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文亮 2013.06.09
前些日子,報紙經常報導博士學位出路狹小,投資時間長,市場大壞,甚至有取得博士學位者,長期失業在家或從事學無致用的低薪工作。日光之下無新事,過去三、四十年走來,這種事情不久總會報導一下,讓不少想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徬徨一陣。
我在美國唸書時,作研究曾遇到低潮。這時,聽到一個廣播,談論著名約翰‧霍浦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系申請者逐年降低的原因。原來該校申請的人數1977年約4,000人,在1987年降到2,800人。申請的人少,是否代表以後該校醫生的品質會愈來愈差?受訪者是該校的校長(可能是Ronald R. Peterson),他認為這現象是受到醫生的薪水不多,感染傳染病(如AIDS)的機率高,與保險制度的不當所致。不過,他提出這時進來的醫學生,素質反而比以前更好,祇有帶著使命感的學生,才能不受這些負面、膚淺看法的影響,持續勇敢地朝醫學生的使命邁進。
什麼是醫學生的使命感?該校在成立時已訂下:不只是用專業的知識幫助病人,而且擁有醫者在社會的角色與功能,能促進醫學與外界的溝通,成為具有誠實、積極、有道德、有同情心、與願意終身學習的人。外界的負面報導,祇是篩除一些想來醫學界沽名釣譽、逢財取利之人,這些人日後的表現,經常讓醫學蒙羞,倒不如一開始就不要來。
親愛的同學,外界總有風吹草動,該吹的就吹,該動的就動。看準一點,我們一生當打美好的仗。聽後,我決定將博士學位唸完。後來,才有機會在大學任教。
打美好仗的戰士
張文亮
歡迎參觀作者的網站:河馬教授的網站
【延伸閱讀】:一月光哩的距離
生日大餐的功課
從「百大」進到「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