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莊信德 2002.10.20
薄弱的國際政治實體認同現況,加上國內紊亂的一體性謬景,使得這次呂秀蓮的印尼出訪顯得腹背受敵。可謂:前有視台灣為中國一省的惡鄰,後有看執政掌權笑話的室友,在各自隨意解讀的光怪陸離中,充分顯露出缺乏國家存在一體性的認同感問題。面對台灣外交挫折的事件,其中自然有政府外交工作的缺失部分,但是,我們必須釐清的是,造成缺失的原因以及防堵的關鍵。
媒體惡性競爭所造成的虛擬輿論現實,在台灣已經是見怪不怪的鬧劇,但是面對台灣嚴峻的外交情勢,卻仍不斷逼問總統府、外交部以求新聞的即時趣味,則是將大格局的國家利益拋諸腦後。事件的演變自然與內部洩密有著高度的關聯性,但是媒體卻在一股腦的隨波逐流中,任憑必然來臨的中共惡水,隨意沖刷我們脆弱的存在基礎。台灣媒體隨波逐流的低劣品質,在這裡再一次表露無疑。
另一方面,政黨意識型態的攻訐謾罵,對台灣短暫的民主歷程而言,是一個必然經過的陣痛期。然而,無論如何分歧都應當奠基在體認台灣外交現狀的險峻實況上。就歷史的發展而言,台灣的外交工作在「漢賊不兩立的原則」下,走向邊緣化是必然的局勢;但是,如果面對這個已然存在的宿命,我們仍然沒有據此對存在的基礎達成基本的共識,那麼這個亂象將動搖台灣未來的整體存在。
所謂的存在共識,就長遠的角度來看,是台灣的利益而不是台商的利益,是歷史的承擔而不是權力的競逐。面對以商圍政的中共統戰策略,我們實在需要重新思量,台灣的價值是不是只能追隨永無止盡的經濟指標?為了維護短暫眼前的經濟利益,而處處擔憂中共惡鄰的情緒反應,並不應當成為存在的共識,除非台灣是中共的一省;而共同維護台灣集體的利益,槍口向外而不朝內,才是台灣存在的基本共識!
拷貝的爭議
從水旱看資源分配
文字傳媒的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