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想的芦苇》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为人性的神学催生—上班族的救赎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科技社会中最大的呼声是人性化,

因为人已经「物」化,

「人」成了历史名词。

目的理性不在了,

心灵的自由不在了,

真实而深沈的喜乐也不在了。

存在的只是「机器」。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上班


  如果说现代社会有什么特徵,其中之一就是「上班族」的出现、普遍化和急速膨胀。在传统社会中,以继承父业和家庭式的手工艺为主要的经济形态,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所谓的上班族。现代意义的上班族是随工业革命而勃兴的。

  现代意义的上班族与传统的工作者是截然不同的。传统的工作者,不管是劳心抑或劳力,他们的工作环境是家庭与大自然。规范他们工作、纪律与行为的是一种家族式的伦理。现代意义的上班族,却是投身在一个科技所塑造的物理环境,和一个科层体制(bureaucracy)中。规范其工作、纪律与行为的,不再是家族式的伦理,而是冷冰冰的法规与制度了。

  传统的工作者所生产的成品,反映出工作者的精神、灵性与生命理念。对他们来说,工作并不是与自我疏离或异化的。现代意义的上班族,却往往没有这个福份。他们的工作产品主要是以市场和利润为依归。理想的工作者反而是无「我」的奉献,以及为公司的最大利益而牺牲。

  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秀气?还是上帝荣耀的儿女?悲哀的是,在实际生活上,现代人最大的意义却是作一个上班族。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比上班工作更占有一个人的时间、精神、体力与才干。所以,如果我们要问,一个日益迈向现代化的台湾社会需要什么神学呢?答案之一,是这个神学必需对普遍而膨胀的上班族产生意义,带给他们安慰,指导他们生活。

上班族的勃兴与现代神学


  当代的教会与神学却忽略了这一个极为明显而巨大的事实。尤其是基要主义与许多自命正统的保守教会。它们在上班族尚未勃兴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时代的神学中,寻找与架构现代教会与神学的典范。结果是她的信息与活动只能吸引那些不上班的儿童、学生、家庭主妇与老年人了。而今天许多教会的组成份子不正是这些人吗?所谓的「流失率」与「伤亡率」又不正主要是上班族吗?

  我们必需承认,当前台湾教会的信息与神学,对大部份上班族而言,几乎没有多大的意义与价值感。在教会与神学的格局中,他们几乎找不到空间来为自己的角色、观念与行为定位。在这一层意义上,愈忙碌或是愈卷入社会的上班族,就愈像是一个在教会世界与神学体系中的「漂泊的灵魂」。他的许多无力感、疏离感或是所谓的灵性低潮,其实只是漂泊的感伤。当他累了、厌倦了,他很自然地会离开这一个「陌生的世界」,为他的自我寻找另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家」。然而,既存神学对于他的评断,却往往是「他贪爱世界,远离神了。」

  在前面的〈入世圣召――文化使命的诠说〉这一篇中,我们已经多少回答了这样一个迫切的课题。然而,上班族不只是「早八晚五」的生命世界需要有属灵的意义,他们的心灵处境也需要安慰与释放。好让他们在科技世界、普遍工业化与弥漫着科层体制的「物化」(reification)社会中,重拾上帝所赐给人类的神圣尊严与「人」性。

人性的沦落与「物」化


  对于许许多多的上班族而言,这实在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因为在工业社会中,他们由上帝所禀赋的「人」性,已经受到了伤害与扭曲。我们可以说,今天的上班族正陷入了一场人性与物性的争斗中。

  在造物主的心意中,人生而理性、自由与喜乐。理性使他形成思想、判断与价值。自由使他自拔于世界与外物,享有独立与人格。喜乐则是人最大的本能需要。上帝在创造人的那一刻,心中最大的情怀与驱力就是喜乐。事实上,喜乐就如同自由与生命一样,也是天赋人权的基本内容。理性、自由与喜乐,因而是上帝所赐给人类的神圣尊严所在,也是人「性」的最大意义。但在「物」化的科技社会中,真正的理性、自由与喜乐都不在了。存在的只是各种不同形式的「机器」。

下期待续

本文作者叶仁昌教授任职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是卫兰团契 晚堂「生命的需要」专题讲员 本文原载于《迈向台湾的神学建构》及作者个人网页,经作者授权本中心刊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