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123RF
一个阴翳、微冷的早晨,年方十五、六岁的少年撑着惺忪睡眼,加入了公车站排队的人群,平凡瘦弱的外表在一众青春洋溢的学生当中并不起眼。若说少年有什么与年纪相仿的他们不一样,大概是目的地吧?少年不是要去学校求学,而是要去工厂工作。
早几十年,这不是奇怪的事,但在台湾已然经济起飞、教育逐渐普及的当时,少年的际遇与同龄人相比就有些与众不同。少年没有太多选择,国中并不热衷于学业,家境也让他谈不上什么理想,为了替家庭减轻负担,少年选择报考建教合作班,刚好赶上台湾产业还没外移的时机,得以国中毕业的学历做些技术门槛较低的工作,开始了自食其力、半工半读的岁月。
不过,这口饭并不容易下咽,少年的工作技术门槛虽低,但是职场讲求的不只是专业技术而已,诸如职场伦理、人际关系、应对进退等课题,对未及二十岁、仍是血气方刚的少年而言,是不小的冲击与挑战,闹出的笑话、惹出的事端不在话下。而这些困境与挫折,也在少年的心中埋下了不少「何以如此?」这些问题。当他在礼拜日听到、读到许多人因信基督而平安喜乐的见证后,更觉得矛盾、冲突。
少年因着父亲的关系,自小就接触了基督信仰,多年累积下来,对圣经中的故事有粗略的认识,对教会事务也有点概念,许多人因信基督而生命改变的经历,也让他心生向往。但严酷的事实是,那都不是少年的故事。
职场生活与教会生活宛如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相互冲击彼此。究竟是哪里出了差错?那些光鲜的人生为何距离自己如此遥远?少年虽然尽可能改变自己,尽力做好、行善,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基督徒,也自信有点成果,但是内心仍在挣扎,就这样度过了高中生涯。
结束了半调子的高中学业,少年没打算继续升学。必须负担一部分家计的他,也不太能撇下工作求学。这辈子大概就这样了吧?少年想,就像父亲一样踏踏实实、平平淡淡,似乎也不坏。
但是他对这些日子以来信仰与生活的纠结仍是耿耿于怀,苦于找不着答案。前些年虽然在弟兄姊妹的鼓励下受了洗,但生命的改变似乎仍是虚无飘渺。
少年的转折,是看到一本不陌生的歌本《基督是主》,他在团契中经常接触,但不知怎地,那天他看到那几个字却特别陌生,好像有人隐隐在问:「你真的以基督为主吗?」少年似乎有点明白了。
原来,从小参与主日学,不见得是信基督、以基督为主;原来,定期聚会、参与服事,不见得是信基督,以基督为主;原来,没有信心基础与确定的洗礼,不见得是信基督,以基督为救主;原来,自己过去是接触基督信仰,但没有基督信仰,有源于圣经的属灵知识,却没有因信基督而有的属灵生命,少年似乎有点明白了。
对问题症结有点领会的少年,开始积极透过想得到的方式寻求真正的基督徒生命。真实的基督信仰内涵,变成少年关心的重点,毕竟,之前累积、经历的有多少具有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实在很难说。
刚好高中毕业,晚上的时间空了下来,少年便在这段时间寻求答案。那段时间中,少年彷如无头苍蝇般,对聚会几乎是来者不拒,只要有人邀请,他都不假思索地答应。少年曾经引以为自满,一个礼拜168小时中,他有十分之一的时间与聚会生活有关。
除了教会的聚会,少年还因缘际会参加附近大学的学生团契,虽然年纪没有太大差距,但是少年半工半读的背景,致使他与还是学生的契友有所分别。此外,契友多是在学校接触福音,是所谓的第一代基督徒,他们因信仰而与家人纠结、与过去的价值观拉扯,都是从小接触基督信仰的少年未曾经历的。前者的差异让少年思考他们可以聚会的基础是同质性吗?看彼此的背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是地域性吗?少年为了参加聚会,要骑半个小时的车呢!是交情吗?白日要上班的少年,说真的与契友没有什么私交可言。对基督的信——是少年后来找到的答案,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与契友虽然可说素不相识,但仍可在信基督耶稣的基础上聚集、往来。找着这个答案后,少年打消了一度萌生的退意。
而信仰经历的差异,对少年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原来,归信基督是要付上代价的。原来,当一个人蒙恩召成为基督徒,在学习基督上有许多课题需要面对,信基督不只是教条,而是基督的生命如种子落在土中,这种子虽然好像死在那遥远、古老的各各他山上,却在每个信他、归入他名下的人身上显出又新又活的复活大能。少年早前的领悟相较之下只是个开端,只是产生一个问号,但如今在这环境中体会的却正式开启了一扇门,虽然没有解决少年的问题,却让他更进一步认识应当寻求的方向,重新思考自小在教会、主日学、团契所知道的。
少年这才恍然,原来,这就是他来到这里的原因。虽然按理说,他没有太多参与大专团契的可能性,但事情却如此发展了。原来,他所信的基督耶稣虽没有直接回应他的问题,也没有直接对他说话,但是藉由环境的预备、聚会中的带领,少年开始踏上真正寻求、跟随、认识基督的旅程,虽然仍是朦胧,与之前相比却已具体许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