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如何陪伴孩子「转大人」?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最近一方面是我醉心于学习荣格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自己遇到越来越多学生没有来上课的现象,所以很想深入反思「学生与恶」的议题。因此,我又重新到图书馆翻阅了日本着名荣格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转大人的辛苦:陪伴孩子走过成长试炼》以及《孩子与恶》这两本书。

河合隼雄在这两本书里提到,当师长们发现学生跷课或是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可能会很快认定这个行为意味着「孩子意志力薄弱」或「学习态度不佳」。但是在河合隼雄看来,这样的大人只是想赶快「找到坏人」,有个代罪羔羊来降低彼此面对问题的焦虑,但并没有从本质去了解问题。

如果大人们有机会好好聆听学生的真实感受,可能发现表面上看似为「恶」的跷课或逃离人际关系行径,背后蕴含浓厚的「创造性」。

因为这些学生从过往十多年强调填鸭式被动学习环境,一下子进入被期待自己安排生活时间、确立生涯方向、建立新人际关系的大学环境,心中很容易产生极大的茫然无助、焦虑挫折,所以他们让想自己暂时安静一下,或躲避师长或同侪的眼光。

换言之,跷课与逃避人际互动的大学生正在挣扎:要不要承认自己高中以前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确实不足,以致需要忍痛改变?但是改变自己不仅会折损自我价值感,还得担心做生涯决定过程中是否会顾此失彼,甚至最终一场空?究竟要不要「破坏」既有的形象与认同,重新「创造」新的能力?还是停留在同温层休息一段时间再说……

有了这层了解,河合隼雄相信父母或老师就更知道自己当下可以做的,就是陪伴、鼓励学生一起将这段经历当成「转大人」或「毛毛虫变蝴蝶」过程中必要的混乱与挫折。只要能从件事找到创造性意义,学生就比较不会觉得自己被单纯当成懒惰或无能之人,甚至担心遭到轻视与排挤,也比较容易慢慢找到适合自己重新站立的姿势。

不仅如此,有时学生或孩子为了获得独立自主的感觉,会不惜反抗父母或师长们的价值建议或订立的生活与学习规范,这样他们才有机会亲身体验「自己决定」是什么感觉?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在生活世界里是否有可行性?如果孩子或学生没有尝试错误的机会,当长期压抑的负面能量过大而爆发出来时,就可能造成更强烈且难以收拾的伤害与悲剧。

所以归根究底,河合隼雄认为:「恶」具有不可思议的「两义性」,因为不管什么样的创造,背后都离不开「破坏」。我们生存的世界已经具有某种秩序,我们若想要在其中创造新事物,就必须破坏旧的事物。不过,如果最终只有破坏、没有创造,那就没有意义了。

也因为这样,河合隼雄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轻率地赞扬「恶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过于简化地说「没有恶最好」。因为「恶」的存在经常与「善」难分难解,甚至具有浓厚的吊诡性与相互创造的作用。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或学生正在「破坏」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也要进一步反思他们内心想要逃避或「扭转」哪些错误的社会规范?甚至创造怎样更合乎他们身心灵发展需求的「善」?

同样地,在「转大人」的路上,学生们也很像毛毛虫转化为蝴蝶般的过程,得先冒着作茧自缚的徬徨、混乱、挫折与恐惧之高度风险,才可能一步步破茧而出、拥有全新生命!过程中,父母和师长们唯有陪伴他们一起面对,而非绕过或消灭这些表面之恶,才能支持他们培养自主性、独特性和自信心。 试图消灭孩子身上之恶的父母或老师,为孩子所做了一切的事,结果反倒可能剥夺孩子发展独特性与生命力的机会,压抑他们内心「转大人」的巨大潜力,甚至招致未来更严重的破坏反扑。

整理完阅读河合隼雄《转大人的辛苦:陪伴孩子走过成长试炼》以及《孩子与恶》这两本书的心得,我也更明白自己可以怎样陪伴大学生一步步持续朝着生命转化前进......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
旧约里的基督▪走过红海
贫穷不是罪
旧约里的基督▪逾越节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