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家禎 2020.08.16
圖片提供/123RF
還記得那天,是個飄著雨的夜晚。
晚間8點半,用餐時間剛過不久,就在那時,遭受丈夫家暴的小桃進到了庇護家園。
20多歲的她,帶著2個年幼的孩子,空著肚子,僅背著一個小包,全身緊繃和不安地盯著我看。那是我和她的第一次見面。
帶著她們三人走進安排好的房間放完東西後,接續前往餐桌區域。看到桌上為她們準備好的水餃,忍了許久的兩個孩子,早已耐不住饑餓,一個箭步往前直奔。菜色或許簡單,但一家人吃得香甜。
接下來在家園生活的日子裡,我們常常在小桃一家用餐時陪伴在一旁,從飲食習慣讓我們更認識小桃與孩子們的喜好,隨著時間和熟悉感增加,彼此間的關係也越來越深厚,漸漸地聽小桃訴說生活上、工作上的困難,有時又轉而和她討論跟先生間的情感、孩子們的教養以及對未來的想望,有時陪伴她流流淚,本來困惑的事情似乎又轉而明朗。
咻咻數月,畫面一轉,就在我們在餐桌上的交談、支持與陪伴,如今的小桃,不僅情緒更穩定、對工作更適應、對食品營養更有概念,也對孩子的教養更為順手。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與人建立關係時相當重要的一座橋梁,有食物相伴也是多數人較為放鬆的時刻。家園中,婦女和孩子們不分你我、國籍,一同相聚在餐桌用餐,大人們邊吃邊聊天,孩子們則在一旁邊吃邊嬉戲打鬧,好不熱鬧。餐桌是個媒介。在餐桌上、用餐的同時,我們試著交心─試著分享你我、認識彼此、知道不孤單。
本專欄與勵馨基金會 合作。
【延伸閱讀】:但以理飲食計劃
眼淚裡有喜樂
減肥死了一位空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