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懷朱 2024.09.15
《太監的洗禮》(De doop van de kamerling ),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1626年。(圖片來源/WIKIPEDIA)
雖然在今日歐美,人們對基督信仰重視不若從前,若要研究西方美術史,仍不能忽略宗教對藝術發展的影響。昔時不少作品以聖經作為主題創作,動機不盡相同,有的源於贊助者的指示,有的是畫家作為信仰告白的方式,有的則是藝術家取材創作的依據,無論如何,這些作品都成為今日的我們認識當時宗教、賞析藝術的線索。
荷蘭巴洛克藝術代表畫家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年)於1626年所畫的《太監的洗禮》(De doop van de kamerling)即是一例。現收藏於荷蘭烏特勒支的加大肋納會院博物館(Museum Catharijneconvent),即反映17世紀人們對聖經記載的想法。
以使徒行傳八章26-40節腓利對太監傳講耶穌為主題的作品雖非絕無僅有,但在藝術史並不多見。在林布蘭之前,被認為影響他甚深的前輩彼得.拉斯曼(Pieter Lastman,1583-1633年)也曾以此主題創作,林布蘭的作品則可觀察到參考拉斯曼作品的痕跡。只是林布蘭的畫作直指腓利替埃提奧伯太監施洗,捨棄拉斯曼作品中諸多與主題關聯性不高的細節如岩層和傘,且在構圖上提高主要人物的比例,並配置整體色彩突顯主角,主題更加一目了然。林布蘭雖是後起之秀,這幅作品也非他已臻成熟的代表作,但較之拉斯曼的作品卻更為醒目。在藝術史中,林布蘭這位處於荷蘭黃金時代(Gouden Eeuw)的畫家以聖經主題、自畫像聞名,這幅作品的戲劇性顯出他作品帶有濃厚舞台形式的特性。
對世界更寬廣的認識
在林布蘭這幅作品中,首先攫取觀賞者目光的,無疑是埃提奧伯(環球聖經譯本,其他譯本譯為埃提阿伯、埃塞俄比亞或衣索匹亞)太監和隨從的膚色五官,顯見隨著15世紀開始的地理大發現(Age of Discovery),居住歐洲的人們對於世界有更寬廣、具體的認識,畫家創作時也有更多的考據,作品不至於出現金髮碧眼的埃提奧伯太監。從這幅作品,可推論林布蘭當時雖年僅二十歲,但也與來自非洲的人們有所接觸。
林布蘭巧妙地運用色彩區別出主從,作為主角的腓利與埃提奧伯太監所穿著的衣服都較為明亮,隨行的人若不是穿著冷色系的服飾,便是因距離而顯得模糊許多。隨從所行的注目禮,也令整幅作品的焦點凝聚在兩位主角身上,腓利專注的神情以及埃提奧伯太監堅定莊重的態度,讓整幅以洗禮為主題的作品顯得寧靜而肅穆。
林布蘭這幅油畫表現出相當的藝術性,不過仍存在知識方面的落差,即其中一個侍從所捧的書籍,我們從使徒行傳記載曉得那是以賽亞書,只是這種書籍裝幀的方式在腓利那個時代尚未存在,當時仍以卷軸為主流。考慮到當時知識不若現代容易獲取,也不如我們可以從更遼闊的歷史縱深探究,故較之此作的藝術價值,我想這點是瑕不掩瑜。
對聖經更多的明白
這幅畫作的主題是太監受洗事件,在聖經記載中是一件頗值得討論的福音事工。根據使徒行傳八章26-40節的記載,被選為執事的腓利被差遣南行,邂逅了埃提奧伯太監,而這個甫離開耶路撒冷的權臣正讀著先知以賽亞的書。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認識到埃提奧伯太監對知識的渴求。
腓利與埃提奧伯太監的相會誠然是聖靈的帶領,腓利受到差遣而啟程時,尚不知道會遭遇什麼事,而返國途中的埃提奧伯太監也沒有預期會在曠野路上得到疑惑的解答。他們的相會提醒我們,生活與服事上,我們可能經常不知道主要帶領我們去哪裡,現在所做的事、所處的情境對未來會產生何種影響,往往也是未知數。但腓利的順服和太監對聖經的認真,譜成一則可貴的見證,腓利沒有因為對曠野的未知而停下腳步,太監也沒有因為對聖經的不明白而停止尋求。
聖經沒有對這位埃提奧伯重臣的背景細節多加著墨,因為相對於他對聖經的窮究,他是什麼人反倒不是那麼重要了,就算他是隨處可見的尋常百姓,他的追求仍有屬靈價值。
有時會聽聞有些人讀不懂聖經而感到挫折,我想這不是特殊的個案,也不難理解為何發生,因為聖經雖然以人可以閱讀的文字記載,卻仍是全智全能至高上帝的話語,若不是在基督裡,若不是有聖靈的指教,我們這些本屬血氣、應當死在罪中的人不明白聖經並不是奇怪的事。正如經上所說:「然而屬自然性命的人不接受神的靈的事,因為在他看來是愚蠢的;而且他也不能夠明白,因為這些事要靠聖靈才能審斷。」(哥林多前書二章14節)「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要差遣來的聖靈,他要把一切事教導你們,也要讓你們想起我對你們說過的一切。」(約翰福音十四章26節)
太監的見證,指出了即使現時仍有疑惑,我們仍需要竭力尋求認識,賜給我們屬靈的智慧和啟示,使我們認識神(以弗所書一章17節)。
救恩更清晰地顯明
另一方面,太監也犀利地提出這段聖經所指是誰的疑問,是先知以賽亞自己,還是另有其人?這位外邦的重臣如此提問實非尋常,顯示他意識到先知的話語不僅是表面意涵,而且另有所指。而腓利根據以賽亞書記載對他傳講耶穌後,太監旋即便要求受洗,這中間發生的轉折也值得我們探究。
基督耶穌是聖經的焦點,是開啟新舊兩約的關鍵樞紐。舊約中的律法和先知,雖然是上帝口裡所說的話、是永遠不廢的真理,由於基督還沒有顯明,救恩因此顯得晦暗不明,因為人無法藉著行為滿足律法的要求。如果沒有新約,我們便不能明白舊約裡影子的本體為何,難免產生埃提奧伯太監的疑難。反之,如果沒有舊約,我們對基督的認識便大受侷限,因為關於太初便與上帝同在的道,早已見諸古時藉著先知所說的話,「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地曉諭列祖。」(希伯來書一章1節,和合本)直到日期滿足,始向這個本屬於祂的世界顯明,且如同以賽亞的記載,祂如羊被牽到宰殺之地——上帝的羔羊成就了更美之約的祭,成為一切相信者的贖價。
這樣看來,埃提奧伯太監的疑惑反而較之後來的受洗更值得深思,因為藝術家描繪的那個洗禮不過是蒙恩的結果。可是在這之前,腓利順服帶領、兩人相會、埃提奧伯太監查考聖經乃至心生疑惑,都是聖靈的帶領。我們因此可以確信,獨獨藉著新舊兩約的見證可認識主耶穌基督,誠如同耶穌所表明:「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翰福音五章39節)聖經是我們認識基督的根基,願我們都能如腓利回答太監那般,看明這一切都是指著耶穌基督說的。
給新進主日學老師的老經驗
信祂的,罪必得赦
基督來,為要使人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