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出境入境

【作者:劉炳熹眺望太平洋的書房 2011.06.19


經文:創世記十一章31節~十二章4節

上帝呼召亞伯蘭離開自己的本地、本族、父家,往祂所要指示的地而去,上帝給亞伯蘭的祝福是,他要在那裡成為大國,他的名要被稱為大,人要因著亞伯蘭而得福。這段經文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字眼,那就是要「離開」,上帝的命令是要亞伯蘭從自己的家鄉離開,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完成上帝的旨意。這段經文對我來說一直有著很深的影響,人的生命就是個不斷尋找呼召的過程,從離開自己所熟悉的「舒適圈」中去經驗到上帝的同在與帶領,如此才能夠看見人生命的改變。

生命的轉折點

我的原生家庭本來並非是基督教家庭,媽媽雖然是第四代的基督徒,但在我小時候從未帶我去過教會,因此在信仰的理解上幾乎等同於零。但即便是在一個傳統拜拜的家庭中長大,也從來摸不清楚到底要拜些什麼。另一方面,在台北市成長的孩子,很容易就陷入升學與讀書的壓力中,這樣的情況,延續到了高中時代,在升學的迷思下考進了私立學校,幾乎天天關在學校讀書,感覺到每天這樣子上下學,不斷的應付考試真是一點意義都沒有,每天過得愈來愈不快樂。

就在這個時間點上,媽媽重新對自己的信仰有新的認識與突破,因此下定決心,即便是面對著家庭的壓力也要將我帶入教會中。感恩的是,雖然爸爸的家族是傳統信仰的家庭,但他們對於孫子的信仰並沒有任何的排斥與反對,因此進入教會可說一點阻力都沒有。

最初踏入團契其實在內心中是很排斥的,一開始覺得有什麼好去的,還不如把這時間拿去和同學一起打球、出去玩。但再怎麼玩也有玩完的時候,最後覺得既然也沒別的事情,倒不如就參加團契看看吧!這一參加,就幾乎沒缺席過,慢慢的,覺得在團契中可以學到些東西,也還蠻好的。

升高三那年暑假,總得要面對未來大學要念什麼科系的選擇,這時由於在團契、聖歌隊參與過許多服事,念神學院當傳道人這個選項曾經慢慢浮現過,不過年紀還小,也沒特別放在心上,仍舊是處在尋找自己未來何去何從的茫然。

有一天,我突然跑去跟教會說我要受洗了,反正想來想去也是煩惱,不如把一切都交在上帝的手中,深信祂必會為我預備一切的道路。

信仰的起飛期

後來在考慮科系的時候看見了一個令我感到興趣的選項——社工系,配上曾經浮現過的神學院這選項,如果想當個傳道人,先在大學念個與人相關、能夠幫助人的科系似乎蠻好的,因此,我進入了政大社會系,畢業時修的是社工組的課程。當時分數似乎能夠念師大,不過因為師大離家太近,所以才選擇遠一點點的政大。現在回頭看,這應該就是我後來不斷嘗試要出境的開始。因著讀政大,有機會接觸到長青團契〔註〕,才有機會碰觸到更多不同的服事體驗,一次又一次的打開自己的視野。

大學生活一方面在團契中不斷接受信仰的造就與裝備,另一方面社工助人工作的訓練,也一直幫助我在思考,倘若如果能夠將助人工作落實在教會中,應該會是個很好的結合。因此打從高中就曾經浮現過那個念神學院的選項,從來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內心,後來在一次的營會中,連續三晚培靈會的主題是「主在找我、主在叫我、主在召我」,內容到底講什麼早就都忘記了,當最後講員在呼召的時候,感覺誠如真的聖靈在對我說話一樣,驅使我走向前回應了這個呼召,那個回應的決定,一步步的帶領我直至如今。

從那之後,很多人見到我都對我說:「你要去唸神學院囉!」這是一種提醒,也算是一種鞭策,促使我繼續向前邁進。其實在營會中回應呼召的人很多,但最後很容易因為不同的因素暫時或放棄了這個決定,我想上帝特別恩待我的地方,這樣的感動與決定從來未曾離開過我,從大學開始直至如今,上帝安排了幾位很優秀的傳道人成為我的輔導,幫助我一直連結在這份呼召上。

信仰的裝備期

當兵的時候因著遠離信仰團契的緣故,有機會再一次的檢視自己的信仰與呼召,透過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與氛圍,能夠看見更多過去所不曾看見的。

退伍前夕,一次與輔導的對話中,他忽然丟出一個挑戰:「要不要去蘇門答臘?」蘇門答臘是什麼地方,我還真一點概念都沒有,就是一股挑戰的傻勁,我踏上了出境的路程。猶記當時一個人在外的時候,內心油然而生一種恐懼感,原來,人真的會對於未知的未來感覺到懼怕的,這樣的感受一直到抵達印尼境內後的一兩個禮拜才消失,慢慢地熟悉環境,學習在教會服事。

出境需要的是勇氣,在不同的地域學習著與過去生長背景不同的文化,需要一種願意改變且接受挑戰的勇氣。但另一個挑戰,卻發生在正準備回台灣的前夕,在印尼待了兩個月,習慣印尼的生活後,突然會害怕要怎麼樣與台灣人溝通,這真的是一種奇特的經驗。這時我有了另一種體會,帶著勇氣出境之後,領受到上帝豐富的恩典,有了新的成長之後,必須帶著信心入境,回到原本熟悉的環境,持續尋找上帝對自己的呼召。

回國以後,很順利地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最後一年的暑假,在美國長老教會的台灣人教會丟出一個實習的機會,讓台灣的神學生能夠去美國學習事奉,原先還在躊躇是否要申請,沒想到內心突然一種挑戰的心志與感動,刺激著我去向學校申請,如果有機會,就去,不然,也沒什麼關係阿!於是,我第二次踏上出境的旅程,不同的國家,但相同的,都是一趟短期宣教的訓練與體驗。

美國的環境與印尼截然不同,台灣人教會的情況也與台灣教會差距很大,但比在印尼輕鬆的地方在於語言都能夠相通,服事的主要群體是台灣留學生。在美國實習的過程,確立了我回國等待神學院畢業後要投入牧會工場的心,完全是這趟實習意想不到的收穫,由於二十四小時跟著牧師服事、生活,補足了神學院最缺乏的實務經驗,這一次出境入境的經驗,讓我更加有勇氣與信心回到台灣服事。

信仰的實踐與挑戰

神學院畢業前夕與師母結婚,畢業後一起接受差派來到台東新港教會服事,對我們這兩個土生土長的台北人來說完全是個陌生的體驗,很多人與我們見面時總會不斷的問:「這樣的生活過的還習慣嗎?」可能因為上帝早就在過去的年日中裝備我,讓我有出境入境的學習與體驗,因此從台北轉換到台東,好像沒有大家想像中得那麼困難,新港雖然是個偏遠地區,但它有很多上帝特別恩待的記號,時時都讓我們在服事的過程心存感恩。

一年多來,我們學習最大的功課是「放手」,讓上帝來掌管一切,讓上帝自己來做宣教的工作,雖然我們在內心常有很多的事工計畫和構想,然而上帝並不是讓每個想法都能夠照著我們的心意來推動,有很多合作的機會、不同的創意,都是上帝藉由一些單位、團體或者個人帶給我們新的可能性。

我相信,並不是因為我們從台北來,在台北所接受到的資訊與學習就一定比新港好,所以新港教會要全盤接受我們的想法,而是我們學習生活在台東、在新港這塊土地上,讓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告訴我們上帝曾經如何在他們身上工作,慢慢的尋找出上帝帶領我們來到這裡的目的。宣教,不應當是一種強勢文化的壓迫,而是每個基督徒在學習出境入境這段過程中的一種突破與視野,唯有「離開」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方能夠重新認識上帝,開拓自己信仰觀。

上帝呼召亞伯蘭的經文中,我們很熟悉十二章開始的這一段敘述,但經文在十一章末的上半段提醒著我們,他拉帶著整個家族往迦南地遷移,在途中他拉過世了,亞伯蘭站在一個抉擇的十字路口,才逐漸聽見、看見上帝的帶領與呼召。我相信每個人都在不停的向前走中察覺到上帝的同在與帶領,不論我們今天在任何地方,以任何身分服事上帝,我們都已經走在這條上帝所為我們預備的道路上了。唯一的要求是,以不斷的「離開」舒適圈學習放手的功課,讓每一天都過得有驚喜與恩典,帶著「勇氣」出境,也帶著「信心」入境!

註:長青團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大專「青」年學生「團契」,簡稱長青團契,很容易讓人誤認為年長者團契。

about 劉炳熹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