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 沒有說的事

【作者:張文昌時事評論 2013.05.05


筆者自從大學時期選修「性教育」,101 年開始擔任台北市性平會委員,參與委員會及相關會議,希望以這篇文章分享幾個問題與思考。

性別到底有幾種?

性別平等教育法(以下簡稱性平法)對「性別平等教育」之定義為「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 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有人引用其中「尊重『多元性別』差異」一詞提出「多元性別」一詞,令人產生「性別到底有多少種?」的疑問。茲將相關專有名詞說明如下:

(一)性別(生理性別sex):女性、男性(一般由性染色體是XX 或XY 決定)。

(二)性別認同( 心理性別gender identity):跨性別(男變女、女變男,部分進行變性手術成為變性人)

(三)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一個人在愛戀或情慾關係上的對象是同性、異性或是雙性(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

(四)性別氣質(社會性別):外顯氣質符合傳統女性或男性特質(Sissy,Tomboy)。

所以沒有多元「性別」,只有多元「性取向」、「性別氣質」。但「多元性別」一詞,卻容易讓人誤以為性別有很多種。

試問,若性別有很多種,性平法第16 條「學校之考績委員會、申訴評議委員會、教師評審委員會…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之組成,任一『性別』委員應占委員總數三分之一以上。」該如何執行?

性別平等教育包含「性教育」?

依性平法:「國民中小學…每學期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四小時。」另依性平法施行細則:「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課程」。

「性教育」依照師大晏涵文教授之定義,是一種「發揚人性、支持美滿家庭生活,並對自己性行為負責任的教育,其內涵包括性生理、心理、社會等層面,目的是要學習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育,所以可稱為『品格教育』或『人性教育』,也是一種『愛的教育』」。

諷刺的是,在目前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綱當中的「健康教育」已包含情感教育、性生理、性心理及對不同性別、多元性取向、性別特質之認識與尊重;但依據教育部統計,100 年全國國民中學卻僅有11% 合格師資進行健教教學,在合格師資尚嚴重不足之際,欲以性平法細則規範國中小每學期實施四小時含括「性教育」的「性別平等教育」,無異於捨本逐末、疊床架屋。

同志教育怎麼教

「同志」一詞在國內幾乎已成為「同性戀者」的代名詞,然而依據教育部出版的「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同志」包括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直同志(Tonzhi-friendly Straight, 對同志社群友善的,並願意成為同志社群一員的異性戀)、酷兒(Queer,泛指受異性戀霸權的性體制所壓迫的性與性別邊緣的,且接納自己與別人的差異的人)、不確定自己性傾向或不需要明確性別定位(Questioning)身份者共七種。

「我們無法以標準化的工具來判定一個人是否為同志,而以個人自我認同自己是同志的一份子,就是同志。」「同志是一種政治的認同、族群的認同,成為一種對同性愛好者的集體號召。」(註一)這樣的說法不禁讓人質疑「認識同志」、「同志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透過各種方式讓學生與社會大眾自我認同自己是「同志」的一份子?試問,這是教育?還是社會運動呢?

實際上,「尊重」是一種品格,關鍵在於對不同於主流文化者的「包容」,也在於成長過程當中透過挫折與犯錯所學習到的「謙卑」與「同理」,並非透過知識的教導可以學會。一個人不需要熟悉台灣各個原住民族的名稱與特質,才能學會「尊重」原住民;相反地,熟悉法律條文也絕不代表就會更守法;學會「尊重」就會以謙卑、包容善待各種弱勢者,自然也包含性少數。

「安全性行為」不安全

「安全性行為」的原文是safer sex behavior,應翻譯為「較安全性行為」才正確,在醫學統計上正確使用保險套仍然有15%的懷孕機率(註二),亦無法完全免於性病的感染威脅。以愛滋病為例,依據去年疾管局統計(註三),本國籍愛滋感染者於已查明感染途徑的2104 個案(另有120 例未查明)當中,有2022 個案(96%) 是經由性行為感染(同性1485 例,異性304 例,雙性233 例,共用針頭81 例,母子垂直感染1 例)。

依據國民健康局及婦產科醫學會建議,最有效避免懷孕及防止性病感染第一就是「禁欲」,第二是「單一性伴侶」,第三才是「使用保險套」(安全性行為)。一味宣導「安全性行為」卻缺乏教導未成年懷孕及感染性病的對身心的傷害與後遺症,就等於告訴青少年「戴安全帽就不會出車禍」,是片面、不完整的教導,將陷他們於高度感染風險之中。

兼顧健康教育與人權

性別平等教育由「人權」角度出發,旨在消除對於不同性別、性取向與性別氣質的歧視,維護其人格尊嚴,絕對有其重要性,但以「保護兒童青少年」、「促進身心健康」為出發點的「健康教育」(性教育)仍是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這兩者如何兼顧、取得平衡點,正考驗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註:本文作者為台北市教師會副理事長、台北市性平會委員)

註一:引用自「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第20 頁,教育部編印
註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網站「青少女(年) 避孕指引」
註三:疾病管制局網站「愛滋病統計資料」「101 年統計月報」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