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非】創世紀廣場─文字人天地 2015.06.14
很想知道你怎麽定義 「成功」?
可知道你對「成功」的定義,會影響你怎麽看自己一生?也會影響你怎麽過一生?甚至影響你怎麽看自己,是失敗者?還是成功者?是活得有意義?還是無意義?
如果定義「成功」在於身分地位或得作出一番事業,那麽,你很可能會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社會人脈的經營,投資報酬率的計算,或者一般世俗定位的成敗。
如果定義「成功」在於親密關係的擁有,那麽你就會選擇工作不超時,不會到外地去發展,更不會過兩地相隔的職業生活。因為你在乎家庭,在乎夫妻生活和親子關係的經營。
如果你定義「成功」不在乎結果,只在乎過程是否精采,那麽你就會在面對挑戰、處理問題的時候,小心仔細地學習走過每一步。讓過程裡的每一階段都留下寶貴的回憶,而不會急於衝鋒陷陣,只想到達終點就算了事。
所以,你怎樣定義「成功」?
無論怎樣定義「成功」,可知這也會影響你服事的態度和方式?
如果對服事成功的定義是「業績」很好,那麽,你很可能在乎服事了多少人?辦了活動有多人參加?奉獻金額又有多少?
如果對服事「成功」定義是影響生命,那麽,你可能不只是要求辦一個精采的活動,出席人數很多,反應很熱烈,還會希望能對參與者的靈魂也有所觸碰或改變。甚至,你可能不在乎人數多寡,只求盡其所有能服事到一個靈魂。
已故德蘭修女對服事成功的定義是:「並不在於我們做了多少,而在於我們做時摻進了多少愛。並不在於我們給了多少,而在於我們給時摻進了多少敏感。對上帝來說,沒有東西微不足道。當我們把這一刻獻給上帝時,此刻即成為永恆!」
所以,她不會因為滿街躺滿了病患,收留所只有那麽一小間而感到氣餒。也不會因為這收留的一個,至終還是不認識神就去世,而停止她的服事。她的重點擺在不在乎多少,一次只救一個,作的時候帶有愛心,讓一個可憐的人在臨終前能經歷到愛,就算是「成功」。
所以,什麽是你對服事「成功」的定義?你的寫作,要做到甚麽程度才會自覺「達到使命」?
是文章可以在主流的媒體發表?是得到文學大獎?是臉書或微博的點擊率超過千萬?是有讀者熱烈回應,說透過你的文字真正受益?還是接到讀者的憤怒投書,卻可 能是你的文字對他真正紮心?是花心思寫出來的文字,不發表也可以,只要能服事到自己的親人,比如說家書?還是,只要忠心寫出來就是,即使被退稿、沒得獎、 沒有發表機會,也算成功?
你的寫作目前算是成功麽?你,是否對寫作還抱有許多自我懷疑和否認?或是認為一切皆惘然?到底,按照世俗的成功定義來走創作路線,大部分人是失敗者。還有 很多是正在活在失敗中,尚未踏入成功。那麽,是甚麽在影響我們是否要繼續寫下去?顯然,是我們對文字事奉「成功」的定義,而且這定義最好靠近聖經的定義。
那麽,聖經裡對「成功」的定義又是什麽呢?《經歷轉變的領導者》(Experiencing Leader Shift》一書的作者庫辛(Don Cousins)和巴戈畢( Bruce Bugbee)提到,照聖經的教導,在神的眼裡,成功的本質有幾個重點:忠實(faithful)、結實(fruitful)、充實(fulfilled),和榮耀神(making God famous)。一個在服事裡成功的人,也會彰顯這幾個面向。
我想分幾次來探討聖經裏對「成功」的教導。首先是忠實。
忠實(Faithful)
什麽是忠實?就是作神呼召你,要你去作的事。而且是用上祂所賜給你的所有才能,個性特質,能力和資源。
聖經裡有個關於才幹的故事基督徒都很熟悉。故事裡說有人有五千兩,有人有兩千兩,有人是一千。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麽用你所得到的才幹?是浪費?還是恐懼不敢作什麽而埋在地下?
再退一步,請問你知道自己有何才幹嗎?又知道神給了你多少?在神裡面沒有意外,每個人都有神所量給你的才幹、能力和長處,我們稱這些是「禮物」或恩賜。發 掘自己的恩賜,可以說是我們一生要學習的功課。如果你從未覺得自己有恩賜,既不想發掘也不清楚神要你作什麽,按照聖經的定義來說,你就沒有忠心。也因此, 無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為何忠心和快樂有關係?看看下面這段經文:
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
神這裡特別說,在不多的事上你若有忠心,便「要把許多事派給你管理」。我可以說傻傻地用自己的一生經歷來驗證了這句話。
剛開始蒙召,掙扎的「格局」只是一篇文章,塗塗改改,花時又沒有效率。苦心積慮寫出來的,往往只是二流或三流的作品,還不如花那時間去讀那第一流的作品。 但既然神有託付,總是盡心盡力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傾倒在那一篇文章裡。一篇篇寫下去,不知多久,終於有機會在《宇宙光雜誌》開個專欄「紅毯兩端」。就又盡心 竭力地收集資料、設計題目,然後一篇篇文章專心投入地寫。後來寫出一本又一本的書,有天又開始了講道。就乖乖地準備一篇又一篇的講道。結果又出現要設計一 堂文字課,到策畫一個文字營會。文字營會也從一天的長短開始,到幾天幾夜…..直至在華人基督教界推出了一個專門培訓的機構。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像李安,拍第一部電影《推手》時,資金極為有限。但總盡力作到用最少的本錢,拍出最有品質、最漂亮成績的電影。後來,便獲得更多的資本可 以繼續拍出《喜宴》,《飲食男女》,到最後登上大舞臺,拍《臥虎藏龍》、《斷背山》等等經典作品,成為今天電影界的大師。
屬世的創作和藝術尚如此,屬靈的服事是為神的使命效力,又帶有神的應許,你可想像有甚麽理由神不會讓你所作的不成功?
所以甚麽是忠實?就是當你在作手邊這一件小事時,並不知道這件小事對自己未來服事的格局影響為何,只是盡心盡意把它做好而已。
很多走在歷史轉戾點的人物,在他所處的時空裡,都對自己未來在時代中的影響一無所知。寫《黑奴籲天錄》的哈理葉、斯托太太,當初只是寫出一連串報導她親眼 見證的奴隸壓迫故事,從未設計要掀起一場四年的內戰。如此無辜地寫作,如此忠實地記錄,帶出的漣漪效應卻是那麽掀天蓋地。這些,全都握在神的手裡。
相信你們當中很多人也是如此,手中作的每件事,寫的每篇文章,都帶著不確定,不知自己是否勝任?作得是否夠好?是否真正能用筆戳到某個人的靈魂?但是,只要你忠心地擺上,神是信實的!相信就會有更多、更多的事會派你來管理。
我常告訴我的學生,我的寫作絕非有甚麽特別文采,只驗證了一個真理,就是:任何一個人只要花上二十多年的時間只專作一件事,就沒有任何理由作不出來。
但重要的,並不在乎神派我們服事和管理多少,不是麽?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進入神的殿宇裡,和神同在,享受主人的快樂!
所以這裡有一個生命快樂的邏輯,從對神的忠心,可以帶來更大的責任,藉此又可和神同在,繼而享受主人的快樂。這也是神國的邏輯。很多人說基督教是一讓人準備受苦的信仰,顯然他們沒有抓到為主快樂的真正秘訣。
寫作應當是一件快樂的事。雖然過程中字字琢磨、句句推敲十分辛苦,但是一旦寫出,無論發表不發表,無論有沒有讀者,都是忠心地完成,就能夠享受到主人的喜樂。重要的是,你已忠實地把自己所經驗到的恩典寫出來了!從忠實的角度來說,你已成功!我恭喜你!
結實(Fruitful)
第二個聖經中對成功的定義是「結實」。
我很喜歡英文”fruitful” 這個字,每次看到,腦中就會湧出眾多豐美果子的圖像。尤其我們家前後院都種了許多棵果樹:杏子、桃樹、柿子、葡萄柚、檸檬、梨、櫻桃、無花果、荔枝、金桔 等。有些樹一日看三回,看了十年還一聲不吭不結果。也有的樹一次只結一個果子,鳥或松鼠很容易就把這棵果子給搶先解決了。還有的樹是十多年隻長茂盛的綠 葉,直到有一天忽然滿樹冒出花苞,但風吹雨打又散一地。不過,也不用覺得可惜,因為剩下的花苞仍能讓整棵樹掛滿果子。
最讓我們長臉的要算荔枝樹了,據一位行家說是南加最大的一棵。剛開始結出的果子,我可以豪氣澎湃地說:「去年我一個人吃掉了一棵樹的荔枝!」後來多的讓我 無法再作豪語。荔枝掛滿樹上,一樹的紅果果隨風搖擺,又有了新的體會,原來果樹不見得只為種來吃,賞心悅目也是很讓人滿足的喜悅。現在則是真的結實纍纍, 每年摘了又摘,拿去教會義賣。沒功夫摘的,就讓教會朋友自己來取。
結實纍纍就是這麽回事,自己享用不完,還可以福澤四方。不知你們寫文章的時候,無論小說和散文,是否曾用過「結實纍纍」來形容一個人?自然不是指生孩子, 而是描述一個人的特質。如果用「結果子」的眼光行走人世,是否曾發現過有的人看來就像個結實纍纍的人?有的人則看起來像是一生不育的人?那麽,什麽樣的人 會給人結果子的感覺呢?至少,應該會有生命力吧?而且生命力還很茂盛,內含某種的成熟度,讓他自己的營養資源顯然不缺。
什麽樣的人又會給人結不出果子來的感覺呢?想來內心乾枯,掙扎,且營養不足,所有營養都內耗。自己生存都不夠,當然更給不出來。相信我們的生命目標,都希望能成為一個結實纍纍的人。結實纍纍又是一幅多麽美的生命圖像!
神也要我們多結果子,而且說只有多結果子,才是神的門徒。
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 (約15:8)
在這裡,耶穌所說的「多結果子」又是什麽意思呢?對寫作來說,是寫出多少篇好文章? 或出版多本本數十萬字的長篇?我們很容易用數量來定位「多結果子」。真正能耐得住像臺灣作家王文興,花八年時間才寫出一本《家變》的到底不多。他這本書也許在臺灣文壇已被定位為一傑作,但可能很少人會說他是「碩實纍纍」。
耶穌說這句話,難道是要我們像教會增長一樣地定下寫作計畫嗎?多少年內長成一千人的教會,我們的寫作也要幾年內達到上百萬字?或出十本書?
然而寫作本身很難用數量來定成敗,反而要經得起時間的刷洗和心靈的檢驗。帶信仰價值觀的作品,就更脫離不了和作者生命有密切的關聯。所以耶穌所說的多結果子,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看:
a. 像基督的品格
基督徒一說「結果子」,很自然便會想到傳福音所結的果子。但是就如創文一再強調的「工人先於工作,作者重於作品」,神更在乎的是我們的屬靈生命光景。因此沒有哪種結果子,會更勝於在我們生命品格上所結的果了。
生命品格的果子,也就是聖靈果子的九個特性: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23)
神看重我們這個人要先於我們為祂成就什麽。我們的品格若能有這九種果子特性中的幾個,就已可得到生命上的釋放了。面對生命裡的挫折,會更有生命上的強壯和 堅韌。因此若心中有仁愛,筆下就給的出仁愛。若有和平,就給的出和平。若有忍耐或恩慈,就給的出忍耐或恩慈。想想,當我們生命裡一個個品格的果子結出來的 時候,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會和我們的文字,會有什麽樣的不同?
所以,你筆下結出最多的聖靈果是哪種特性呢?最缺少的又是哪種呢?讀者能從我們的寫作裏嗅出仁愛和溫柔嗎?基督教網站上最多的是護教文字了。有時候會想,非基督徒沒有機會瞭解來龍去脈,一進來就看到基督徒間硝煙味十足的文字論戰,他們會知道我們是基督徒是因著愛嗎?
我們的文字中有可以感染人的喜樂嗎?還是充滿節制和忍耐的教導,讓人讀來難以喜樂?我們能用自己的生活見證來信實地為我們的文字背書嗎?我們可以活得出我們所寫的良善嗎?對同性戀的討論,文字中又是否語帶恩慈呢?
文字下的修為,其實就是生命的修為。若能作一個多結聖靈果子的基督徒作者,就可以如耶穌所說:「天父就因此得榮耀,我們也才就是主的門徒了」。
b. 像基督的影響
另外一種多結果子,是像基督的影響力。什麽是像基督的影響力?不是祂的教導或神蹟奇事,雖然這些都很重要,也很有影響力。但是基督對世世代代的真正影響,卻是祂羞辱痛苦所成就的十字架救恩。
但祂的影響還不只如此,這些都還停留在祂「作」了甚麽的範圍,如醫病趕鬼,五千人吃飽,到上十字架等,都是偉大的事工,也影響了許多人。但更多的是祂的生命見證,祂的言行舉止,祂所傳遞出來的犧牲奉獻和順服精神。
從基督的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祂的愛,祂的憐憫和恩慈。但也可學習到祂和父的關係,祂怎樣順服,以致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學習祂雖然對神所託付的使命感 到憂傷難過,在客西馬尼園裡禱告時,汗流如血,卻仍然沒有逃離,沒有爭論。只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 意思。」太26:39
這裡可以看到是一個主權上的順服。祂沒把這個杯拿起來還給神,請求神換一種方式來行救恩。耶穌基督所作的,只是求神把這杯拿走,讓主動權歸神。但是,如果神的意思是不拿走,祂還是願意照神的意思來進行。
我母會的主任牧師陳善養牧師,也是福樂神學院的教授和作家,在分享服事時,曾說過:「不在於我們作了什麽偉大的服事,而是我們服事了偉大的神。」同樣地,在寫作上我也要強調「像基督的影響」,不是作了什麽偉大的事工,而是要像基督如何順服了偉大的神。
眾多宣教士抱著偉大宣教異象,去到在信仰裡可說是曠野或廢墟的異鄉,百廢待舉。但是他們不約而同地,都不急著先建教會,反而是先花大量工夫來翻譯聖經為當 地語言,説明當地人可以進入神的話語。跨文化裡,這是很需要節制和忍耐的文字工作,而且不像創作可以掛上作者的名。很多無名的傳道人只作該作的事,順服神 的特別託付,把文字工作當作宣教裡的重要一環,為異文化鋪下了走上福音的道路。
反過來說,我們這些原來就熱愛文學,也渴望創作的作者,對寫作想必也都有些想法,或說是夢想。如果神對我們每個人卻有不同的心意呢?若祂有要我們特定成就的文字事工,讓我們拿到不同所想的「杯」,我們是否願意順服呢?
想寫小說的,很可能神的心意是要讓他成為偉大的牧者作者,像畢德生。想寫自己文章的,卻可能命定要成為翻譯他人文章的譯者,或為他人作嫁的編輯。甚至還有 把文學殿堂看得過於神聖,不輕易踏入免得沾汙的,卻被神帶領登堂入室,且長驅直入,好比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凱薩琳、派特森(Katherine Paterson)。派特森是個中國宣教士的孩子,初衷是想回中國作宣教士,去不成中國,她就轉去日本。雖然她終生熱愛文學,是個忠實的的讀者,大學英文 系又以優異成績畢業,對何為偉大文學已有相當的眼光。但當一位老師提議她嘗試寫作時,她的回應卻是拒絕,說:「我不想用另外一位平庸作家來增加這世界的負 擔。」便毅然走上宣教,後來又成為牧師娘。但那老師當時跟著說的一句話:「也許寫作是上帝呼召你去作的事。」卻鋪下了她日後走上寫作的路。
真的不是作偉大的服事,而是順服、並服事偉大的神,就自然會產生像基督的影響。
如此說來,我們無須比較杯的大小,或者老是看著別人手裡的杯羡慕,抱怨自己拿到的杯太苦。寫作中的「比較」對很多作者來說是難逃的試探或誘惑。若瞭解神給每個人的杯是量身訂作,基督所作的事是在苦難裡得榮耀,我們就要幹心於自己的苦杯。
自然,也有些人是在榮耀裡經歷到攻擊和苦難。若問你:你是願意在苦難裡得榮耀?還是在榮耀中經歷攻擊和苦難?你又會選擇哪一個呢?
有些人在苦難中因為榮耀顯得遙不可及,會情願選擇先進入榮耀,再經歷苦難和攻擊。但可不是每個人都禁得起榮耀中的苦難。許多基督徒名人從恩典的寶座上摔下來,觸目驚心,可以想像他們的杯一定很苦。
退一步說,無論是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重點是要先能像基督在生命的品格上結出聖靈果子,就可以自然地在生活和生命上堅持走過苦難或榮耀,且有像基督的影響。
盼每一位作者都能成為結實纍纍的人。
充實(Fulfilled)
我們生命這顆果子是否拿得出來,是否夠看?就要看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麽,然後會裝進我們生活中的是什麽內容。
充實的人生,指的絕非作些甚麽事情來填補時間,這種「填補」本身就是一種消極的態度。然而有時也並非被填滿,而是被「塞滿」。生活中八方索求,來自他人的期望和責任不斷地塞滿我們的生活。外表望來很忙碌,但內在其實也是買空賣空的一種消極生活態度。
「充實」的相反是「空虛」,就是果子是空扁的,缺乏生命的漿汁,生命的內容不夠飽滿,整個看起來就是營養不良。若回顧我們的人生,你感覺自己是充實?還是空虛呢?
工人先於工作,作者重於作品,因此談寫作的充實,其實就在談生命的充實。 也因此寫作上的充實其實和文筆不太有關。拿了諾貝爾獎的海明威,想來寫作無法為他帶來真正的生命充實感,也無法為他搏鬥從內裡不斷浮出的虛幻感。才會在拿 到諾貝爾獎後七年便走上了自殺之途。寫出名著《大亨小傳》的費滋傑羅,堪稱20世紀美國的偉大作家之一,卻一生為兩樣東西所困:才華和金錢。一度擁有,又 全部失去。過世時,評論家批評他生活腐化、自暴自棄。最後也鬱鬱寡歡的過世。
也有人可能會說,也許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偉大。好像若要寫出偉大的作品,就必須人生有點虛幻和絕望,或者經歷大起大落的人生,才寫得出來。形同藝術若要畫的 好,最好有幾分瘋狂,甚至把耳朵給割掉,才能進入藝術的殿堂。卻未想到,這真真地印證到「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靈魂,有甚麽益處呢?」
相信若能親身去問這些作家:你情願用生命代價來賺偉的大藝術?還是情願有個真正充實的人生,卻創作一般呢?他們的回答,恐怕會像《黑暗之心》裡的庫爾茲(Kurtz) ,只是望進自己生命的黑洞告訴你:「啊!恐怖!恐怖!」(Oh, the horror! The horror!)
在我「創造力的源頭」一文中曾提到,創作是為喚醒世人認識創造主。創作者的呼召就在聯結天上和地下。在天地間尋找各樣聯繫天地的題材,來把人類指向神聖。 創作者所努力呈現的,是如何在一個缺乏恩典的大地上,還能活出恩典的人生。用各種形象和角度,來呈現一個完整的天堂投影。
在這方面,其實有許多基督徒作家的腳印我們可以追隨,他們是如此真實地存在,只是華人基督徒還不太認識他們。有些尚在世,歷史上需要時間來為他們的作品定 位元。他們同時擁有充實的人生,也有充實的文筆,自然也就結出許多美好的果子。上次提到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凱薩琳、派特森(Katherine Paterson),就是其中一位。為準備W250《回憶書寫營》這堂課,剛讀完她的回憶錄《我一生的故事》(Stories of my Life).
派特森生在中國,走過戰亂,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和南京大屠殺很靠近,為避亂兩次回到美國。雖是一個美國人,講英文卻是英國口音。宣教士的孩子,穿的是別人捐 贈的衣服,吃的是微薄的午餐,回到美國如同進入異鄉,小學生活基本上是一個被疏離的邊緣人。通常美國小學過情人節,全班都會互送卡片。一年級的她是唯一的 一個,沒有拿到一張情人節卡片的小孩。後來她出版多本得獎作品,她母親問她為何不寫一本書,是關於她沒拿到情人節卡片的遭遇?派特森回談:「可是媽,…我 所有的書都和沒拿到情人節卡片有關!」
的確是。邊緣、孤獨、窮苦,但靈裡虛心,都是派特森帶著感情來書寫的對象。對這些弱勢邊緣被排擠的孩子她情有獨衷,種子就是來自她的親身經驗。
她也說:「我比較好的作品,都源自那些可怕的歲月!」其中有一段歲月,是當她正因癌症作化療,兒子大衛的好朋友麗莎突然被閃電擊斃。這段經歷被她寫進《尋找夢奇地》(或翻為《通往泰瑞比西亞的橋》Bridge to Terebithia),得到1978 的紐伯瑞獎(Newbery Medal)。真實事件則是發生在1974年。
在書中,她提到主角傑西在憶及已過世的萊絲麗,她如何把他從牧場帶到泰瑞比西亞,且讓他作王。悲劇中掩藏不了生命中的溫馨美好。派特深的異象一派如此。在 2007年《今日基督教》雜誌裡的訪問中,她說:「盼望和恩典,會貫穿我所有的作品,不是我刻意要寫進去,而是我無法不讓他們融入。」
派特森所過的就是充實的人生。她一生充滿瘋狂的戰亂時空,遭遇不同的患難,還有隨之而來的孤獨、世俗煩惱,和悲劇性的失去,以及後來意外的得獎和名聲,全 不是她選擇或者追求而來的。但是她主動選擇用正面的態度去回應,把自己帶有信仰的人生解讀放入這個人生袋子裡,全是有意義又有價值的生命內容。這一生因而 成為宏大的背景,為她提供恩典的完整視野。她忠實地全寫入她的文字裡。她的文字,亦即成為她轉化後的人生記錄。
也可說她一生的主軸線即為「恩典」。她曾和那時代的中國人一起走過南京大屠殺的創傷,後來因為一個機會順服神的帶領,進入心目中所仇恨的日本去宣教,充分 地改變了她對日本人的觀感。所以甚麽在塑造她的小說?也同時在塑造她的生命!那就是充滿恩典異象的人生。對她來說,嘴巴再髒、行為再不檢點,都不會超出恩 典所能觸及的範圍。
自然,她的喜樂也來自創作本身。是當她回應神的託付,真正使用了上帝所賜給她的恩賜,然後結出許多生命的果子,自然,就有了一個充實的人生。
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2:10
榮耀神(Making God Famous)
真正的成功定會榮耀神。當人透過我們的服事經歷生命的轉變,找到自己的祭壇後,他們也會轉而去榮耀神。這是一種漣漪觸發漣漪的效應。
派得森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兩個親生,兩個收養。她又是一個牧師娘,在繁瑣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天忽然渴望寫點東西,是那種不同於生活中常會被孩子撕碎、吃掉 或者弄髒的東西。於是,她開始每天寫一點,五分鐘的長度。第一本出版的書是應長老會主日學課程需要所寫:《我是誰》(Who Am I?)。雖是教材,卻讓她寫出想寫又熱愛的故事。後來又寫了些詩和短篇小說(大約是配合母親的忙碌生活),過了幾年被退稿的日子,她開始改變計畫。每週操 練為長篇小說寫一章,她想即使日後沒有人願意出版,一年到頭的操練,也有一本書的量了,這不也是一種成就感?
寫寫,忠實不斷地寫,她的第一本小說《菊花的象徵》(The sign of the Chrysanthemum)終於出版了,那時候她是41歲。
自此之後,她的作品得過紐伯瑞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兩次),還有類似兒童文學諾貝爾獎的國際安徒生文學大獎,以及其他數不清的大小獎。但是這些都改變不了 她的謙遜。讀她的回憶錄《我一生的故事》,從頭到尾口吻沒有一點名人氣質,只有神僕人的謙卑樸素。描述這些一般作者渴慕又不可及的得獎生活,就像尋常主婦 話家常,好像上菜場撿到便宜。她第一次得獎給自己的獎賞是,從此不為省錢買奶粉,要改喝新鮮牛奶。也做到了。
她說:「感恩,非常不同於名氣,是你真正可以感受到的東西。」
這樣的口吻,是何等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大將風範?氣定神閒,視一生為恩典的禮物。她所作的,只是照所得的恩賜來服事,是按著神所賜的力量來寫作,結果凡事皆讓神得榮耀。
所以,你的寫作是榮耀了神呢?還是榮耀了人?
最後再重複一遍,寫作,要怎樣定義成功?就和所有的服事一樣,不脫離聖經對「成功」的定義:忠實、結實、充實、榮耀神!
預祝你們每一位的寫作都能在主裡成功!
圖片提供/123RF
●本專欄與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網站合作。 e-mail: gcwmi6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