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凤翔 2005.11.13
一款黑色尼龙包,被精品业者的感性行销加持后,便能畅销多年,成爲衆多女性的梦幻逸品。几只用来知道时间的手表,业者斥资数百万元造势,举办极尽奢华晚宴,闪闪烛光下,有声乐家和歌手为之颂唱,达官贵人名流淑女向之礼赞,手表相映生辉,转身一变成了谁拥有、谁就能成为最佳女主角的法器。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加入美学经济,生産效率与産品性能已经不是决胜的关键,谁能触动消费者心中对于追求美感体验需求的商品,谁就可以成爲经济市场的新霸主。在台湾,许多制造业,将工厂收起来,只留下实验室与行销企画组,产品全外包代工,只留下品牌经营业务,已有品牌的业者则更进一步,向精品业取经,化品牌为精品,提升高贵优质的品牌形象。
就像鞋子公司将鞋子工厂收了起来,不再生产鞋子,只经营品牌。某款新推出的鞋子设计可能只消一天就完成,重点是行销企画组是否找到位置好的分店地点、零售点的装潢风格、店长行销能力强而有力、销售员的待客之道及售后服务,最关键的是广告公司如何给品牌施予魔法,让追逐流行的人们觉得这双鞋子,代表着重要的时尚符码,甚至是耐人寻味的艺术珍藏!
神奇的美学经济,其魔法蛊惑了谁?六、七年级生的消费者算是最大群。很多商人及广告商都以这个阶段的年轻人为销售对象,因为这阶段刚好是人生的过渡期,他们在其中寻找个人的身份定位。他们渴望走出家庭,从学校、同学、同侪中寻找认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追逐潮流。现今的潮流正是美学经济观念下的品牌,因此这些被催眠的消费者穿的、用的,必然有一、两件是名牌或精品。至于个人可能并不喜欢,但使用名牌可以与朋友有共同的话题,从而得到朋友的认同,带来虚荣感满足、身份地位彰显与高人一等的感觉。
青少年或刚入社会的年轻人,要即时拥有这些名牌物品,多靠信用卡与现金卡来支付。报章传媒每隔一段时间,必见卡债所引发的社会新闻,某某人背负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卡债,无法还债烧碳自杀,或年年迈父母老本被子女败光。好一点的传媒,会请出专家来指导父母如何避免子女身陷卡债漩涡,或附卡限制额度、或终止学生自办卡、或信托限定用途、或到金融联合徵信中心做注记、或民法阻挡等招式。但是以上这些专家招术,只能对在学的青少年有用,对于已满二十岁的年轻人,一点用也没。
最好的方式,或许是跟主流的美学经济概念背道而驰,将事实真相还原,打破美学行销的虚假糖衣。教育消费者反过来看见,这些产品的原本价值,了解品牌或精品业者的超高价格,不是卖産品,而是卖包装。于是消费者要购买路易威登LV的皮包,该去思想值得花上多数十倍的价格,去买从铁达尼号打捞上来的LV皮箱滴水不漏的传奇吗?一只三色金环相套而成三环戒(Trinity),与其费资数万元去买「黄金代表忠诚、白金代表友情和玫瑰金代表爱情」永恒不渝的抽象意义,还不如真实地在婚姻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去实现这样价值观。
简单的说,精品业是销售故事情境的高手,每个精品都藏着一个永恒的故事,爲消费者的购买创造了理由,以勾起消费者的狂爱,耗尽千金只爲了拥有它。有评论者干脆说「精品是种宗教,旗舰店就是品牌的教堂,每天吸引无数个名牌爱好者前来朝圣。」当身为消费者的你我,看见物品原来真正的价值,了解「物品→品牌→精品」的制造过程,或许就比较能够理性购物,而不再愿意以卡借卡、以债养债,把人生美好时光拿来努力工作还债,去填补那无止尽的消费黑洞吧?
本文刊登于《基督教论坛报》 http://ct.org.tw
解构女体销售的物化潮流
冷眼看外食
活出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