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雨漣 2015.01.04
第二次去看囧男孩後的那幾天才忽然想起來,為什麼今年台北電影節的時候沒有想要看囧男孩(除了很忙碌以外)。依稀記得,那時候的預告片剪的是電影最後兩個好朋友決裂,二號到他們平常一起塗鴉幻想的秘密基地下水道,看到滿牆壁的「死」,嚇得要命,然後畫面便跳接一號躲在馬路另一邊的樹後,眼神裡充滿了絕望,手拿著石頭,憤怒大喊著衝過馬路。當然後來看了電影才知道,這其實是整部電影裡唯一而最強烈的直接控訴,但一號那個絕望發怒的眼神實在太叫人驚嚇了,以致於我一直覺得這又是一部血淋淋的社會寫實控訴片。而我實在無法忍受像蒼蠅王一樣,透過兒童描述社會或人性黑暗的任何故事內容,所以這部片理所當然的被我放置於一邊。(當然,事實證明以上完全是出於我自己異次元的黑暗想像)
所以,第一次看囧男孩,是個意外。因為朋友有多的試映票。第一次看時我一直很鎮定,有點旁觀,冷靜的看著每個情節和故事。當然,該感動,該大笑的地方,也都跟著一起哽咽和大笑,不過那時候,看電影時的我,應該很大一部份是在異次元裡,做著各種分析、評估吧。一直等到走出戲院,看著電影海報上的那句「長大不等於說再見」,藏在大笑過程當中,故事基底裡的哀傷情緒,忽然像潮水一樣的緩緩湧上來,讓我一路騎車回家的路上,眼眶一直很濕。
後來,我在短影札寫『「長大不等於說再見」這句話可以有兩層解,一是長大不見得就解決了童年的問題,二是長大不見得就非得和童年說再見,童年可以陪著我們長大。前者是跟孩子說的,後者是跟大人說的。囧男孩說後者比說前者的企圖多的多。』不過,看了第二次後,我覺得這兩種意思,都是對大人說的,一來是因為只有長大成為大人了,才會知道長大並不見得就解決了童年的問題,也只有長大了,才會知道或感受到,那些在身為孩童時無力、無法解決的問題或者遺憾,其實在自己的生命裡留下了深刻的痕跡,並且需要用像孩子般懵懂無知的勇氣,好好的向這些揮手說再見。(或許不只是童年吧,其實有許多許多的事情,我們都很想要像二號一樣,含著眼淚,坐在滑水道上,揮手大聲的說「再見!~再見!~」)
而電影裡用影像和童話把幻想跟現實刻意模糊界線(讓想像的很真實,而真實的卻像童話故事),以及三段幕式,似乎不相連的敘事方法,也是到了看第二次第三次,才注意到其細膩之處。(待續) 【延伸閱讀】:
生死的功課
也許真有一位慈愛的上帝
電玩,讓牧者變成路人甲?—9個電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