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小小 2001.12.16
九一一那晚半夜被叫起床看電視,新聞播報著一幕幕難以令人置信的撞機 畫面。想要打電話給美國的朋友,管他是005、006、007什麼電話公司都無法 打進去美國。唯一能用的,就是網路。剛好美國的朋友也在網路上,得以聯絡 上他。當大夥還正為美國哀慟之際,國內的納莉颱風轉眼就造成中北部大規模 的人命財產損失。這回想要打電話給中北部的親友,就不僅手機電話不通,連 網路都不通。許多的基地台都被水給淹了、或被風給吹壞了,網路不通是因為 颱風停電,一停電什麼網都沒用。就在這短短一個星期內接二連三所發生的事 情,突然覺得過去所仰賴的通訊科技竟是這麼的脆弱。
平日想要關心朋友,只怕收到可怕的電話帳單,不然手機一按馬上就可以 聯絡到人聊個暢快。如果懶得講話或感冒喉嚨痛,乾脆寫個Email問候也是輕 鬆愉快。論到工作方面,寫文章投稿也不用貼郵票出門寄、或是用FAX傳真, 電腦打完直接將文章email給編輯,連半毛錢都不用花。這些現代科技,似乎 是編織出一個虛擬天堂,構築出自己的電子空間,而似乎自己的人際關係,也 大部分建築在這個虛擬的電子世界上。
尤其,虛擬世界中的人際關係是「操之在我」的,我喜歡的人,我就多聯 絡,我討厭的人,我可以輕易的躲著他。跟我興趣相同的,我可以多與他接觸, 甚至,我們可以僅僅選擇接觸一個人的「某些自己喜歡的面相」。好比,他和我 都喜歡攝影,我們可以多聊攝影。但他喜歡古典歌曲,我喜歡流行歌曲,這不 同的地方,我們就不談、不接觸,也就少些爭執。於是,我們與電子網路上的 人所建立的關係可以很虛擬,而且很「自我」(只挑我喜歡的去接觸)。無奈這 個虛擬的電子天堂,終歸是需要依賴「電」,因此在實體的天然災難來襲時,常 常第一個損毀的就是這個由電構築的電子天堂。
而在沒有電、沒有網路、沒有手機的天災日子裡,陪著我們檢視著殘破家 園的,是那些平日少有聞問的左鄰右舍。借手電筒、雨傘、垃圾袋的對象,唉 聲嘆氣互吐苦水的伙伴,就是那些被古人譽為「遠親不如之」的「鄰居」。他們 的興趣、學歷、觀念與我們差異很大,不過因為共同處在同一塊土地、同一個 社區,於是在實際的天災之中,我們共同承受苦難。
當然寫這些不是要反對網路世界的虛擬人際關係,而是發現一些人(特別 是網路族)跟我一樣因為工作與生活都跟電腦網路有關、長期處在虛擬的世界 中,不知不覺中竟越來越遠離了真實的活在身邊的人們。透過這些災難竟使自 己將頭探出電子網路的烏托邦世界,回顧到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
about 【家庭之歌】專欄主要寫手:蔡佩芬
【延伸閱讀】:預備的重要
資訊月、邊陲都市與教會
兒童保護與言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