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放弃老鸟不该有的特权吧!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前些时候跟一个在国中担任教务主任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的新进老师专业能力都很优异,但是多半无法吃苦耐劳,要他们做什么事情不是推三阻四,就是认为这些不是他们担任老师应该做的事。

听到这位主任的抱怨,我接着问他:「那你要他们做的事真的是他们分内的事吗?」主任回答:「对阿!那些事情本来就是他们分内的事,因为我以前刚来这个学校的时候,资深的老师也都是要我们做这些事。以前我们当新老师的时候,做这些事都是无怨无尤,甚至会将这些业务当成是自我磨练的机会:但是不晓得为什么现在的新老师意见这么多,配合度这么低?」

不一会儿,这位主任又说到:「以前我当新老师的时候,也付出了三、四年,现在应该是我享清福的时候了。如果这些新老师都不愿意做这些事,就等于破坏了以前的惯例,那我以前的付出不是就白做吗?」

从我这位朋友的抱怨中,我发现多数人认为「应该」的事情,多半就是「过去自己的经验」:自己过去曾经这样被对待,就会认为现在自己这样对待别人是对的!但问题是:有没有可能以前我们曾经遭受到的对待方式本身就有问题,而现在我们沿用这样的方法对待别人,只是在复制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本质上并没有让自己过得更好?如果初任教师的我们觉得资深老师欺负新人的做法有欠妥当,自己现在为何又要用这种令人不悦的方式对待新人,做一个「自己以前嫌恶的人」呢?

或许有些资深老师觉得:以前我在当新进教师的时候,真的觉得资深老师这样对待我是为我好,是在磨练我,我把「吃苦当作吃补」!确实,我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我更关心的是:现在当我们成为资深老师时,是以怎样的「心态」交托一堆工作给新进老师?真的是替他们着想,想让他们学习更多?还是更多时候是其实是一种「苦妇熬成婆」的侥幸心态,而将新老师当成自己的替死鬼或奴隶在使唤?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难厘清,只要我们有勇气扪心自问在做一些职务的分配时,是否曾经将心比心地体会一下新进老师的感受,还是只是站在一个「老鸟」的位置上,一心想着怎样将新老师「物尽其用」,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如果我们真的是站在「磨练新人」立场上交代他们任务,应该会随时真诚地关心他们的适应状况,适时地给予必要的协助,这才是真正的「栽培」。

再者,从某个角度来说,当新进老师会开始思考自己哪些是该做,哪些是不该做,而不一味地顺从惯例或权威,不正意味着台湾的人权教育有些成果了吗?反观那些一直以「辈份」、「不会做人」或「传统一项如此」等等口号为诉求,要求他人顺从自己旨意的人,才是真正在压抑人们进行道德思考冬烘先生。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认为新进老师可以「想怎样就怎样」,完全不用负担责任;相反地,我也认为学习承担责任、解决问题,是一个新人很需要学习的功课!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事情该如何处理」的参照标准,不应该是「辈份高的人怎么说」或「过去资深的人怎么做」,而是「这么做公不公平」。

我一直很喜欢易智言导演的《危险心灵》中的一句话:「将心比心是最大的伦理」。确实,我们要怎样对待别人之前,先要想想自己愿不愿意这样被对待,并切记「不要把别人只是当成工具」。否则,即便我们今天真的苦妇熬成婆,也只是把自己复制成「自己讨厌的人」,让自己持续沈浸在不合理的人际关系中,一点都不值得高兴!

相反地,唯有我们能努力摆脱过去不合理人际互动或生活方式的捆绑,从现在起就放弃一些「老鸟的特权」,并且以同理心对待新进的同仁,才有可能让自己过着「真正」相互尊重与关怀的生活。当然,要这么做我们势必得付上一些代价,包括我们得与新同仁一同承担一些业务。这样的「牺牲」值不值得,就看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了?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