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受苦的灵魂》理解痛苦对人生的转化意义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西西弗斯》,提香,1548-1549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最近为了撰写新年度的国科会计画,我阅读了荣格心理学家L. Corbett所撰写的《受苦的灵魂:从深度心理学看痛苦的经验与转化》这本书。在这本书的封底,编辑引用了荣格的一段话:「那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或者说,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觉醒。」

简单说,Corbett想透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痛苦(suffering)常常把我们内在的世界和外在的生活颠倒失序,迫使我们重组人格、信念与价值」。因此,「我们的文化倾向于认为痛苦没有价值,痛苦是病理的结果、要尽量避免痛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痛苦是人格成长和转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是,Corbett邀请读者们回想看看,是否经常在网路书店或社群媒体上看到一堆承诺你:「30天之内」、「五个步骤」或「第一次」就能拥有完美的婚姻、人际关系、身体形态、消除完美主义焦虑等等的自助书或工作坊?Corbett认为:如果这些急就章的自助书籍或方法真的有效,网路书店或社群媒体就不会充斥如此缤纷的其他书籍或网红指引了。

另外,身为荣格学派精神科医师的Corbett也提醒我们,有些助人专业工作者会将「痛苦」过度简化为待解决的疾病或问题,所以他们会过度使用一些消灭焦虑或放松情绪的药物或认知行为治疗的策略,让这些痛苦暂时消失在我们眼前。

但这样做的结果,只是让我们暂时逃离痛苦的感觉,而非一劳永逸消灭痛苦;在此同时,也让我们丧失机会去理解痛苦对我们人生可能带来的转化意义。

Corbett以自己2008年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接受治疗的过程分享道,他在接受手术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医护人员询问他是否害怕死亡?疾病对家人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疾病对的职业、人格、生涯可能带来怎样的冲击?

但事实上,许多疾病之所以会对当事人带来痛苦,经常是诸如经济竞争、权力压迫、文化歧视综合在一起,使当事人感受到自己因为疾病的导火线衍生出生存权被剥夺、人格受侵犯或感受不被聆听等等的伤害。这些伤害或许会展现在当事人恐惧、焦虑或精神疾病的徵兆上,但却不一定是精神病理学或心理动力的因素所造成。

Corbett在《受苦的灵魂》这本书还提到C. Jung、V. Frankl和I. Yalom等具有存在主义色彩的精神科医师的论述,他们认为人们若能「从痛苦中发现意义」,就可能将痛苦转化为自己生命更新与转化的重要契机。

例如,C. Jung认为幸福和痛苦是一组共同存在的对立面,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必须忍受面对真实自己的痛苦,才能了解自己究竟在逃避什么重要的人生任务,进而督促自己跨越门槛,藉由面对痛苦获得诸如勇气、毅力、耐心与冷静的人生态度。完整的人生就得在痛苦和幸福之间取得合宜的平衡,若非痛苦的推促,我们可能就没有机会发现关于自己生命的重要东西。
另外,对I. Yalom来说,唯一能治愈痛苦的方法,就是以个人的自由意志许下承诺,全心投入那些能够创造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行动,亦即在痛苦中创造人生意义。

最后,在《受苦的灵魂》这本书最后的末了处,作者Corbett这样说到:

「有些痛苦严重到足以从根本上动摇一个人的自我感,很可能也会促进真实自我的重建。痛苦是一个人的身份和生命故事的一部分,所以,即便是尝试解决痛苦,也只能认领,而不是拒绝痛苦。回过头来看,当时看起非常消极的事件,最终可能被视为对个体化过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发展智慧和成熟,需要我们对痛苦培养一种态度,因为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智慧和成熟有时候诞生于痛苦,而智慧可能为痛苦提供慰藉。智慧意味着我们接受短暂性和脆弱性是人类的一部分,这时我们就可以宽容和冷静的态度,去理解并接纳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当然在《受苦的灵魂》这本书里,Corbett还从医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灵性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等多元角度深入探讨了人类痛苦的样貌、可能成因、回应策略以及可能衍生的问题。对于想从整全角度探讨痛苦的朋友来说,会是一本文字浅白、内容丰富且值得一读的经典好书。



受苦的灵魂:从深度心理学看痛苦的经验与转化
The Soul in Anguish: Psychotherapeutic Approaches to Suffering


作者:莱侬.科贝特(Lionel Corbett)

译者:杨娟、曲海涛

出版社:心灵工坊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阅读】:
忧愁中看见上帝
愿随祢到髑髅地
从人气韩剧《黑暗荣耀》谈基督徒为何「不可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