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榕子 2011.10.02
二、语言及音乐的认同
(一)语言的认同
语言认同又包括两部分,先是语言,后是对白。「海」片综合了国、台两大母语,以及点缀的日语。先说日语,由于日据时代皇民化运动的推行,老一辈祖父母多少都受过日语教育,也因此在走七封情书的主线时,可能勾起老一辈爷奶的回忆,而能投入情感。再来就是最成功的台语,任谁都不能否认红极一时的茂伯和他那句经典的「干!我国宝捏!」引起多少爆笑,还有马如龙演出的镇民代表会主席、夹子电动大乐团主唱饰演的水蛙等等,整个带动了中南部民众的观影气氛。至于操国语的阿嘉、友子、马拉桑、大大跟原住民警察劳马,传达的信息不在国语本身,而是不同族群使用共同语言的符码。
在对白上,魏导也成功打造出脍炙人口的台词,不论是开头就很给力的用国骂问候台北,或者是置入性行销的经典「千年传统,全新感受」,还有新新人类的「爱你爱到不怕死」、颠覆男尊女卑的「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以及颇具深意的「山要 BOT,土地要 BOT,现在连海也要 BOT!」相当程度施展了语言的魔法,让观众乖乖买帐。所以我第一次看完电影,感觉像是连续看了十几个有趣的广告,而每个广告都有一句隽永的标语。
「赛」片正好相反。全片几乎以赛德克语为主轴,好像在看外语片。虽然我们对魏导在其中下的苦心十分敬佩,但显然在语言的认同上必须间接透过字幕取得。这对长期倚赖字幕的台湾观众而言,观看「赛」片虽然没有太大困扰,但要像「海」片那样快速取得观众的认同,终究有其困难。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在这里,赛德克语反而成为一种优美的方言,恰好符合史诗的氛围。形于外是类似希伯来文或梵文的古文明及信仰象徵,显于内是转译成中文后的内容,并与剧情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片中大量使用赛德克古调和歌曲,强化了营造氛围的效果,也成就了「赛」片在音乐上的造诣。所以赛德克语不会造成言语上的认同,它想呈现给观众的,更像是贝多芬在第九号交响曲把人声当做乐器的感觉,是一种气氛上的塑造。
(二)音乐的认同
魏导在「海」片与「赛」片的另一项成就,是音乐的运用,比起剧情更能说服观众。我们都经历过迪士尼童话电影的年代,运用美妙的歌曲包装整个故事,可以说音乐性占了整部电影的泰半元素。在「海」片最着名的桥段就是结尾演唱会,以一首high歌〈无乐不作〉炒热气氛,再以一首深情款款的〈国境之南〉呼应两代的爱情故事,最后由中孝介出场,将世界名曲〈野玫瑰〉带给戏内与戏外的观众,象徵一种族群大融合之美。〔注一〕不仅如此,电影插曲――大大的〈爱你爱到死〉、电影片尾曲――梁文音的〈风光明媚〉以及催泪功臣――配乐〈1945〉等等,在当时也席卷全台,甚至催生出电影原声带。(魏导真是个会创造奇迹的男人!)
于是这股不肯妥协的脾气到了「赛」片,就变成完完全全的台湾在地史诗了。观众有必要亲自进戏院一趟,不仅仅是为了支持国片或魏导等理由,而是大格局的动作场面之外,更有催泪到不行的音乐及诗歌。我全场都没哭的情绪,到了跑结尾字幕的时候,配上拉卡巫茂(阿飞)创作的合唱曲「看见彩虹」,整个被翻滚搅动,难以言喻。〔注二〕
「赛」片的配乐是由新加坡作曲家Ricky Ho(何国杰)担纲,他曾为许多华人流行歌曲编曲,也有几部电影配乐作品,如异域(1990)、小倩(1997)、蜀山传(2001)、刺陵(2009)等。这次重金礼聘的,还有60人编制的雪梨交响乐工作室(The Studio Orchestra Of Sydney)。坦白说,700 万的跨国配乐实在是大手笔,但配乐的表现在电影中只能算是不过不失,有效率地达成任务。如果台湾的影视工业能在配乐的部分下苦心,我相信有朝一日一定能有产制史诗配乐的人才。
我更想说的是赛德克歌谣。原住民歌曲在以往,不出「那鲁湾咿呀厚嗨呀」的制式辞语;但在本片,魏导让我听见属于赛德克的灵魂歌咏,是那般震撼、凄美又感动人心。我真心认为,这些(上集光字幕跑出来就七、八首的)歌谣才是真正的配乐核心,不但在歌词上肩负传递意象的重责大任,音乐自身的艺术性(尤其是赛德克古调改编)更是台湾的瑰宝。每每我听到原住民歌曲(尤其是合唱或轮唱曲)都会深刻感受到潜藏其中的活力与野性美,遑论富含寓意的歌词了。如果到时候唱片公司要捞钱,另外出一张赛德克语专辑,我还是会乖乖掏出腰包的!
三、导演的认同
上面这些都是赘言。重点是,拍电影跟玩票性质的自拍分享是两码子事,在大环境对国片不利的情况下,魏导仍然勇于坚持他的导演梦,而且不断豪赌。除了老天的幸运加持,让「海」片透过口碑行销+台风连假「催(吹)」出不可思议的票房之外,他对历史题材的喜爱跟坚持,也在「赛」片中表露无遗。这是超级豪赌。台湾的历史在近二十年几乎只剩下为政治唾沫服务,而失去了它的宏观与洞见。魏导除了振兴国片,还振兴台湾史观。但重点是,这些都只是附加利益,并非他的使命。所有为他加诸这两种期待的人(尤其是媒体),就像是用今天的人道观念在看原住民的出草,摆错了焦点。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再回到电影,想想发生了什么事。魏德圣像是拥有一种使人注目的魅力(即便他自身不想高调,但他的行为实在太高调),观众先是被「海」片吸引进戏院,之后又被他带进戏院看「赛」片。写下奇迹的人总是容易受注目,可是电影本身才该是主体。所以早在媒体报导民众开始对过度行销反感的新闻出现以前,「赛」片就一直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而那些报导魏导如何再一次倾家荡产、到处借钱碰到天使也碰壁的点滴,除了为电影不断加温维持关注之外,也一直在把观众带往魏德圣身上。结果一个只想完成梦想的人拼命被造神,背负了太多对他个人的期待(而非对电影本身),最后反倒让观众无法「电影的归电影,导演的归导演」。
这究竟是福是祸,现在正是关键时刻。诚如所有挺国片的言论,在起步的阶段,任何一种与电影有关的关注都是重要的资源;但这并非长久之计,观众的焦点以及回馈,终究还是要回归电影本身。假如魏导能藉由「赛」片开创新格局(绝对不只是比照好莱坞的商业格局,更是能够带起观众对电影题材拥有广泛接触与辨识的意识),当观众是真心喜欢电影内容,而不只是为了支持导演、帮他还债这种奇怪的潜在理由,我相信魏导会更高兴的。
我个人很欣赏魏导,我也佩服他的勇气(看起来他是智勇而非愚勇),我对「赛」片抱有很大期待,目前没有落空。身为一个观众,衷心期盼他能再次施展魔法,把一个冷门艰涩的历史带回台湾社会,让观众因为喜欢电影而连带支持导演及国片,也为他下一个台湾史诗三部曲「倒风内海」奠定稳固基础。如果你有上述任何一种「认同」,不要再犹豫了,赶紧进戏院支持吧!(全文完)
注一:每次提起这个演唱会,就会让我联想到日本电影「黄泉路」里柴崎幸和乐手在片尾同样表演了三首歌曲,真是经典又叫人鸡皮疙瘩。
注二:以往观众不大重视的结尾字幕,这次因为魏导给戏院的一封信 ,让我彻彻底底感受到完整的赛德克魂。呼吁大家,电影跑字幕的时候千万别走开,在黑暗中细细回味电影内容。
从海角七号到赛德克巴莱――谈观众认同(上)
当身分不能改变时――《王者之声》何处寻?
原谅一定是个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