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eemay 2003.10.12
二零零三年8月29日,這一日是我生平第一次進美術館的日子,作夢也沒想到我也有可以進到這種地方參觀的時候。因為需要多人的協助,才能讓我這樣重殘者得以出門到美術館參觀。
那天,由於提早到了的關係,就在美術館前等網友小倩來帶我們進去參觀,也因為小倩是搭公車來的緣故,所以會比原定的時間遲了幾分鐘。這是我第一次與素未謀面的網友約在外面見,而,當天的天氣又是如此的風和日麗、清爽宜人,並且,在那美術館前之樹下又可聽到蟬鳴,此等種種的境遇,於我而言在在都是新鮮的經歷!
進入大門後,伴隨我的人即到櫃檯買票,然後就開始陪我參觀一樓的展覽品。館內的一、二樓據小倩說,通常都是展覽館方的典藏品,一樓平常大多都展示館中的瓷器與陶器,但,並非所有的陶、瓷,全部都擺出來展覽,而是只擺出一部分來供人參觀,等過了一段時日再換另外一批不同的出來供人欣賞,像我那天所看到的只展示到那個周日而已,接著就要全部更換另外一批瓷、陶的藝術作品了!
我在館內看到的第一件作品,是一對相互依偎的男女,其形體衣著的線條色彩雖然都很分明,唯獨其臉上沒有五官表情,這一對男女之面上的表情如何?我想,大概都端視觀賞者當時的心境與想像上的能力而定了!若是,觀賞者本身那時正和親密的另一半在一起欣賞的話,那麼,這時擺在展示櫃內的人偶雕像其臉上的表情;看在觀賞者的眼中定然是甜蜜的!如果,正在欣賞的人恰好不久前因事與所愛的人分離了,那麼,此時觀賞者的心中所浮現人偶臉上的表情,恐怕就是依依不捨的無奈之情了!只不過,以上的這些情節都只是我的猜想而已,反正好玩嘛,這不也是看藝術品其中的一種樂趣嗎!
其實,館內所展示諸多的作品中,有滿多件作品在外觀上有著具體的形狀,但是,看了之後卻又讓人產生了無限的聯想!比方,有兩個陶做的黑色長方形盒子狀的東西,瑞士的創作著為其作品命名為「靈魂盒」,在我還未留意看名稱之前,曾跟伴隨我的人說,我看這兩樣作品好像棺材喔,後來,來了個專門解說陶、瓷等作品的導覽員,就在她的介紹名稱與解說下,我才知道自己之前說那作品像棺材的說法,似乎在表面上聽來好像雖不中亦不遠,但,仔細想一想又覺得說的有點離譜了!本來嘛,欣賞藝術作品就要有點想像的能力,否則,就會缺少很多的趣味,就好像有人在看到某樣作品時,把它想像成了抹茶蛋糕,這樣是不是很有趣味性呢!又比方,另一個委內瑞拉的作品名叫「方與圓」它的其形狀是外方內圓,外圍呈現著破裂的方形,而在破裂的方形中又有完整的圓形輪廓存在,像這樣的作品,我對它的看法是覺得有點象中國的陰陽之說,但不知在其他的觀賞者眼中又會有何種的觀感?當然也就任憑他人的想像了!
在觀賞陶、瓷等作品中所擁有的樂趣,在其他樓層觀賞其他作品時,也一樣有著想像的樂趣存在!諸如,我們幾個人看到同一幅畫作時,有的人說畫中有貓頭鷹,有的說畫中有蝴蝶,我則說畫中有一顆梨子,當我形容到這裡時,你能想像這幅畫作是什麼模樣嗎?還有,同一張照片,陪同我來的三位朋友看了之後,有的說照片裡表現的是日出的景像,另一位則說是日落的情境,第三位朋友被問到時卻說,這張照片像是從外太空所拍的影像,我呢,是感覺他們說的都很像,所以不予置評!
這次的美術館之行中,不單只是欣賞藝術品,更讓心靈暫時性的脫離現實中的惱人之事,遨遊在無限廣闊的想像空間!另外,也得了一些關於陶與瓷的相關知識。比如,那導覽員在導覽時曾問說,當陶與瓷兩樣作品一樣大小、樣式相同的時候哪個比較重?我們這些參觀著都說是陶比較重,這時候,導覽員笑笑的說我們都被陶的外觀騙了!實際上是瓷器比較陶器為重,原因是瓷器的密度比較高而陶器的密度較低,這個比重的問題,好像一般人是比較不會注意的,所以也就不會追根究底的去瞭解它,這次經導覽員這樣一解釋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再來導覽員還問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瓷器看起來比陶器看起來溫潤、光澤?一般人都以為那是因為瓷器有上釉料,而陶器比較沒有上釉的關係,但是,導覽員說有一些陶器也照樣有上釉的,不過仍然看起來沒有瓷器那麼的亮麗、柔和,原因是出在瓷土沒有雜質而陶土的雜質比較多的緣故,所以,即使一樣是上了釉料的兩種作品其所呈現出來的質感還是有差別的!最後,導覽員強調陶與瓷的作品,最終成功的關鍵在於溫度,溫度掌控作品的百分之 九十成功的機率,總歸一句話,所有的陶器與瓷器燒製出來的色彩美麗與否、花紋的變化多寡都取決於溫度的變化而定了!
此回的美術館之行,於我而言是一次難忘的知識性活動,我珍惜這一天的一切,這是上帝賜給我的禮物,周圍幫助我參觀美術館的每一個人,我覺得他們都是上帝派來的天使!雖然,不見得還能有下一次類似的機會,讓我能夠參與有關藝術的活動,不過,一生中能有一次這種機會參加這類的活動,或許,對許多人來說還都沒有這種機會呢,因此,我應該很感恩了,實在不該再有任何的要求了!
最後,讓我藉此向那些幫助我的人說一聲「謝謝您們的幫助,我的天使們!」
您的孩子是資優生嗎?
禮物經濟Part II
新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