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呂紹昌 2011.07.24
一個週末,我與妻子相約上館子吃晚餐。有家泰國餐館離住處不遠,就安步當車,正好散步健身,不開車更環保,一舉數得。二人拉著夕陽餘暉,沿著店鋪前的人行道閒懶地走著。突然,後方傳來一聲:「Excuse me」,但口音含糊。我本能地警覺回頭,一個白人碩大壯漢,身形晃動,已然越過了我。他步行的姿勢頗為古怪,左右擺盪上下搖晃,動作滑稽誇大。我不由自主地閃開,迅速上下打量這個行者,他明顯患有弱智,而且行動輕微不便,但他卻神情自若,一臉專注地走著。
我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躲閃,心中有幾分的慚愧,對這個手舞足蹈的行者,有深深的敬重,讚嘆地對妻子說:「妳看,一個文化的影響可以這麼深厚,甚至到尋常的販夫走卒都有禮有義。」美國當然並非天堂,但一個行動不算便利的路人,在舉手投足間,都可表露出對人不卑不亢的體諒與禮貌,能不讓人心動?
文化可以展現出特質
我記起龍應台的一篇文章〈文化是什麼?──未被「奴役過」的文化〉,論到「禮」在平常百姓家居中的表露:「小時候我住在台灣農村,當鄰家孩子送來一籃自家樹長出的棗子時,母親會將棗子收下,然後一定在那竹籃裡放回一點東西,幾顆芒果、一把蔬菜。家裡什麼都沒有時,她一定將籃子填滿白米,讓鄰家孩子帶回。問她為什麼,她說,『不能讓送禮的人空手走開。』農村的人或許不知道仲尼曾經說過『爾愛其羊,吾愛其禮』,但是他可以舉手投足之間,無處不是『禮』。」
或在舉手投足之間,或在關鍵時刻,一個文化是可以展現出特質的。
今年三月十一日日本東北海岸發生的九級大地震,就是如此的時機。到三月中旬,累計死亡人數超過三萬三千餘人。福島核能發電廠遭到嚴重破壞而報廢,核能輻射污染飄洋過海,恐怕需要十數年才能清除。在面對如此規模的天災中,日本展現出特有的沉著、鎮靜、秩序、公德,與韌性。雖然隨著時間的經過,也暴露出日本較黑暗的一面,譬如:東電廠為保住資產,不肯在第一時間內放棄核能反應爐,以海水直接冷卻,錯失最佳搶救時機又加重了災難。在搶救期間,竄改數據,多次隱瞞事故。甚至未與鄰近國家溝通,即擅將一萬餘噸的輻射污水直接排入海中,如此以鄰為壑,招來世界媒體齊聲撻伐。雖然政府有多方缺失,震災後民眾沒有暴亂,沒有趁火打劫,一切井然有序,耐心排隊,交通混亂擁塞中仍然保持高度自制與榮譽感。瑕不掩瑜,大災難仍然考驗出日本的民族素質。
深根建造
令人羨慕的生命質素,經常是在沉靜與漫長的功夫中累積磨成的。去年,一個日本農夫木村秋則成為台灣媒體上的風雲人物。他所出版的中文翻譯書《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在台灣造成轟動。聲名大噪的原因是,他可完全不用農藥肥料而種出優質的蘋果,簡直有如天方夜譚。木村曾經歷不尋常的貧賤。前十年之中,他了無生產,被鄰里冠上「滅灶」的污衊,自己尚要輕生尋短。就在關鍵時刻,他悟出秘訣,蘋果樹需要極深厚的好土壤,深深的扎根。他園中蘋果樹的根甚至可深入地下二十公尺。木村執著堅持,二十年後終有大成,電視專訪他,觀眾甚至感動落淚,屢次要求重播。
「深根,是生命力的源頭」,是一個顛撲不破的屬靈法則。面對迫切需要重建的以色列百姓,先知以賽亞兩度宣告這個真理:「將來雅各要扎根,以色列要發芽開花;他們的果實必充滿世界。」(以賽亞書二十七章6節;三十七章31節)後現代的教會並不缺乏形形色色的特會,各樣的教會復興理論,教會健康與成長的書籍錄音帶、光碟,更是不乏各種路數天南地北的名嘴與講員。教會當然也需要偶而來劑強心針、營養劑,來激發信徒成長事奉。但在不斷籌辦活動的過程中,也得提防,不能落入看來容易且有速效的習慣性短線化操作,忽略了較長程的教會方向與根基,忽視了重要但需要更長時間來思考、規劃、禱告、永續堅持的深根建造。我深信,神要我們深根而後茁壯。華人教會展現出復興的徵兆,感謝主。這些都是聖靈的工作。除了聖靈活潑的工作,同時教會也迫切需要在聖經話語上的扎根建造(參以賽亞書五十九章21節)。沒有扎根,好花不長久,來年不結好果。(見拙著,發表於臺灣正道神學院通訊2010年1月)
活出生命、身傳見證
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自然需要深根的耕耘。教會的強壯與否,有一大部份是取決於信徒的靈命素養,以及屬基督品格的深淺。容許我這麼說:「一個教會的能力,不取決於奉獻的多寡,不取決於講堂的壯麗,也不取決於教會設備與節目的高水平,而在於會友的屬靈素養,而是取決於信徒所受教的基督徒成長與靈命更新,信徒屬基督品格的高下。」就此而言,重點不在於神學的澄清,教會的組織等等,而是在日常瑣碎生活、舉手投足中的生命,為了符合聖經原則而心甘情願地付出。
日本人在面對大災難,所投射出的就是在日本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與生活方式。當面對中古世紀教會的腐化墮落與僵死,聖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又稱聖法蘭西斯)活出了很草根的榜樣。雖然出身富豪之家,聖方濟卻將一切財產變賣賙濟窮人,一生立誓守貧,一生服事窮人。據說,有一次他帶領門徒到菜市場傳福音,一路上,他向販夫走卒寒暄問暖,安慰憂傷人家,為有需要的禱告,擁抱小孩,逛了一圈回來。他的徒弟不解,問聖方濟,為何忘記傳福音呢?他說,我已經傳了福音。他有句名言:「隨時都要傳講福音。若需要時,才用話語。」
那可是嘈雜生活中硬功夫的身傳見證。今日的教會與信徒是否預備好過這樣的生活?
我還是想著路上擦身而過的那位手舞足蹈的行者,心中依然感動著。
本專欄與傳揚網站合作。
【延伸閱讀】:關懷之網
作繭自縛到破繭而出的新生命
從「黑白配」看婚禮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