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谢乐知 2017.03.19
今年是宗教改革纪念满五百周年。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于德意志的威登堡刊出了《九十五条论纲》,进而引起诸多争论,最终导致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分隔。然而在这改革的过程中,争论的核心究竟为何?有人认为争论的焦点是天主教道德上的贪婪和腐败,但那其实并非问题的症结所在,宗教改革的争论焦点其实是在教义,而「称义」则是风暴中的核心。
宗教改革前,神学家多认为称义的概念不脱的立约的概念。他们认为上帝自甘卑微,屈尊与人立约,人一旦满足了约所提出的微小要求,上帝就必按约的要求称人为义。至于约的要求为何,或人要如何才能满足约的要求,中世纪的神学家各有不同的见解。但这些差异都在同一个基本架构下运作,肯定神人之间有约相系,也肯定人必须先满足约的要求才能得称为义。
然而马丁路德他深切明白人的罪性,身为修士他刻苦己身,但面对公义的上帝,他明白无论他如何谦卑自处,或如何的舍己,他都无法满足上帝对义的要求。为此,路德甚至发怨说他恨恶公义的上帝,因为面对公义的上帝人只有受罪的份。
然而在反覆阅读圣经的过程中,路德逐渐明白,上帝的义指的不是上帝本性上的公义,而是上帝惠赐世人的义。义亦非人当得的分配的正义,而是上帝出于恩典所赏赐的义。路德最终因此发展出十架神学,直指的罪恶的本性,作为罪人,人绝无法满足上帝公义的要求;此外,十架亦指陈神人间的差异,人的义非同神的义。所有这一切教义上的改革,皆因路德长期潜心读经之故,不断在生命境域和经文文本间进行角力的结果。
路德是个读经的人。在读经的过程中他重新寻得恩典的上帝,并在读经中得着生命的亮光。因此他穷其一生不断鼓励信徒要努力认真研读上帝的话语。路德认为全世界的书加总起来都不比圣经来的重要,因为单单唯有圣经教导世人关乎永恒的真理。因此就算教父、议会、信条等作着尽都散失,路德也不觉忧心,因为在他看来,所有这些着作皆未能为圣经增添光彩。
面对如此重要且深厚的圣经,信徒当如何阅读圣经呢?路德建议读经时当依循三条规则:祷告(oratio)、默想(meditatio)和试验(tentatio)。首先,读经前我们需祈求上帝,求他藉耶稣基督赐圣灵,光照好叫我们能明白他的话。其次,我们必须花时间反覆阅读、聆听、吟唱、书写、传扬并默想上帝的话。最后,我们必须在生活中实践上帝的道,特别要学习在逆境中抓紧神的话。路德认为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神学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生命不断遭受挑战。因此路德鼓励信徒当以神的话为粮,面对生活中的各式挑战。
但愿我们皆能同路德一样,心系上帝的话语,在圣灵中反覆思索并践行他的话语,好叫我们从上帝的恩言中寻得他恩典的面容,并得因寻见生命的源泉,而得重拾丰盛的生命。
◎原标题为「路德与福音」。作者为高雄圣光神学院教务主任。
图片提供/123RF
基督徒容许恶事?- 浅谈路德的抗争观
上帝的企管学
芭比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