教室萤幕播放关于911的节目,让教室里的学生,可以知道这件世纪大事。看着双子星大楼被飞机冲撞崩垮,学生的第一个反应:「好像电影」;楞了一下,「好过瘾!」,稍微解释一下整个过程……「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当的多」,「喔!那就死啊……」
看着媒体的报导,连成全开的新闻版面,彩色的大剌剌渲染整个过程,标题又显眼又激动,开始有一点了解学生的反应;知道这样的事发生,除了为那许多丧命的人感到难过,为恐怖主义的张狂觉得不可思议外,更多的觉得现在的教育让人担心。
铺张的报导手法,不仅在 911,在 921、在过去的校园新闻、绑架案件中屡见不显,除了告知,这样的方式激动了人阅报的好奇心,不只日报,晚报的购买率也相对增加,也增加了恐怖感,不可否认的也让人心跟着惶惶不安,小朋友在联络簿上写着,「老师,美国被攻击了好恐怖,中共如果打过来了怎么办?」,对应阿姨外贸公司的美国老板,人在美国,并不会因为发生这样的事到处传讲,反而更冷静,更呈现出团结的民族性,配合政府,也相信政府会让他们的悲愤有一个合理的出口。
事情发生在美国,他们发出的新闻画面,不是政府高层的往来巡视,不是血肉馍糊的惨寰画面,不是激情的话语宣泄,是哀悼,是最后的告别,是一个个蜡烛,点燃活着的人心中的不舍;在台湾,是一张张耸动的新闻,是紧张,是恐惧,是担心,害怕这样的事件,又会对台湾的我们造成什么生命财产的威胁。
教育当局成天说,要培养我们的孩子有国际视野,有国际观,在这样的国际事件中,看到的却是孩子被好莱坞洗脑的冷漠,灾难电影泛滥的后果;如果说身为地区性的运转中心,很容易被各地的文化影响,新加坡有政府的严格管理,香港已失去了自我独立的规范体系,日本的年轻世代紊乱,可是强韧的民族性仍然维持住混乱中的秩序,可是台湾呢?当局说当局的,媒体报媒体的,读者看读者的,少了整体的反省能力,不过在这样的事件下,又一次的突显每个支离破碎的边缘效应。
注:作者为教师兼 EZ 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