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姊妹》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是神学家!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那天,我端着碗,安静地坐在角落,默默的隐身在一群牧者中,想自己的事情。他们闲聊着教会界情况,一听到「青少年事工」,我立马竖起耳朵。一位牧师慷慨激昂的说,「青少年事工最重要的就是要会撒钱。青少年要买电子乐器,你就出钱。要聚餐,你就叫麦当劳、Pizza,或带去吃牛排。出去玩,就补助旅费」,斩钉截铁地结论,「没有不成功的」,众人莫不点头称是。

这的确是大多数人对青少年事工的认定,偏重于操作性技巧:校园探访、带队旅游、计画烤肉会、打篮球。但我觉得不应只有这些角度。因为廿多年前的我,是那种用钞票撒我,也不太参加上述活动的青少年!并非我出身富豪,反而我家经济不甚宽裕。我珍惜每一个时间,我拥有梦想,我企盼突破,我希望把自己献给上帝。任何活动邀约,无论是基督教圈或非基督教圈,我会思考,是否能在其中获得成长,更能服事我深爱的耶稣?我不想浪费我的时间、生命。

校园出版社探讨青少年事工的新书《每个孩子都是神学家》,就是这个!作者路恩哲、丁康黛道出了另一个型态的青少年事工。他们超越上述那类消费者习惯性、娱乐焦点的关系性布道法,提出「青少年也会神学反思」,力图展开青少年事工的新转向。

丁康黛分享她的开查经班经验。每学期她都策划迷死人的查经聚会,但每次都只有小猫两三只。有一次她灵机一动,干脆把查经班取名为「硬底子查经班」,该学期的查经内容尽列出最令人讨厌的主题(例如,拣选!)没想到一位深具理解力的学生拦住她,问了「真的会是硬底子的吗?」并强调,「如果真的是硬底子,我就来。」

丁康黛死想想反正也无损,死马当活马医,向他保证必是硬底子。没想到那学生就来了。他另外的十个朋友也来了——然后是二十个,三十个,四十个。他们钻进圣经里难懂的段落,钻进对这主题有领会的神学家。而这正也是我的经验。教会为什么要轻看青少年?

大学的时候,我那群同侪就很爱「硬底子查经班」。我们较不喜欢主题式的生活造就系列材料—仁慈、勇气、恒心、协调、效率、…,以及讲道,把圣经拆解,跳来跳去东捉一节、西凑一节经句勉强配合主题。Come on! 我们想要进入到第一读者的情况,理解当时第一手的资讯。校园团契寒假办的大专灵修班,我每年都参加。B1组(叙述文)、B2组(论说文),到了C组懂得使用各样的圣经工具书研经,我问「就这样了吗?」、「再上去就非得全职去读神学院吗?」

除了读圣经,我也涉猎神学、哲学(马丁路德、加尔文、培根、笛卡儿、士来马赫、齐克果、怀海德、史怀哲、田立克、巴特、尼布尔、潘霍华…),看不太懂,仍奋力乱读一通。心中有把火在燃烧,隐隐觉得有责任要为上帝国度拓展、为提振华人基督徒水准而读。学生时代,不多的十一奉献,就买这类「硬底子书籍」捐给教会或团契的图书馆,希望能兴起更多有志之士为上帝提升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神学家》全书分为两大部。第一部是「神学上的起点:青少年事工与神学有何关系?」,分几个不同角度,阐述青少年事工为何需要神学反思?丁康黛指出,「过去一百年来青少年事工大都仰赖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借取社会科学作为教育方法,致使大多数的教会长久忽略青少年(得到永久的身分认同)与基督的神学行动(完成耶和华的救恩)相连结的需要。牧养行动本身,就是大声宣扬神学的真理(对上帝的了解)。」透过神学反思,可以使得青少年事工超越功利主义、跨越教会事工的片断性、有较高的角度看到青少年受到多种力量的影响。

路恩哲提醒,不可以把「爱青少年」当成自己的工作(这是许多青少年事工者常犯的错误)!因为上帝已经爱他们,牧者是透过上帝在事工中所行出的大爱去爱,而不是透过自身的能力。透过神学反思可以帮助厘清,青少年事工者企图要连结的对象,主要不是青少年,而是将青少年连结于上帝自己,向青少年说明上帝如何在他们(和我们)的生命中做工。

第二部「神学行动:探讨青少年事工的实践」,用神学探讨青少年事工的实践,细究几个特别重要的青少年议题,如「医治和十字架」、「跟年轻人谈罪」、「青少年的贺尔蒙神学(性欲)」、「夏令营的意义」、「户外活动」、「短宣与全球旅游」、「怀疑与坚信」、…。

《每个孩子都是神学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指出:「青少年事工一定要导向十字架」,必须帮助青少年活出一种以救赎为中心的信仰。假如上帝呼召了所有人去活出一份热情而顺服的生命,那么就没有任何基督教事工该排除青少年或青少年事工。若神学的工作是要「理解、领会并讨论『神』,那么青少年事工就应该追随这个方向,寻求在年轻人的生命中理解、领会并讨论神。」

而面对青少年对神学兴致缺缺的现象,丁康黛认为,「年轻人并不觉得神学枯燥乏味。他们觉得乏味的是那些无关紧要的神学。」长久以来在青少年事工服事的六十岁老奶奶乔伊斯这么说「不见得是青少年不喜欢神学,而是我们给他们的不是神学。」真的!大四小组伙伴们一起阅读已逝的基督徒学者杨牧谷的《复合神学》,胸中溢满莫可名状的感动。如果青少年事工一面倒的只有敬拜赞美音乐与吃喝玩乐,某些青少年可能离开教会,投身到另一个可以发挥上帝所赐才干的地方(也许是外面的社团) 了。

我们必须要对青少年事工有更丰富的想像!《每个孩子都是神学家》的书名,令我陷入沉思。有哪间神学院愿意对青少年开放,让暂时还没有全职呼召的高中、大学生,就可以先进去选修一些课程受装备?廿多年前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热,至今没有消退。当年的我,绝对不是只有我,我们盼望有这样的神学院。如今我已经不是青少年,我已经是神学院的专任老师,拥有参与课程安排教务的权力。我与同侪们能为那些愿意为上帝摆上的年轻人开出一条神学教育的新路吗?华人教会界也有同样的看见,愿意支持各地有这样想法的神学院,让每个孩子都能是神学家吗?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发现,你们岂不知道吗?我必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因我使旷野有水,使沙漠有河,好赐给我的百姓、我的选民喝。」以赛亚书四十三章19节

about 陈小小

about 华子

about 飞飞

【延伸阅读】:
是谁,在糟蹋我们的孩子?
培养孩子从小做家务
不要错待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