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世易 2001.07.01
压力知多少
「压力」一词,似乎随处可闻、随处可见。每个人一生好像都被压力所环绕。临盆的母亲常觉害怕及情绪不稳,说是压力的影响。夫妻吵架,彼此失去耐性,说是小孩长期半夜吵闹,故形成压力。小弟无心向学,失眠头痛,说是课业压力使然。妹妹暴饮暴食,外加催吐,说是感情挫折带来的压力……。这样看来,压力似乎代表一种与生活事件因应有关,且常跟不愉快经验相联结的东西。至于怎样的生活事件才会构成压力,又似乎无定论。有人厌烦压迫忙碌的生活,有人却乐于其中。有人喜欢终日无所事事,有人却对此厌恶难熬。所以我们一般所谈的「压力」,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联结着不愉快及无可奈何的情绪而已。这样的压力定义,似乎对我们没多大助益。
「压力」究竟是甚么?「压力」是一个人的精神与身体对外在生活情境的要求所做出的因应。因应就使身体与精神跳出原来的平衡状态,其中包括认知、情绪及生理不同层次的反应。故压力可大可小,可好可坏,可愉快可不愉快。例如等待进场考试的紧张,可以是压力,等待彩券开奖的亢奋也可以是压力。遭歹徒持刀挟持是大压力,,上台演讲也可以是大压力。感情受挫是压力,身体受伤也可以是压力。如此我们才能认出压力对我们身体、情绪、行为各方面的影响。
压力的由来
我们称引起压力反应的任何刺激为「压力源」。压力源可分为心理社会性压力源及生理性压力源。例如,赶着上班却遇上塞车,这是心理社会性压力源;老年人动大手术,原先的胃溃疡因而恶化了,这是生理性压力源。
所谓心理社会性,跟一个人的身体体质、人格特质、过去经验及生活情境有关。如生活在枪林弹雨的情境中,任何人都会引发恐慌及压力反应。过去曾有强烈挫折经验的人,对于成败关键格外焦虑。一个依赖型人格特质者,为人际关系的改变特别紧张。一个从小就有气喘疾病的孩子,遇有困难时容易引发气喘并恶化焦虑,出现退化的现象。
生理性压力原是一种单纯性生理因素,会使身体受此刺激引致震荡而失衡,而发生压力反应。包括手术、烫伤、脑伤、熬夜、酗咖啡、安非他命滥用等因素。一个人乐于工作,并不觉得有压力,但他若每天工作十八小时、睡眠不足,三餐不正常、长期生理代偿反应过久而耗竭,他得了慢性疲累症候群及缺血性心脏病,所以,他只具有生理性压力源就引发的压力不良反应。
压力反应与不良反应
压力反应是指一件生活事件被个人的内心机制(含体质、人格特质、过去经验)认定为压力源而引发生理、认知、情绪、行为等反应称之。
生理上的压力反应,透过三个系统媒介进行,分别是自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在压力反应下,表现出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加快加深、肌肉张力加强、瞳孔放大、注意力专注警戒、新陈代谢加快,以便做出快速反应及出力。
压力反应并没有不好,反而帮助我们专注能量、提振效率。但如果压力反应过大或过久,身体无法重建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则出现心悸、胸闷、呼吸不顺、头痛、头晕、肠胃功能异常、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恐慌之现象;情绪上显易怒、对事没兴趣、常坐立不安;行为上显冲动、控制力差、易出现意外。
不良反应进一步依个人体质之状况(器官体质弱点或心理体质弱点)造成不同之心身症,如心脏病、高血压、气喘、忧郁症、癌症等。
压力的处理
压力是必要的,对生活解决及身体活动有绝对的助益。但若这个反应过大过久,则出现身体、精神方面的耗竭,致使身体、精神失去恒定状态,就是所谓「压力不良反应」,我们要处理的就是这种不良反应。处理分为两部份--
- 急性处理—治疗症状的部份。在急性期,必须先使生理的不良反应缓和,减低症状严重度,并预防不良反应恶化而致心身症之生成。如此才有空间作进一步的压力处理。其方式有以下几种:
药物—使肌肉放松,恐慌解低,睡眠改善,使生理得以调整。
肌肉放松训练—使个案在压力反应生成时即时加以缓和。
营养与运动—摄取均衡的营养,尤其是维生素 B、C。规律的运动可增加肌肉的抗压性,至少每两天做一次,每次三十分钟,以慢跑、游泳等类之运动为佳。
生活节奏的安排—工作与休息的规律安排,例如每工作 50 分钟,休息 10 分钟,并作软身操,使压力反应得以中断。
- 认知处理—治疗内在机制的部份。许多压力源的产生都来自内在机制的反应,与人格特质、过去经验及生活型态有关。如果我们能在压力源生成的认知过程中,就加以处理,则压力反应必会减少。处理的目标在于矫正过去经验累积的错误认知,矫正不成熟的防卫机转、养成正向积极的人生态度,建立实际的生活目标并按步进行,积极创造自己的价值,完成自我实现。
结论
压力反应是一种工具,是个人为了要圆满我们的环境、圆满我们的关系,圆满我们内在的需求而做出行动的一种焦虑型式。压力处理当然重要,尤其是不良的压力反应,但我们是否了解到在众多压力反应之后,究竟想完成些甚么?是无止境的金钱追求?是众多眼光的崇拜?是不断的欲望吞吐?
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法兰克 (Viktor Frankl) 说,人有一种基本需求是追求存在的意义,若不满足会形成所谓的「灵性官能症」,是一种焦虑的形式,催逼内在做出反应,即压力反应。所以人必须寻求生命的意义,以圆满他的人生。这样的焦虑现象在癌症末期病人身上尤其明显,但不是只有在癌症末期病人身上才有,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现象。例如人过中年以后,什么都有,身体也不错,也没有什么挂虑,而内心就是一股挥之不去的空虚不实的感觉,那就是所谓「灵性官能症」的一种焦虑形式。我们要圆满我们的人生,除了追求身体的健康及精神的和谐,更要觉察并寻求我们的存在意义,这样,我们这个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和谐喜悦。
「基督信仰」是告诉人们,有一位神原本就跟我们有关系,而且对我们的人生有计划。用救赎及恩典解决我们「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人生课题。「存在的意义」就自然的呈现与安顿。这种由上到下,由神到人,由信心启示开始到圆融通澈的信仰,会不会就是人所需要的人生解答?
本文作者为中国医药学院精神科医师,台北基督徒林森南路礼拜堂会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