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敏雄 2020.05.17
如果没有人这辈子可以逃避所有苦难,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天真地要求自己,要让所爱之人或服务的对象「毫发无伤」或「绝不受苦」。
我们可以期待自己学习在可承担范围内,跟爱之人或服务的对象一起经历伤与痛,甚至寻找可能的回应策略,从中得到改变的力量跟成长。好让我们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重大冲击时,更有能耐去回应它,也安顿自己。
「给他/她最好的」,不是把他/她们(爱之人或服务的对象)放入温室,而是打预防针。
甚至,如果我们曾经接受过某些值得信任之人的帮助,羡慕那些知识渊博、能帮助别人和自己走过人生重大冲击或苦难的人,甚至希望自己未来也能成为那样的人;那么眼下这些重大人生挑战,对我们成为这样的人,绝对是必须的。因为没有见过人生冲击和苦难的人,不会知道冲击和苦难长什么样子,对人可能带来怎样的身心灵重大创伤,更不可能懂得如何回应它们?
那么,为什么人们不容易面对短时间内无法获得成果的艰巨任务,或是不愿意从苦难中进行学习呢?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我们很容易用「全有」或「全无」的观点,在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例如,当听到有人批评自己,或仅是提出跟自己不同的意见,就觉得自己已经被「彻底否定」或「一无是处」。也因为这种自我快速消逝的恐惧,让人们更容易竖起防卫的高墙,奋力反击差异见解。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人「毫无优点/缺点」或完全「幸福美满/凄惨落魄」,只是比例上的多或少,或是面对诸多两难困境时怎样取舍而已。但为什么多数人习惯用这种「全有」或「全无」的零合观点,来评价人事物呢?
原因很多,但「暧昧」或「灰色地带」的存在,让人难以看清或确认自己是谁,以致出现自我可能不存在或消逝的焦虑,必然是相当重要的原因。或许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过程,就很少引导我们去指认或辨识「暧昧」或「灰色地带」的存在,甚至将它视为一种人生的常态!
换言之,既然每个人的一生必然存在苦难,甚至许多重大冲击在短时间内也看不到显着改变,但只要我们愿意用上述观点来看待它、改变它,它们就不是一无是处,而是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可能性」。倘若我们不断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社团、班级和学校,最终会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地方,而是更多「等待我和周遭的人一起让它更好」的地方,即使我们能做的只有一点点!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如何明白上帝心意?
耶稣只是明师之一吗?
人生的意义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