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想的芦苇》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政治神学中的诠释危机(终)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诠释范畴内的绝对主义危机


  除了基督信仰的超越性与教会的主体性之外,政治神学基于诠释的危机而面临的第二个挑战,就是如何彼此学习在政治立场上的宽容,并且在承认差异与多元的前提下互相对话、凝聚共识。事实上,我们从上述对耶稣世俗角色的冲突看法中就可以深刻体认到,没有一个人能够确切的说自己的政治立场是上帝的真理。同样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自己对于台湾未来的蓝图是圣经的教导。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是如此、韩国的民众神学是如此、台湾长老会的乡土、自决或是出头天的神学也是如此。因为,无论是保守或激进、反动或革命,都经常可以根据自身的立场或偏好,来诠释基督教对于政治、社会、经济或文化等的主张。

  对于一个鄙弃圣俗二元论及肯定现世的基督教徒来说,信仰是具有穿透力的,它提供的是一种全人以至于全世界、终极以至于现实的关怀。它应该要由个人的层次逐步向外穿透,扩及家庭、社团以及国家的层次。但我们必需指出的是,愈是属于内层领域的问题,圣经的直接教导就愈丰富或清楚;相反地,愈是属于外层领域的问题,圣经的直接教导就愈稀少或模糊。换个角度来说,愈是属于内层领域的问题,圣经的主导性与权威性就愈易于突显,而个人的诠释范围、思考的自由空间、以及在应用与实践上的弹性就相对缩小了。譬如「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反之,愈是属于外层领域的问题,圣经的主导性与权威性就愈难于表现,而个人的诠释范围、思考的自由空间、以及在应用与实践上的弹性也就相对地增大了(请参如下的示意图)。

应用与实践

  无论如何,圣经到底是一本以灵魂救赎为主旨的着作。对于此一主旨以外的问题,争论什么是圣经的原始教义似乎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它已经从「客观意义」的层面走到了诠释学所谓的「主观意义」层面了。它们必得依赖一种所谓的「第二度创造」。

  事实上,并不只是政治立场,在其它的文化问题上,基督徒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于那些没有清楚圣经启示的议题,也抱持着如同基要福音那样的一种毫不妥协的绝对主义。基督徒往往太习惯地以权威性的态度告白自己的一切立场。然而却忽略了:圣经虽是我们权威的基础,却也是我们权威的限度。基督徒相信圣经所谈论的一切都是权威的;但圣经却不谈论一切。而对于那些不是清楚启示或上帝旨意的事物,谁胆敢宣称自己有认知的权威?如果上帝都「没说话」,那么基督徒就不应该「说大话。相反的,对于这一类的课题,基督徒当学习的是持以「七分的肯定,三分的宽容。」

基督徒的答案?


  尤其,政治问题往往不是在明显的「好」与「坏」、或「对」与「错」中作抉择。譬如是要统或独、修宪抑制宪的问题,无论人选择了那一边,都不能说违背圣经或是不道德。因此,许多社会冲突与政治议题,并不见得存在有一种所谓的「基督徒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可行之路,就是彼此学习在政治立场上的宽容,并且在承认差异与多元的前提下互相对话、凝聚共识。更甭说因为彼此政治立场的差异,而拒绝在一起领圣餐、或根本怀疑对方有否重生了。台湾教会的上一代就在这一点上跌倒了。我们容让政治立场的差异来撕裂基督合一的身体。笔者在此衷心地期望,台湾教会的上一代政治恩怨能够在我们这一代结束。对于台湾的政治问题,让我们共认彼此所拥有的立场,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圣经中的政治观」或「基督徒的答案」,而都只是一些应该彼此尊重、有商量余地、甚至可以折衷妥协的「个人意见」。

本文作者叶仁昌教授任职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是卫兰团契 晚堂「生命的需要」专题讲员 本文原载于《迈向台湾的神学建构》及作者个人网页,经作者授权本中心刊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