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圖文/柯志明 2016.09.11
被羅馬公教會封聖的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1910-1997),我在很年輕時就喜愛她的嘉言美行。但隨著對教會史更多的認識,也更確定地知道了歷史上有無數如同她一樣的基督徒。單單臺灣就有許多來自歐美默默無聞為此島奉獻一生的基督徒,這些人連多數臺灣基督徒都不知道與認識他們,更別說一般的臺灣人。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愈來愈被那些不為人知又長久地愛著世人的基督徒所感動與激勵。他們那完完全全踐行基督「不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教訓的善行(太6:1-4),讓我看見自己的卑污、驕傲與自我中心,當然也激勵我向他們學習。不必被封聖,他們都是聖人。
一位我在臺大教過的學生來訪,我們一起用中餐,交談了近四個小時。這幾年寒暑假,他都固定從臺北到嘉義的東石鄉義務為弱勢家庭的孩子課業輔導,陪伴他們,並辦活動激發這些孩子努力向上。他告訴我,去年本決定今年拿到碩士後,出國拿博士學位,但他一直反覆思想拿博士學位究竟有什麼意義,最後他決定放棄這個想法,繼續留在臺灣實現他一直想實現的心願:幫助那些家庭破碎的孩子能有個美好的家。他分享了一些他自己成長以及與這些弱勢家庭孩相處的經驗,他很希望每個人都能有個可以回去的溫暖的家。交談中,他不斷地感謝神對他的帶領與保守,把他從國中混幫派中救出來,否則他如今應是走上歧路的惡徒。
我非常有幸且高興能有這位學生,更高興他如此地特別:一點都不自大、驕傲,反而十分平實、謙和,並有一個強烈想要幫助弱勢孩子的心願,而且從大二開始已經如此做了多年。他正走著一條與臺灣多數「有競爭力」的人(尤其臺大學生)相反的道路。他給我很大的激勵,讓我看到這塊土地的希望,還有,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位基督徒與人有所分別的生命。
按聖經的教訓,基督徒的義行是他作為一個有重生生命的上帝兒女的自然結果,用路德一貫強調的說法,就是因信稱義的結果。基督親自教導說,什麼樹就結什麼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太7:18)。因此,對基督信仰而言,除非先是聖人,否則就無法有聖人言行;聖人不是因為他或她行了一般人所無法行的聖行而成的生命境界,正相反,人是因為先是聖人才可能行許多一般人所不能行的聖行。
其實,所有基督徒都當有聖行,因為我們都是「聖徒」(hagiois,使9:12,32; 羅1:7, 15:25,31; 林前1:2, 16:15; 林後1:1 ; 弗1:1,18, 3:18; 腓1:1; 西1:2,26; 帖後1:10; 來6:10; 猶3; 啟11:18),都是藉著耶穌基督的血被上帝稱義且分別為聖的人,也就是真正的聖人。對,所基督徒都是聖人(雖然也同時是罪人),即便哥林多教會那些充滿敗壞的基督徒,保羅也仍然稱他們為聖徒(林前1:2; 林後1:1),因為基督徒之為聖人不是靠行為,而是本乎上帝的恩典並因著人的信心(弗2:8)。
聖徒豈不當行出聖行嗎?豈有無聖行的聖人嗎?不可能。聖人必行聖行,聖行也必只出乎聖人。德蕾莎修女是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的許多見證人中的一位,告訴我們凡屬基督的人都是聖人,都能因著基督之恩而行出有基督馨香之氣的聖行,都能因上帝的恩典而行出使世人歸榮耀給我們父上帝的好行為(太5:16)。我那位臺大學生所行的也是讓人能見到基督與上帝的聖行。
最後,與各位朋友分享我大一時畫的一張德蕾莎修女的鉛筆素描,手畫得稍大,不過這正好可以表示她的實踐能力強大。那時頗敬愛她,如今也依然敬重她,但對她的生命與「聖行」所顯示的意義已有了更深以及更不一樣的理解。
是罪人,不是聖人—投票日的省思
大人哪,冤枉
因祂在我裡面,所以我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