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吳國儀 2003.03.30
小兒拿來一個影帶,鄭重其事的對我說:「您應該看看這套電影,是香港導演吳宇森 (John Woo) 進軍好萊塢的製作之一,很好看。」跟著他煞有介事地介紹吳宇森的電影:「只有他導演的警匪片,有三大個特色:警察的配槍才會在背後,而幾乎所有外國警匪片,配槍在前面的衣襟裡;還有他的電影裡西人演員才懂得起「較剪腳」;這也是港產片演員特有的功夫;亦只有他的電影中演員開槍是單手,左一槍右一槍,很有『周潤發 look』!您留心看看。」
如果有朋友要求跟你調換身份,你肯嗎?我想先要看看對方是誰吧?已經有人說:「如果是李嘉成就無所謂,但要是今日的李嘉成喎!Bill Gates 就好喇?」但如果不止調換身份,連臉孔也換掉呢?我怕得看看是否樣子比自己的好吧?像林青霞?鄭伊健?Brad Pitt?,但要是換一個仇人,更是無惡不作的歹徒,樣子再好,也沒有人願意吧!有!“FACE OFF”就是 (編按:台灣譯為「變臉」)。
其實我對警匪片興趣不大,不過既是小子的推薦,又想進入他們的世界,看看亦無妨!果然真如小子所言,只欠了在花盆底找出槍來火拚;這是周潤發影片的經典鏡頭。小子的觀察力不俗。影片是由 John Travolta 及 Nicolas Cage 主演,分別飾演「警」與「匪」,代表了「正」與「邪」,「忠」與「奸」。
故事很簡單,探員為查出匪徒所佈置的炸彈所在,不惜接受最先進的臉孔移植,把殺死兒子的兇手的臉容,與自己調換,兩個人的臉孔互換之後,使故事多了許多發展空間,就不單是警匪片那麼簡單。於是情義,恩仇,愛恨,報復與饒恕等矛盾的心理與行動,讓演員發揮得淋漓盡致。
矛盾的是主角是「警」卻取了「匪」的身份與生活,而「匪」卻變「警」,奸的心要活出忠,忠的心要活似奸,想想似沒可能,但奇在本來很難協調的兩種極端的人性,卻在同一個人身上產生潛移默化,本是「匪」的去抓賊,而「警」就去殺人,究竟人性本善抑是惡?抑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忽然聖經中聖徒保羅的話閃過腦際:「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願意的惡我倒去作,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人若坦誠面對自己,就會發現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裡外不一,想的與行的可能是兩個極端;是知卻不能行。怪不得我國的先賢有云:「百行孝為先,重心不重行,重行世間無孝子;萬惡淫為首,重行不重心;重心世上無完人。」細味其意,就明白了裡外不一的普遍;不過人的可悲不在此,而是在於缺乏如保羅一樣的自省能力!
“FACE OFF”的主角活出符合臉譜的人性,這說明了人不是身不由己,不是無所選擇,在臉譜的遮蓋下他們均有機會在生命中再作取捨,很有點基督徒所謂「重生」的味道!他們的選擇說明了人雖然在被定了的社會身份、家庭角色、生活環境周遭的人與事重重圍繞下,如能自我反省,仍可以扭轉命運。
片中最令我動容的是兩人隔著一塊雙面的鏡子,持槍對峙的一幕,從鏡中看槍口是對著自己;要瞄準的卻是鏡的另一邊的敵人,能否越過鏡面擊中對方是未知之數,但肯定的是,必先擊中的是鏡中的自己;隱含了「人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的意味!
「我無得揀!」是許多人失敗墮落的藉口,但事實原來我們不是無得揀;如果經過反省思考後的選擇,肯定會截然不同而已!故事的結局證實了這一點,是回復本來面目的探員,選擇了收養匪徒的兒子,看到那孩子的笑臉,妻子與女兒欣然的擁抱表達接納;就知道仇恨已化解了,而這行動更充份表達了寬恕的宗教情懷!
作者為加拿大安大略省輔導及心理治療師協會會員,美國基督教心理學研究協會會員,資深教牧輔導工作者,現任加拿大福音傳播中心總幹事及加拿大中文電台嘉賓主持
作者編著有:【心靈寫真之認識自我】(更新資源出版 2002)【尋根究底】【穩植靈根】【同輩輔導】【歸納式研經】及【主日學師資訓練】等課程
about 【戲語心鄉】專欄主要寫手:張吳國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