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礽福 2018.08.19
图片提供/123RF
我习惯写逐字讲章,但偶尔时间不足,就砌一个PPT当大纲,现场发挥。
说实在的,我现场发挥往往比逐字稿的效果好,但始终认为开「大胆车」不是正途,可免则免。
此外,我也是个「环保讲员」,一篇讲章可以翻炒再翻炒,反正你没有听过的,就是新讲章。所以我的讲道记录做得很清楚,以免同一篇讲章在同一间堂会重复讲 — — 虽则我怀疑重复讲,会众也不一定会发现。不过,这始终是讲员的职业道德。
最近,我拿了一篇只有PPT的讲章打算环保使用。但看着PPT,竟有点印象模糊,如果不预习一下,可能当场出丑。我问之前宣讲的堂会有没有录音纪录,竟然皇天不负环保人,马上忍住听自己声音「毛管戙」(起鸡皮)的感觉,把录音听完。那次宣讲的现场效果很好,但事后听录音,觉得自己真是乱来,讲话「断橛禾虫」,显然边想边讲,吹得就吹,有点蒙混过去。
但不管了,开始做录音记录,把讲章还原出来。但逐字腾录,真的很辛苦,做了一部分,决定放弃。把录音再听一篇,就看着PPT来重写讲章。写着写着,觉得不对劲,很多释经的细节已经模糊了,即使听回当初的讲道,仍有很多不确定之处。人的记忆真的很不可靠,即使你曾认真做了释经,但隔了一段时间,就开始遗忘。
于是凡不确定之处,就马上查究。但接续写时,仍然困难。因为讲章是文学,不是科学,每一篇讲章撰写时,讲员都有一个独特的思路,除非是逐字讲章,否则之前那种现场发挥,往往未能完整反映背后的逻辑推衍及释经细节。隔了一时间,就开始连自己也无法重复自己。于是很多地方都要改写,理出一个全新的思路来,这样前前后后耗了不少时间。
这次讲道是先在星期五晚堂讲,再于主日讲。总之星期五下午勉强把讲章写好,晚上就跑去讲。结果一边讲一边觉得很多地方不对劲,例如有些地方很臃肿,有些地方比例不均衡,有些逻辑关系可以表达得更清晰,而有些释经好像有点问题。
晚上回家,马上回忆讲道时有哪些地方觉得古怪;更重要的是,现场讲的时间,一条更清晰的经文理路跑了出来,这种理路对我们念文学的人来说,往往指文章的韵律与节奏。如果一篇讲章是一首交响乐,就同样需要一种音乐的铺排:奏鸣曲式、慢乐章、小步舞曲乐章、终乐章。讲道也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一旦那个韵律与节奏呈现了,整场讲道就会有一种音乐感(也要看现场发挥),而随着这种音乐感,会众更容易投入其中,认信其内容。
星期六晚动笔修改,除了释经部分,主要就是按着那个音乐感来改,要敢于割爱(删减,不一定因内容不好,而是它影响了那个节奏,容易打岔听众,使其分神),重新分配各部分的比例,补充细节,产生趣味。
由于最近有点弹性疲劳,改稿时拖沓的情况严重,最终的版本不算最理想,但比起星期五晚,有明显的改进,现场的效果也佳。这是个宝贵的经验,所以又在这里野人献曝,跟大家分享。
要点是:如果你是个环保讲员,还是要尽力一开始就写个逐字讲章,一劳永逸啊!否则之后再写,事倍而功半。
●about 王礽福
【延伸阅读】:学生问题速问速答—武林篇
A Rocha事工特别报导
带来颠覆性改革的环保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