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再忍耐
所謂青少年(teenage),如果用英美的說法,就是從十三歲(thirteen)到十九歲(nineteen),因為到了二十歲,英文就不叫xx-teen了。
十年前我家開始有第一個青少年;後來有一陣子,同時有三個青少年,分別是十三歲,十五歲,十八歲,這時候很多父母會認為自己住在動物園裡,快抓狂了;現在,我家只剩一個十七歲青少年,也快長大脫離這個階段了。做青少年父母十年之久的經驗是:千萬要忍耐、忍耐、再忍耐!
戴耳機事件
有一次,孩子在電腦前帶著耳機,我和先生跟他講話,他好像聽見,又好像沒聽見,互動幾個來回之後,先生忍不住命他把耳機拿下來,父子起了不小的衝突。
兒子回房間不動聲色,我知道大事不妙,去房間和兒子抱抱,他顯得委屈,流下眼淚。現在我已不記得事情原委,但做父母的很可能不喜歡的是青少年的態度,回答問話有一搭沒一搭,也不知道聽進去沒有,而青少年會覺得,「你們很煩耶」,「我不是有回答你了嗎」。如果一開始,我們就請孩子把耳機拿下,說完再戴,可能就不會起衝突,但往往一開始不想衝突,後來衝突更大。
大聲關門
說到態度,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有時候也有怒氣要發作,又不敢發,就會大聲關門。幾次有這種情況,我都很想叫他們回來,好好訓話。但事實上,我每次都忍住了,我相信,在門「砰」一聲關上之後,門背後的孩子是會後悔的。我寧願讓他發作之後,有良心或神的微聲提醒,覺得自己不該如此,而不是由我去責備,破壞親子關係。通常,門再打開,就是一個平靜的孩子,或是帶有悔意的孩子,和他說說話,就沒事了。如果不能忍耐一時,必引起更大的爭端。
我告誡自己一定不要做個「與孩子一般見識」的父母,爭一時的權柄,卻失去孩子的心與尊敬。我比他們大,不該意氣用事。孩子離開現場,大家冷靜一下,是對的,至於大聲關門,就當作是衝突的閉幕式吧!
電話講不停
這大概是青少年父母都有的經驗,尤其是有女孩子。有時候我忍不住要看著鐘,算算居然這些青少年可以一講兩小時呢,真是費時費錢。怎麼辦?他們功課可以不做,樂器可以不練,電視也可以不看,電話是一定要接的。
我試過在電話機上貼紙條「30」,表示最多不超過半小時;也試過要他們自己付電話費。現在網路更方便又便宜,青少年更容易掛在網上聊天。我想只要不過分,變成宅男宅女,就還可以接受。青少年階段重視同儕,這好像是父母必須忍耐的一項功課。觀察孩子是否與異性講過久過頻繁的電話,與孩子多聊聊他們的朋友同學,是父母還能做的一點點補救。
「單獨」約會
「媽媽,有一個人喜歡我耶!」高中的孩子向我吐露心事時,我還沒預備好接受孩子交男女朋友,就措手不及地發生了。我很覺榮幸,不是別人告訴我,而是孩子自己告訴我。像這樣的深談,孩子一定不會在全家聚會時說出來,所以,還好我們家一直有個與孩子「單獨」約會的優良傳統。
又如選組,老二在高二下時才決定從理工組轉考音樂系,他不是音樂班的,所以要補習很多樂理,又要請老師,學第二種樂器。在我們單獨相處時,他把想法與所需要的花費都分析給我聽,我雖然也怕「學音樂會餓肚子」,還是答應了,因為我不能替孩子決定未來,只能輔助。
向青少年學習
你知道「諷」刺念「鳳」刺,投「骰」子念投「頭」子嗎?好多發音和我們當年不一樣了,更多新知識是父母不知道的。如果父母常常「想當年」,倚老賣老,是不受歡迎的。向青少年學習火星文、偶像名字、電影內容,都是開啟與青少年溝通的好話題。不然,父母只能說,去做功課,去睡覺,可惜了在一起的機會。
我們本來不懂管樂,老大參加管樂社團後介紹給我們,現在全家都喜歡去聽管樂演奏。我本來不喜歡國樂,老二做了國樂社長,現在我也知道揚琴,中阮,柳琴等樂器了。老三在合唱團伴奏,我們全家擠出時間配合去聆聽,都讓親子關係更緊密。向青少年學習,他們就樂意與父母為友。
投資參加營會
我家三個孩子都因為參加基督教的營會改變了許多,因為在營會中有較長時間可以思考人生與信仰問題,有大哥哥大姊姊的好榜樣,有聖經挑戰他們的價值觀。每年暑假寒假,都是父母花錢最多的時候,這樣的投資很值得,會受益無窮,因為只有青少年的內心改變了,才會改變外在的行為,使父母不再抓狂,贏回一個彬彬有禮,勇於負責,充滿熱情,正直的青少年。怕做青少年父母嗎?上帝愛他們比我們愛他們更多,祂把這無比尊貴的權柄與責任給我們,上帝也樂於與我們同工,我們並不孤單,一起加油吧!
●about 顧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