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良达 2012.10.27
这两年,因为行程忙碌,我的写作量减去了一大半。
这两年,因为行程忙碌,我的写作量减去了一大半。 一来,其实我的文章本来就写的不够好,时间够的时候,字斟句酌,勉强还可凑数,一但时间不够,品质就堪虞,与其野人献曝、自曝其短,不如藏拙,所以我就尽可能少写。 二来,当然也因为更多好手、写手的加入,( )的贴文越来越多,就不需要我的文章拿去滥竽充数了。 因之,就有关心的人会问到:老师,你最近文章写的少了?还是贴的少了? 我就干脆自己明说,不是贴的少了,是根本就写的少了。 于是,另外一种声音就会出现:老师,写少了,笔会不会变钝了? 他们的理由是,有某位名作家曾说,他强迫自己每天都要写几千字,好让自己越来越文思泉涌、下笔如飞。 我个人的经验是这样子,多写、常写,是的确会让你越来越能写;就像时下流行的所谓『一万小时的淬炼』的理论一般,如果你能一直写、一直写,写作时间累计超过一万小时之后,你应该会成为写作高手。 可是,不写,会不会让你退化,恐怕就不一定。 据说,晋朝的书法大师王羲之的最小的儿子王献之,有一天走进父亲的书房,问他能写出一手好书法的秘诀。王羲之听了,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 听说,有一次,他觉得自己写的书法已经很不错,于是写了一个『大』字,拿去给父亲看,结果父亲什么也没说,只在那个『大』字之下,点了一点使之变成『太』字,然后要他拿去给母亲看,母亲一看就说,你这字的确写得很不错,尤其这『太』字的最下面那一点,已经像极你父亲的功力――王献之于焉知道自己功力还是不够。 王羲之成名之前当然经过一万小时的淬炼,但年纪稍长之后,应该已经渐渐少写了(尤其当时他其实是在朝为官);而王献之当时显然正完成一万小时的淬炼,可是他的功力还是不如他父亲。 所以若不继续大量写作,笔会不会变钝?答案真的可能是不一定――要看情况而定。(王羲之就显然没钝掉) 首先是要看你在停笔、或少写之前,下的功夫有多深,功力练到有多高?你下的功夫越深、练的功力越高,停笔或少写之后,功力减退的可能就相对降低;其次,是要看你有没有像陶侃搬砖一样,每天维持一个最低程度的热身活动,如果有,我相信你还能维持住至少七、八成以上的火候。 32年前,我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中国时报社担任记者,一直到前两年开始减少写作量为止,大约三十年之间,每一天写作超过一万字,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常有的事,所以我相信我是下过功夫的。(至于功力高不高我就不敢说了) 而我并不打算封笔,我还是会继续维持微量的写作,这就是我的热身活动,所以我相信我应该至少还可以维持一定的功力吧。 虽然最后还有待结果来验证我的笔究竟有没有钝掉,可是我想要说的是,其实人生也不一定要弄到那么紧张。我们应该要努力,要尽可能去付出一万小时的代价去淬炼出真正的专业,并且设法常保持自己的功力在巅峰状态,可是也不必因此而过度紧张兮兮。 因为无论如何,总有一天你还是会日薄西山、走下坡的,总有一天你还是会经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淘汰的现实。所以我们尽其在我即可,为我们已经、曾经拥有的感恩即可,不需要为怕失去而过度担忧。 上班族多半并不写作,但你可能还是得写很多报告、签呈、公文等等,道理完全一样,你要趁着能写时多写、多练习,直到炉火纯青;而一但你位阶渐高、渐渐少写,你还要维持最低程度的热身活动,以免钝掉。 可是,你千万不要因此每逢要写什么东西时就紧张兮兮,这大可不必,将心情放轻松,尽其在我即可。 除了写作之外,写程式,以及其他种种的专业,也都一样。让我们都以最轻松的心情,最认真的态度,务求尽其在我,但不必强求成功一定在我。功力越来越高固然欢欣,一但功力减退也无须失落。毕竟,这是自然界必然的循环,就顺其自然吧。( 2010.4.20)
王献之显然很受教,听了父亲的教导后,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