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莫非 2018.04.08
图片提供/123RF
放眼望去,世上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被视为是「神的话语」,除了圣经。然而,若真视圣经为「神的话语」,读经时,是否会有天壤之别的态度呢?
通常阅读,我们会透过这本书与作者对话,有时,甚至可能会与之辩论或者反驳,因为作者和读者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 但若今天知道所读的是「神的话语」,是否会让我们有截然不同的心态,甚至阅读的姿态呢? 我们是否会想要聆听? 而且是仔细地聆听,深怕对神的话语没听清楚或听不完全。 自然,也有些人不承认圣经是「神的话语」,但仍可从读经里面得到某些方面的益处。 只是,一旦深知圣经是「神的话语」,结果却很可能是改变这个人整个生命!
然而许多人却对圣经误用、错用,或滥用。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以读者为主导型的消费圣经,读经成为把圣经当客体,而读者是主体。 重点摆在这本书如何能被自己所用,而非想要透过圣经上的话语来和神建立关系,或者对神向你个人的启示有所回应。
字句叫人死,这种读者导向的读经,被毕德生形容为「顶多像敬虔地徘徊在墓园里,拓印下古代墓碑上的铭文。 」充满了死亡的气息。 说实在,每位基督徒面对圣经都要作一个重要的决定,要不要自己读(第一手)? 还是老是让别人告诉你圣经在说甚么(第二手)?
然而即使自己读,也会有可能落入另外一种消费圣经的阅读,就是资讯涉猎式的读经,而非灵命塑造式的读经。
资讯涉猎,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倾向追求过多的资讯:新事实、新知、新技术、新方法、新系统、新活动、新计画...。 现今的网路上资讯爆炸,也说明了人类对资讯追求的热情有增无减。 也可说现代人对知识和技术的追求获取,超过对生命品质的寻求改善,如此是为增加自己对外界的控制。 也因此,谁拥有资讯,谁就拥有权力,「知识就是力量」从此而出。
如此功用性地涉猎资讯,深深嵌印在人类文化结构中,使得人每打开一本书时,都脱离不了受这方面的挟制。 我们已被训练成「开券有益」,凡事靠自己来进行各样资讯摄取的阅读。 从文字中先掌握一些重点,然后分析、挑剔和论断。 而且每人都有自己一套过滤系统,因而会建立在自己的观点、渴望和需求来挑选吸收甚么? 淘汰甚么资讯? 好让自己的思想可以发挥取舍。 读经也是如此。
很多人读经是为了获得资料或知识,包括了解某些特殊事实或历史事件、一般真里或教义上的知识,甚至只为查证别人在宗教观点、教义和行为上的偏差谬误。 [1]这种读经是读者主导型、为的是求控制和解决问题。
如此读经的最大动机,不为改变生命,而是想要解决问题,把圣经当说明书或是属灵教战手册,觉得只要翻完就可以达到目的。 此种速读又功利性的阅读还包括挑剔和分析,以及看所读是否会合自己 的胃口,可以服侍自己的目的。
而且资讯阅读的特色,就是读愈多愈好,愈快愈好。 网路搜寻时,人们对搜寻引擎愈来愈不耐烦速度慢,甚么都要手到擒来,一抓到可用资料就停止阅读。 在这资讯爆炸的时代,也因此因应盛行各样速读的技巧。 后果之一,就是在很短时间内,读完整本圣经的各样读经计画也开始出现。
如此读经方式,上帝在哪里呢? 还留有甚么余地让神来对我们说话吗? 经文成为外在被我们控制使用的工具,来服事我们的动机、目的或渴望。 我们和经文的关系产生距离,不再亲密,也没有和神进入一个关系来领受。
虽然速读大量圣经有其必要,但这却并非和神进入关系,塑造生命性质的阅读。 塑造生命的阅读是避免用「量化」来进行,比较看「重质」的阅读。 重点是在经文中和神相遇。 那种快速阅读,检验还剩多少进度就可以读完的阅读,还是属于资讯型的阅读。
最糟糕的是老油条式的基督徒,对圣经很熟知,却已无法被圣经塑造生命了。 虽然也会想和上帝建造关系,但却想要采用自己的条件来进行。 他并不想被经文改变,只想找到一节、半节经文来增进自己对信仰的认识。 也不想寻求对这世界挑战,或在这世上活出一个立场,结果读经只停留在知识上了解,却不想被所了解的属灵知识来改变自我。
相较资讯涉猎式读经,还有一种是灵命塑造式的读经。 如果了解圣经对生命的影响,是否会帮助我们作一个更好的决定呢? 鲁益师曾提出「两种阅读」的说法,一种是为了自身目的而「使用」一本书,另外一种则是按照作者目地来「领受」书。
「当我们『领受』它,我们是根据那位元艺术家创作的模式,来发挥自己的感官、想像力和各种其他的能力; 当我们『使用』它,我们则只是为了帮助自己的活动,..... 『使用』远不如『领受』,因为如果艺术只是被使用而非被领受,她就只是使我们的生命变得耀眼、得到调剂、步调和缓,却丝毫不能为我们的生命增添甚么。 」[2]
若真把圣经视为「神圣」,就要用「领受」的态度来领受,也因此,就不会没有时间读经,或用「自己不太喜欢读经」而不碰圣经了。 更不会把圣经贬为一个比你低,让你来掌控的对象或事情。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用圣经来服事自我,把经文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看自己要如何使用或运用。 而是要让圣经来塑造我们的生命。
这就好像毕德生所形容的,圣经世界广阔无边 [3]。 他说我们个人经验何其有限? 如果要用鲁益师所说的「使用」读经,就好比把大海要拼命注入我们这小小的杯子里。 「领受」圣经,则是让自己愿意开放、被改变,进入圣经启示的世界里,在广大的洋海中游泳。
面对大海,倾倒自己的一杯,这个选择的智慧应该有吧? 这样的选择也应该不难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傅士德,哈默思,Richard J. Foster & Kathryn A. Helmers,《 读经力量大》,校园,19页
[2] C . S. Lewis, An Experiment in Critic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1), p.88。 翻译来自毕德生,60页。
[3] 毕德生,圣经好好吃,台湾校园,2008,108 页。
●本专栏与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网站合作。 e-mail: gcwmi622@gmail.com
【延伸阅读】:同学,要认识圣经
「宗教」改革?「教会」改革!
经文带我经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