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真兒子

【作者:吳蔓玲碎碎念 2017.01.08


何里一直不曉得自己的身世,但曉得他曾在孤兒院待過,五歲時被領養。養父母非常愛他,只是,不知怎麼一回事,他心裡總覺得不被了解,而且以為既然不被了解,別人就無法真正愛他。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孤兒心態」吧!

他成長在這樣的謊言裡,直到長大成人去讀澳洲新頌教會(Hillsong Church)聖經學院,才開始似乎找到自己的價值。由於他在不少方面恩賜顯著,服事上得到許多肯定,彷彿找到生命的意義,熱愛作主工。畢業後,他回到加拿大,在一間教會服事。他的恩賜和服事又再度得到許多的掌聲和肯定,他覺得被愛,也覺得值得被愛。

生活穩定了。他開始想尋根,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從正式管道,找不到半點兒線索;於是,開始在網路上尋覓。有天,他收到一封郵件,裡面有一張他哥哥牽著他的手的童年照片,是他失散的哥哥寄來的。

萬萬沒想到,就從那天起,他陷入極大的憂鬱,到整個人無法正常生活的地步,更別提服事。他沒有詳細講他為什麼陷入這可怕的憂鬱當中,只提到他發現自己的父母都是吸毒者,政府為了孩子的安全,必須介入,把他們帶離父母送到孤兒院。在這可怕的黑暗憂鬱深潭中,他無人可傾訴。所有基於恩賜表現的價值和被愛感的假象完全破滅。現在他不再能夠服事,不覺得被愛,也不覺得值得被愛。最後,他孤寂地離開了教會。

有一天,他收到一位牧師朋友的短訊,問他可有興趣參加他教會的領袖退修會。他去了。在退修會中,邀請他去的牧師夫婦,給他全心的注意力和愛,甚至讓他覺得對該教會領袖們很不好意思,因為那位牧師似乎全心都放在他身上;他反觀自己像一只擠乾的牙膏,沒什麼可貢獻的,這對牧師夫婦友人居然還愛他。

就在這星期,他有了前所未有的生命突破,從牧師夫婦友人的愛中,他終於明白上帝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過去雖然知道上帝是愛,但只停留在頭腦的認知,下意識仍認為上帝的愛是基於他的表現,他服事得好才值得愛;今日的他,終於明白自己在上帝眼中是可愛的,且上帝就是愛原本的他。

這份對上帝愛的認知釋放他,走出憂鬱症的黑潭,重拾盼望,人又活過來了。(註1)

XXX

人的心靈真的很容易走上歧路,尤其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把工作表現、財富、名譽、地位當作自己的價值,並且作為自己被愛的本錢。

想起多年前一件小事,就是某次得到了傳福音機會,有位慕道友就信了。我曉得她的教會牧師曾付上極大的心力要帶她信主,就趕緊打電話告知她的牧師這大好消息,想讓牧師也歡喜。耶穌不就曾經說過,罪人悔改時,在天上的神、聖徒、眾天使都要為他歡喜快樂(路十五章)。

沒想到,我喜滋滋,話才說完,電話那一頭冷冷回答:「這是許多人的功勞,不是你一個人的。」我當場驚嚇地說不出話來。儘管心裡確知「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林前十二3),我們能夠與主同工,無論是澆灌或收割,完全是上帝賜的恩典,若沒有聖靈的感動,人不可能信主的;但我沒再多說些什麼,只是心裡悵然憂傷,因這位牧師不曉得自己擁有與基督耶穌同作神的後嗣的身分與真義。

這樣的心態在教會裡,並不少見。有些上帝兒女努力作工,下意識想得上帝的嘉許,甚至要爭功,卻不明白上帝的大愛,是毋需用工作表現來獲得的。其實,人能夠在上帝大愛中服事,只要按上帝心意行事,就該歡喜滿足了,因為能夠服事的本身,就是恩典,能見識上帝奇妙作為。

XXX

「彩虹事工」(Iris Ministries)創辦人之一莫三鼻克宣教士海蒂‧貝克(Heidi Baker),曾說過一位不曉得自己作兒子身分的年輕人的故事。這位年輕人是她領養的一個孩子。她說,其他被領養的孩子住一陣子之後,都了解作兒子或女兒的身分(sonship),但是不知怎麼的,這男孩就是不懂,常惹禍,有孤兒的靈。許多人要海蒂算了,放棄這孩子。海蒂回答:「你怎能放棄不管自己的孩子!」她仍不氣餒一再地付出,一再地禱告。

有一天,海蒂到離營地五分鐘車程的村落傳福音。那時是齋月,當地人很生氣,把他們帶去的擴大器往陪伴海蒂傳福音的小孩子們身上砸,也有人向他們丟石頭。同行除了小孩子,還有別的牧師。有三個大漢衝著海蒂走來,她曉得他們要她的命。

故事再回到那男孩身上。就在那一天,那男孩聽到上帝對他說,去到媽媽那裡。他就等在營地路上,攔住一輛「彩虹事工」的車子,要求開車牧師帶他去找媽媽(海蒂)。那位牧師說,不用了,佈道就要結束。但是他堅持要去,最後這位牧師熬不過他的懇求,就帶他去。

沒想到,他們車子一到,看見那三名大漢正要攻擊海蒂。這些人是因信仰(海蒂沒說對方的信仰,不過,她所服事的地區多半都是穆斯林)而動手的。就在這危急一刻,這孩子跳出車子,擋在她的面前,要她快走。其他的牧師也要她快走。於是,她找到自己那正在暴亂中遊走的先生羅倫,把羅倫塞入車裡。那時羅倫正患病,失去短期記憶,但海蒂還是儘量帶著他 。

她心想,自己怎能丟下自己的孩子不管呢?猶豫中,回頭看著坐在車後的年幼孩子們。此時,車外的兒子大吼,叫她趕快走。後面另一輛車的牧師,也大喊要她走。她心一橫,開著車,直接衝去報警。當地是不允許為信仰殺人的,儘管這樣的事常有。警察到場,捉到那三位行凶者。

那晚,她的兒子看到她,擁抱她,說這是他的榮幸為媽媽擋拳頭,並且為福音之故挨打。海蒂看進那孩子的眼裡,知道那天他明白自己作天父兒子和作她兒子的身分了。

主日,警方打電話給海蒂,要她告這些滋事分子。海蒂不肯,警方很不高興,說:「每回不管是攻擊你們,或是偷你們的東西,我們花了好大功夫捉了人,你們都要我們放掉。受不了你們的憐憫!」海蒂回答:「我沒有這個榮幸去放他們,我讓那三位挨打的人去。」

那兩位牧師和海蒂領養的兒子就去了警察局,不是去告那些人,而是告訴他們:「我們饒恕你們。」並且,為他們祝福。

三個行凶者很感動,但回答:「我們不能夠改信你們的信仰,但會讓我們的孩子去你們的教會。」

海蒂講這故事時,從頭到尾沒有提到「愛」字,但是她的每句話,她的行動,都傳遞著愛的信息,並且她浪子回頭的養子和那兩位牧師的一言一行也傳遞著愛的信息。他們能愛,那是因為深知上帝先愛他們,並且他們活在上帝的愛中(註2)。

自此,這位年輕人明白了自己作兒子的身分,常陪著海蒂去傳福音。

XXX

事奉絕對不是為了名利、地位、甚至不是得上帝的獎賞,乃是對上帝愛的回應。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四章1節說:「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他的勸勉是極有智慧的。

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以及衛斯特新約聖經(Wuest’s Expanded Transl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對這句經文的翻譯(註3),告訴我們要以涉及性命攸關的態度,一生不斷勉力地追求愛,在生活的各領域活出愛──也就是神自己(神是愛),也要熱切渴慕恩賜且付諸行動,是為了把真理有效率地傳達給其他人。

保羅勸勉我們要積極大力追求愛,而這樣的追求,能讓我們免於爭競、搶功、驕傲、嫉妒的服事心態,並且也會保護我們不落入以服事或工作成就,來定位自己生命價值的泥沼。在追求愛──愛慕耶穌,活在祂的愛中,也活出祂的愛──的前提下,我們積極追求恩賜,好叫我們能夠有效地傳遞真理,就不會我們所服事的人得著了,自己反倒失落了。
   

1.不是本名,但故事是真的。
2.海蒂貝克宣教士分享的故事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MLtZIW_I 3.畢德生牧師《信息》一書詮釋哥林多前書十四章第1節:「一生追求愛的生命,彷彿你的性命生存取決於它──因為的確如此。全人投入上帝賜予你的恩賜。最重要的,要努力宣告真理。」(直譯自原文)衛斯特新約聖經(Wuest’s Expanded Transla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對此節的翻譯:「要不斷地追求這份愛,熱切、竭力地得到它。此外,要熱切渴望屬靈恩賜,並且如此行,是為了你可以把你所得到的神聖啟示更有效率給其他人。」(直譯自原文)


圖片提供/123RF

about 細拉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