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查理·塞爾夫(Charlie Self) 2023.10.08
圖片提供/123RF
編注:福音聯盟「荊棘與蒺藜」專欄旨在信仰,工作和經濟領域給出基於聖經的智慧忠告。
問題
有人說我在家裡裝飾上花太多錢了,買一些美好的東西使我的家更漂亮,這算自私嗎?
思考
能夠問出這樣的問題,就表明你的心了,我很爲此感恩。你對捨己的十架生活有一種渴慕,這種渴慕令人欽佩,而這種謙卑也是許多神賜祝福的前奏(箴15:33;雅4:6-10;彼前5:5-7)。
我理解你在這個問題上的猶豫。當你的財務資源可以用來資助宣教工作或照顧窮人時,爲客廳買一塊地毯或在牆上掛一幅畫可能會令人覺得你的財務花費是自我中心的。不過,讓我在這裡爲你提供另一個視角。
在此之前,我先公開我的身份:我的妻子是一位視覺藝術家,她的繪畫和著作爲下面的思考提供了幫助。
神創造美麗的事物
我們敬拜把萬物都創造得非常美好的主,從原始創造的茂盛之美到我們主再來時用鑲嵌寶石形容的新創造(創1;啓21),主都以祂華麗的作品爲樂。
美也是主對古代以色列計劃的一部分,因爲他們經歷了從埃及得釋放並走向應許之地。獲得釋放後的奴隸們所進行的第一個共同活動就是建造會幕——一個社區藝術項目!讀一讀出埃及記25-36章吧,特別是31:1-11和35:30-36:7。請注意爲展現神的同住而使用的材料和顏色、創造力和技能。聖經中第一個「聖靈充滿」這樣的用詞是用在了比撒列和他的藝術團隊身上。
謹防美成爲偶像
當然,美可能成爲偶像,以色列人受到的警告是不要建造任何會使他們的心偏離獨一真神、以色列的主之物。這並不是要否定創造的美,而是警告我們不能把神簡化爲我們手所造出來的任何東西(賽44;羅1:18-32)。甚至連早期教會也面臨這一挑戰(約壹5:21)。
我們也有可能陷入這種情況。如果你在裝飾時有著一種自我中心的奢侈——持續關注事物的外觀或對擁有最新潮流的美感追求——那麼是時候檢查你的內心了。你對美的追求不應該在你的情感中取代神的位置,藝術永遠承擔不起使你喜樂飽足的重任。
相反,你對美的渴望應當從你對上帝和鄰舍的愛中生長出來。但這並不容易——幾個世紀以來,基督徒們一直在與這個問題作鬥爭。
簡史
因著耶穌的到來,上帝的百姓從律法中得了釋放,也因此用藝術來慶祝和傳講福音。從最初的崇拜符號到中世紀手稿中的插畫細節,再到過去500年藝術表達的爆發,美一直與基督教的靈性交織在一起。
在過去的1900年裡,教會中對與敬拜有關的藝術表現形式一直存在張力。所有宗派傳統中的聖像主張者(Iconodules)都認爲聖像和其他形式以視覺藝術表現的基督教信息有助於靈修,特別對未受過教育的人來說是這樣。而反聖像者(Iconoclasts)則認爲這是一種偶像崇拜和迷信,它取代了福音,因此主張盡量減少裝飾。
改教家們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分歧,英國聖公會和路德宗傳統更加包容藝術之美,而重洗派和改革宗傳統則專注於聽道、簡單的建築和裝飾品,這一張力仍然影響著人們如何看待美和藝術。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對美術和視覺美的欣賞在以福音爲中心的教會中一直在增長。20世紀中期,漢斯·魯克麥克(Hans Rookmaaker)和弗朗西斯·薛華(Francis Schaeffer)強調藝術和美是造物主在更廣泛福音派世界中的表現。今天,藤村真(Makoto Fujimura)等藝術家將把他們的創造力和洞察力帶給更多的上帝百姓,認爲美是神聖啓示三要素(美、善、真)的一部分。
但這對你的客廳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裝飾是一種敬拜
爲照顧窮人和支持宣教而奉獻金錢是好事。但是在你的預算允許的情況下,把你的家裝飾成一種充滿敬拜意味的地方也是好的。色彩和光線、喚起驚奇和喜悅的圖像和文字,以及將我們引向創造者的文化表達都是好的。
如果可能的話,使用原創的藝術作品,因爲你對今天的藝術家特別是基督徒藝術家的投資,有助於創造和培養文化。你家裡的藝術品不一定得是明顯的宗教繪畫或現實主義作品,抽象和表現主義作品也可以像海景畫或靜物畫一樣講述一個深刻的故事。家庭照片、兒童塗鴉和其他手工製品使房子感到溫馨。
這種對美的關注將使你的接待更加有力量,你在餐桌旁接待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都會受到啓發,屬靈上得到鼓勵和造就。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被對世界末日的恐懼、不斷爆發的危機和宣揚無神之美的藝術所包圍,扎根於敬畏和感恩、盼望和喜悅的美將成爲聖靈的見證、喚醒對主的飢渴,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平安。這樣的努力不是浪費時間和金錢,而是反映了我們的主對所有來到我們家中之人的愛。
譯:DeepL;校:SMH。原文刊載於福音聯盟英文網站:Is It Selfish to Spend Money on Home Decor?
查理·塞爾夫(Charlie Self)是一位作家、牧師、教授、及演說家。 他在「蓬勃發展」(Made to Flourish)機構擔任總監,負責拓展城市事工。該機構致力於使牧師及他們的教會網絡能夠獲得跟更多關於信仰,工作和經濟方面的智慧。 【延伸閱讀】:
除了聖經,帶一樣東西去教室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談《魔戒》裡的生態神學
人之所以為人——人工智能與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