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人才競爭,教育鬆綁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隨著十二年國教將要宣告上路,對於整個社會衝擊最大的莫過於升高中免試入學的辦法。主要是質疑將來公立高中必龍蛇雜處,拖累整體的學習果效,反而助長私立中學與補習班的成長。

雖然這些憂慮的確很嚴重,也需要教育當局用更有效的方法地來處理,但這背後的思維模式仍是耐人尋味的:我們已假設某種學習的單一標準存在(考試分數),然後按此標準作直線化地排序,直接對應到各高中與大學科系的錄取分數排名。換句話說,免試入學讓這樣的「對號過程」出現不確定性,使得家長預期性心理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焦慮。

但是,問題是,這樣的教育真的對我們的孩子有幫助嗎?他們所將面對的未來社會將是何種圖樣?

從這些日子社會上關於 TIFA、ECFA、歐債、美牛或人才流失的議題,我們應該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經濟模式已隨著全球化的腳步有很大的改變。《教育大未來》一書中有個例子:母親在二十世紀中可能只是汽車生產線上的裝配員,但兒子大學讀電子機械科來發展機器人取代之。而她的孫子卻在二十一世紀與不同國家的人合作設計環保車……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即便現在的汽車工廠還是需要裝配員與工程師,但除非是技術升級,否則薪水必將因物價日漸微薄,然後慢慢被其他國家員工所取代,而這正是台灣今日的光景。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國人一生平均會換五個以上的工作,而下一代只會多更多。所以冷靜一想就會發現過去那種以考試分數為主的教育模式顯然不足以培養孩子在新世代中跨領域的工作競爭力。更別提在連續六年上千張考卷的轟炸後,大多數學生早已失去學習的興趣,對未來感到茫然。這豈不才是我們該憂慮的事嗎?事實上,從大學成績的統計中,我們發現這種失去內在動機的情形在私立中學的畢業生最為嚴重,因為在最需要自我探索的青少年時期他們失去獨自規畫時間的能力(美其名是讓家長覺得安心),與發展個人興趣的機會 (為考試反覆練習)。這樣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很快就因為失去外在的壓力而表現落後了……

面對這樣的景況,我們的教育能為孩子作甚麼?還要繼續陶醉在分數與排名中嗎?或是幫孩子找一個「安心」卻也失去「獨立能力」的學校嗎?我相信我們所關心的重點需要改變。例如現在透過網路,我們可以輕易學到名校的開放式課程或從維基百科得到各類型的知識。因此,下個世代的學習方式要從以個人知識的累積競爭,轉化到基本原理的活用、連結與團隊討論為主軸。這並不是說要盲目地簡化學習份量或降低難度,而是要讓重要知識可以有靈活運用的空間,將所學習內容作統整與表述的能力。而這些都很少是目前的考試制度所能檢測出來的。

按此而言,我們的教育從小就應該以培養正確的「內在品質」(如品格、價值觀、反省力、學習方式與情緒管理等) 為首要,進入青少年的中學時期就需要在學科上打下基礎並能對自我的生涯規劃有充分的探索,這樣他們在進入大學後才有足夠的內在的動機被釋放出來,不但主動學習以求貫通,更能充分利用資源跨越不同的領域,打開學習的疆界,不斷地充實自己以接受未來的變化與挑戰。

從這個角度來看,免試入學只是一個必要鬆綁的開始。但我們所真正要關切的不應是「排序」的問題,而是「教育素質」的問題。這是目前教育部還有許多缺失要被極力監督的地方。例如十二年國教一半的經費都是花在其實沒有急迫需求的免學費政策,不如只補助高職、中低收入的家庭或非自願性的私校生到公立學校的水平。更多的經費與資源應該用在增補弱勢地區的教育資源、降低班級人數、增加多元專業師資、調整課程內容、加強適性輔導、活化升學管道、創造產學合作機會等等有助於學生自我學習與強化內在品質的事情上。

也唯有我們家長體認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並集中心力在真正關乎教育的重要地方,我們的下一代才會有希望在未來全球化的世界中能夠超越我們自己的侷限而展翅高飛。

** 發表於八月九日中國時報的時報論壇。網址如下: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080900476.html



歡迎參觀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

【延伸閱讀】:
台灣前途的決定,在隱藏之處的堅持
十二年國教的成功關鍵
十二年國教的內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