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長)】少女守護者 2018.07.08
」
圖片提供/123RF
今天的台灣,收養可以不是秘密,讓孩子擁有生養與收養父母的愛更好。
過去的台灣,收養是一件不好公開說的事情。早期因為沒有相關服務可以協助收養父母告訴孩子身世背景,或不孕的夫婦背負太多傳宗接代的壓力,尤其是女性,被迫選擇私下收養孩子。還有,社會上可能不相信沒有血緣的愛,怕破壞關係,而不敢告知孩子身世。至於,出養方常常也因為社會上對無力扶養小孩或選擇出養的青少女未婚懷孕存有負面觀感,讓出養成為不可說的辛酸秘密。也因此,收出養的關係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大家約定成俗的彼此不聯絡,終不知去向,成為孩子永遠的遺憾,少數有幸者才得以找到生養父母。
最近文學界的大事,作家楊索和她同為作家的親弟弟趙佳誼失散40多年,拜臉書之賜,終於得以相認。這段佳話,網友追著兩人相認的臉書記事,曲折離奇,既驚喜又掉淚。作家平路也在出版的著作中,細膩述說自己被秘密收養的心路歷程,即便現在她終於認親,擁有兩家的愛,但其間的辛酸、煎熬仍令人心疼。
孩子擁有兩家的愛
台灣最美麗的歐巴桑陳美鳳曾回憶說,自己是親生父母無力扶養,而私下送人當養女,還好她很幸運,遇到了一位愛她的養父母,雖然,最後養父母因為離婚,而被送回原生家庭,才知自己是被收養的身分,她花了好長的時間調適,雖然她會怨生父母把她送人養,不過她記得生母對她說:「生的請一邊,養的大如天」,讓她感到生母的無奈與不捨的心情。但她感激養父母在貧困年代對她的愛,即便養母過世了,她還把養父接到家裡一起住。
這些上一代秘密收出養的故事,不管是出養的生父母、收養父母或被收養的孩子,在發現秘密、尋親過程的內在辛酸與翻騰,都曲折的讓人揪心!
事實上,台灣2012年上路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新法,已讓「收出養不再是秘密」。法令規定,除了旁系血親在六親等以內及旁系姻親五親等以內,輩分相當或夫妻之一方可以私下收養他方子女之外,其他收出養媒合案件,都需要經過合法之非營利機構才能進行,政府也設有收養童的資料庫,讓孩子在18歲後有權利可以尋親。
勵馨基金會2004年開始推動收出養服務,以收養童的最佳利益為考量,相信沒有血緣的愛很可貴,秉持收養不是秘密的原則下,近500位被出養的孩子,因而找到愛的家。
收養父母擁抱沒有血緣的孩子,是一件令人感動的過程。勵馨在服務過程中,看到許許多多的收養父母,從忐忑不安上門那一刻,開始一系列的上課、試養到正式收養,甚至還得面對學習告知沒有血緣的孩子身世。因為愛,他們都沒有退縮,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愛,滿滿的,從未減少一分。
曾受勵馨協助的一對收養父母在收養父母分享會中說,從決定收養開始,就認為身世告知是應該的,也留下各種愛的紀錄,準備未來和孩子說明一切。他們保留了孩子的生母親手織的小圍巾,預備禮物、信件、影像等各種紀錄等,他們深深記得,生母將這些禮物交到他們手中時,眼淚在眼睛裡打轉。他們會告訴孩子說:「你的生母是很愛你的,你擁有兩個家的愛」。
另一位媽媽表示,他們原是個傳統的收養家庭,認為收養是秘密,不必要告訴孩子和親友,沒想到孩子上幼兒園時,鄰居的孩子告訴他「你不是你媽生的小孩」,讓孩子、家人措手不及。有了這次經驗後,他們體悟身世告知是「無法避免的」,不論怎麼保守秘密,或許有一天,孩子會從親友、鄰居、陌生人口中得知被收養的事實,這樣反讓孩子感覺很不好,覺得被欺騙或被背叛了。現在他們又收養第二個孩子,他們認為身世告知越早越好,他們不會對孩子迴避或隱瞞他的身世。
應給收養父母掌聲
還有位出養孩子,其生母因為癌末,聯絡勵馨,希望可以看孩子一面,即使孩子叫她「阿姨」,也沒關係。當時接下這個「艱難任務」時,曾擔心收養父母會拒絕,沒想到,收養父母同意孩子和生母見面。在勵馨的陪伴下,養父母和孩子一起去醫院看生母,之後,孩子會到醫院看生母,唱歌給她聽,陪她走完最後一程。要打開這個潘朵拉的盒子,真是煎熬,但是收養父母陪伴孩子去尋根、陪同孩子面對兩個家庭,懷著感恩接受自己的身世,是重要的。
這是一場愛的接力賽,當出養父母無力扶養小孩,把孩子交到機構,尋求另一個家時,愛的故事就開始接力。根據司法院的統計,每一年約有3、4000位小腳ㄚ等著被收養。台灣應該給這些收養父母更大的掌聲,因為他們實踐愛的生命,愛沒有血緣的孩子;同時,還要學習告知身世、陪伴尋親等挑戰,他們比一般父母還要偉大。
本專欄與勵馨基金會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