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個講究信用的民族,我們可以從這個「信」字看出來,我們睿智的祖先造字時就以「人言為信」,意思是說「人所說的話就是信用本身」,不像西方文化怕口說無憑需要「白紙黑字」,所有的約定都必須有字為證;但是在現代人的文化裡,到底「守信」值多少錢呢?記得從小到大,在國文、公民與道德及歷史的課程中,常常學到一些古聖先賢們守信的故事,因此在小小的心靈中也曾暗下決心,以這些如雲彩般的見證人為楷模,立志作個守信之人;及至年紀漸長慢慢地發現,在學校所學的仁義道德與社會環境並不搭調,「守信」會被解讀為「食古不化」、「不知變通的鄉愿」等,再差勁點的人,就會譏笑你是個「笨蛋」,或者是腦袋出了問題。但是,活魚總是逆水而游的,死魚只能順流而下,人活著總要有點原則,心安理得自然平安喜樂,能守住承諾總是件美事。
最近看一本書「守住一生的承諾」,簡直是愛不釋手,本來打算慢慢閱讀的,結果一口氣在一天之內完全讀畢,老公看了好幾遍並且買了十餘本送給親朋好友們,幫助他們做個信守諾言的丈夫。此書的作者麥肯金(Robertson McQuilkin)曾擔任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二十二年,在一九九○年,他為了照顧太太茱莉而辭職,因為他的太太罹患阿茲海默症(又稱老人癡呆症),需要他一天二十四小時看護,雖然在他看來這是個極平凡的決定,竟持續引發各界強烈的迴響,有人讚嘆他對太太無怨無悔的愛,有人深為教育界英才之引退而感嘆。
麥肯金博士曾在日本與茱莉擔任全職的宣教士長達十二年,茱莉從事教育及廣播及學生輔導多年,他們育有六位子女,都是相當有成就。當麥肯金博士辭掉校長的職位時,正值他的人生巔峰時期,有接不完的演講邀約,但是他卻在眾人訝異的嘆息聲中,毅然決然將功名、成就、收入都放棄,單單選擇二十四小時陪伴他那癡呆的妻子,有人建議他應該花點錢請個看護、或者將已不太懂事的妻子送到安養院,但他都拒絕如此做,因為多年前當他與妻子走進結婚禮堂時,他曾在上帝面前承諾,說「不論富裕、健康或疾病、順境或逆境,我都要愛她、照顧她、呵護她,直到永遠!我的妻子需要我陪她走人生最後一段路。」
有一份權威的研究報告顯示,當致命的疾病襲擊配偶時,有九成的男人會選擇離開他的妻子。但是,到底是甚麼力量,幫助麥肯金博士勝過生命的風暴呢?他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大兒子在意外中喪生,妻子得癡呆症,辭退人人稱羨的工作,他大可選擇怨天尤人,但是他卻仍深愛著他的妻子,信守當年的承諾,從書中看到他有幾個秘訣:
「主耶穌,我願親自認識祢,謝謝祢為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我願意打開心門接受祢作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求祢管理我的一生。謝謝祢赦免我的罪並賜給我永生,使我成為祢所喜悅的女人。」 |
about 【家庭之歌】專欄主要寫手:蔡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