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祥 2008.10.26
活著,有時候會有種走進死胡同裡的感覺。
我不太會玩魔術方塊,從來不曾把這個方方正正的六面體恢復原狀(每一面都還原成單一顏色),每次都在轉前轉後轉左轉右的猶豫中掙扎。短時間看,這次把第三排逆時鐘地轉了一面,好像頗有進展,結果過了幾回合後,當初以為聰明的轉法,卻讓自己陷入了更複雜的處境。看著有點希望,卻又好像離正式完成有大段距離的魔術方塊,茫然的感覺油然而生,此時最需要的,就是有個高人在旁指點指點,好讓我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人生經常也是這樣。一個月前,自己做了一件看來相當有意義的事,沒想到短短時間就已事過境遷,那個當初似乎頗有價值的行動,如今看來好像還讓事情變得更糟。何必呢?辛辛苦苦做了那麼多,身邊場景依舊,大環境不但未見改善,反倒越來越糟糕,這樣的用心,值得嗎?就算是內心熱情不減,接下來要面對的,仍然是該從哪裡著手的問題。到底有沒有一個比較明確可以依循的方向,讓我繼續投資,持續向前呢?
我就是在類似的心境裡,遇見了盧雲。
這當然不是我第一次遇見盧雲。打從開始接觸基督信仰以後,盧雲的名字如雷貫耳。一代靈修大師,作品深刻動人,是身邊朋友對盧雲的一致看法。然而,好幾次拿起盧雲的書,只覺得都在講些摸不著邊際的東西,以《浪子回頭》為例(呵呵……這是您的譯作,用這本書來當稻草人,還真是抱歉,不過我想問題應該不在書的本身,而是我自己的問題),盧雲用很大的篇幅來描述自己被林布蘭畫作感動的心境,措詞優美,可在我看來,卻感覺有點華而不實,完全不知道盧雲到底想要講甚麼?這對我有麼幫助?同樣情形也發生在《羅馬城的小丑戲》和《鏡外》二書上,前者我勉強讀了一章,讀後卻對內容一點印象也沒有,後者我更是讀沒幾句就繳械投降。盧雲,默觀,離我好遠。
可是這一次,當我正為著未來自己還可以做些甚麼而苦惱時,盧雲的那本《負傷的治療者》,卻深深地撼動了我。整本書的核心觀點「負傷的治療者」,其實我掌握的有限,然而,一讀到盧雲用「內向的一代」、「無父的一代」、「不知所措的一代」這三個特色,來形容當今世代的男男女女(盧雲是在1972年寫下這些文字,那時他是用「明天的男男女女」這個詞,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我們正是這明天的一群),我就像隻餓壞了的雛燕般,嘰嘰喳喳地張大嘴巴,迫不及待要從母燕的口中,爭食牠在外地所抓回來的蟲子。
「內向的一代」是用來描繪現代人看重內省的普遍現象,如瑜珈等東方宗教的盛行,就是一例,之所以如此,起因於對外在體制的失望,於是人們紛紛轉而向內尋求解答,然而,當所有人都只看重朝內的取徑,就有「忽視對別人履行責任」的危險;「無父的一代」,來自眼見父執輩們對環境、社會災難性貧窮的無助,於是乎認定上一代是失敗的,不願學習他們的那一套,寧可只與同儕組成一個安全的小團體,躲藏起來;「不知所措的一代」,是一群覺得一切都不對勁,卻又找不到可行之取代方法的男女,他們沮喪失意,只能藉由盲目的暴力來宣洩,或是甘脆自暴自棄。實在沒想到,理當以主觀書寫為所長的靈修作家盧雲,原來也能把事情客觀分析地這般透徹。
盧雲在論析了上述當代人的三個特點之後,也明確地指出了解決之道。這些具體的建言,為身處迷霧中的我,標示出方位與方向,減輕了不少對未來的疑慮與不確定性。為了幫助「內向的一代」,盧雲鼓勵讀者們應該身先士卒,勇於進入這個新的內向世界摸索,好協助人們澄清可能出現的混亂;面對「無父的一代」,盧雲認為,應該先成為他們的朋友,去體會他們的感受,繼而帶領他們從小團體探出頭來,看看外面寬闊的世界;至於「不知所措的一代」,則需要有人提供超越性的願景與異象,轉化他們躁動不安的摧毀傾向,投身於未來新世界的建設工作。
前路漫漫,險峻而艱辛。但是因為盧雲,我知道何處是我該前往的地方,我的拳頭不再揮向空氣,我的奔跑因為有價值,雖不可能沒有身體上的困倦,心裡頭的踏實,卻能常保精神的抖擻,使我睡上一覺之後,依舊能夠繼續往前邁進。
聽阿祥跟 dannyboy 兩個書痴話心得
認識死後的世界
讀經生活化
《賈思潘王子》觀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