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羅德‧比爾克斯(Gerald M. Bilkes)】「艱」守主道(仰望) 2024.10.20
圖片提供/123RF
■ 陳曦
撒種的人所撒的就是道。……那撒在好土裡的,就是人聽了道,接受了,並且結出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馬可福音4章14、20節,新譯本
四福音書裡,撒種之人的比喻極為重要。有三卷福音書記載這個比喻,以及基督的解釋(馬太福音13章1~8節;馬可福音4章1~8節;路加福音8章5~8節)。事實上,基督使用播種到收穫這一農業生產的過程,預示上帝以恩典做的靈命重建工作,也稱為「天國的道」(馬太福音13章19節,新譯本)。
基督取自然界的撒種作為天國的象徵並非特例。舊約許多關於靈命重建的應許,便使用相當多這類撒種的意象(詩篇126篇5~6節;耶利米書31章27~28節;何西阿書2章23節),眾先知也曾使用自然界受災作為審判的象徵(以賽亞書34章9~15節)。因此,基督使用撒種之人和種子的圖像不足為奇。但令人驚訝的是,比喻中的撒種之人把種子撒在四種土壤裡,最後只有一種土壤結出子粒。顯然,基督想強調一個事實──上帝的道並非播種在任何地方都能產生相同的果效,並非所有福音佈道都能結出果子,這是上帝全知的榮耀所揭示的。
不同的土壤
在這個比喻中,有一個撒種之人,有種子,還有不同的土壤。即便你不是農夫,也明白播下的種子發不了芽,是怎樣令人失望的事。經文中沒有證據表明,撒種之人做這項工作時裝備不足或能力不夠,種子也不是劣質或腐爛的種子,問題在於土壤。
基督描繪的第一種土壤是路邊的泥土,也許無數人曾踏過,以至土壤硬實,種子無法進入。有飢餓的飛鳥過來,便吞食了這些種子。撒種之人捧著種子,從指縫間傾洩而出,短短一兩分鐘後就落入鳥的嘴巴了。
第二種土壤是石頭地。石頭表面有一層淺土,所以落在這裡的種子可以發芽。但即便長出了根,也無法鑽入石頭,當炎炎烈日火辣辣地晒著這些幼苗,它們就枯萎了。
第三種土壤,長了荊棘和蒺藜。地裡儘管有土,且有一定厚度,卻已長出荊棘和蒺藜。基督沒有說這些荊棘和蒺藜是種子還是已長成的,但它們最終壓擠了種子生長的空間。
可以說基督描述了農夫熟悉的噩夢:流出汗水辛勤勞動後,寶貴的種子卻顆粒無收。我們看到這三種土壤,不禁想到人類第一對父母墮落後的苦難。墮落前,他們的努力不會徒勞無功。但是現在,荊棘、蒺藜、枯萎的莊稼驗證了這樣一個事實:在上帝這位偉大的栽種之人面前,人心已經成了不毛之地。
儘管多數土壤是寸草不生,但基督最後提到了好土。落入好土的種子發芽而且生長,結實程度各有不同,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播撒道的種子
這個比喻的核心有兩個要點。首先,基督告訴我們,祂的重建工作不是在每個人身上都產生拯救的果效,但最終肯定有人得到拯救。基督的比喻奠基於以賽亞書55章10~11節的預言,並與之互相呼應:「雨雪怎樣從天上降下來,不再返回天上,卻灌溉大地,使地上的植物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子,吃的人有糧食;從我的口所出的話也必這樣,必不徒然返回我這裡,卻要作成我所喜悅的,使它在我差遣它去作的事上必然亨通。」基督不是把祂的道比作這段經文開頭提到的雨雪,而是種子。
基督想表達的是:「正如我向你們傳講的,我已經在以色列這塊土地上播撒了道的種子。因為你們的罪,正如先知明確指出的那樣,你們已經成了一片『曠野和乾旱之地』(以賽亞書35章1節)。但現在因著我的事工,道的種子已經撒在你們裡面,而且這項事工將會由使徒繼續開展下去。即使我在天上,也會藉著我的僕人和百姓,繼續做撒種的工作。靈命的重建就是這樣開展的──藉著我話語的大能。」
從基督此處的教導,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斷:哪怕道的種子不一定落在預備良好或肥沃的土壤裡,上帝的話語仍應當被廣傳,無遠弗屆。正如〈多特信經〉(Canons of Dort)第二項第五條表述的:「我們應當毫無區分地向萬國萬民宣揚這應許。」基督自己就是這樣做的,祂也吩咐門徒照樣去做。福音廣傳時,看似多數種子浪費掉了,以賽亞曾哀嘆道:「誰會相信我們所傳的?」(53章1節)但即便農夫是在可能無法出產的地方撒種、耕耘,也不該自以為知道哪些土壤是好土(傳道書11章6節)。因為基督也是這樣,祂傳道的地方和對象,很多最終可能結不出救贖、歸正的果子。
其次,基督斷言,傳道的工作終將證明哪些人的心接受上帝的道,哪些人的心拒絕上帝的道。由於基督的比喻與舊約預言的靈命重建應許相關,祂的許多聽眾可能認為這個比喻會是好結局。如果他們能為這個比喻寫一個結尾,可能會是這樣:「一個撒種之人出去撒種,無論他把種子撒在何處,都能活下來,且獲得豐收,帶來繁榮、美麗以及各樣的成功。」當今的世代,許多人希望聽到與此類似的信息:「基督肯定會讓你的生活很快地充滿美好的事物。你今天早上相信,當晚就能看到成功。」但基督的比喻說明,結局不總是好的。種子撒落土壤中,只有四分之一可以結出子粒,有四分之三最終不接受上帝的道。
我們應仔細探究基督怎樣看待不同的土壤。祂看透萬事萬物的雙眼比任何人都深刻地審視人的內心,沒有人比祂更了解人心。
一、祂揭露那些路旁的聽眾。種子停留在泥土表面,無法進入其中,魔鬼輕而易舉就「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去」。即便不是人人如此,但這樣的人為數不少。我們可以捫心自問,有多少次聽了講道或讀聖經後是這樣?道進入我們耳朵之後,就迅速消散了。也許有人會自我安慰,記起上帝的道曾在自己生命中產生一些影響;也許有人可以指出自己聽完道後,已長出新生命的小嫩芽。但是,我們應該聽一聽基督接下來講了什麼。
二、祂談到石頭地。從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人心有多剛硬,但在表層之下,土壤只有一、兩吋的厚度。雖然上帝的道被傳講以後,有證據顯示新的生命萌芽了,但基督「快轉」了這個過程,讓我們看到這些幼苗在猶如烈日的患難或迫害之下怎樣枯萎、凋零,原因是「他們裡面沒有根」。請注意,責任是在他們自己,因為他們心裡沒有根。
對於這些聽道的人,應該聽聽〈多特信經〉發出的類似的控訴:「其他的人,雖然接受這道,卻不容這道在他們的心中留下永久的印象。」(第三與第四項第九條,黑體字為作者添加)很顯然,錯誤在於聽道之人。
許多自稱基督徒的人可能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像那些人那樣。畢竟他們仍在聽福音的教導,也不認為自己的生命枯萎或是無根。於是,基督犀利的眼睛繼續探向更深的一層,談到第三種土壤。
三、基督再次快轉了過程,這一次祂講述土裡長出的幼苗被荊棘和蒺藜包圍。這些有毒的植物帶著強烈的侵略意圖長大,以至幼苗對它們沒有任何抵抗能力。可以說,基督指著這些荊棘告訴我們,這是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各樣的私慾。〈多特信經〉再次強調錯誤在於聽道之人:「還有些人因各樣的憂慮和今世的快樂把這道的種子擠住了,不能結實。」(第三與第四項第九條)沒有人得到這樣的診斷結果還能感覺自在。有誰從來沒有被憂慮的痛苦、錢財的誘惑和各種有害的慾望試探過呢?有誰沒有讓其他事物占據了優先位置,擠住了上帝之道而犯罪呢?當你意識到這個真相時,基督的比喻就起到感同身受的效果。你不妨像主的門徒一樣問:「這樣,誰可以得救呢?」(馬可福音10章26節)
四、感恩的是,基督說上帝的道還落在好土裡。這是上帝曾耕耘的土地,裡面有著誠實,如詩篇51篇所說的「內心的誠實」(6節)。這樣的土壤願意接受上帝的道,以至在上帝的祝福之下,持守住這道,並結出子粒來。這是前三種土壤從未發生過的事情,這是唯一有收穫的土壤。這些被聖靈重生的人聽了上帝的道,歡喜領受了,就結出果子來。無怪乎主以這樣的感嘆結束這個比喻:「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路加福音8章8節)
救主是撒種之人
基督講撒種的比喻時,祂在三個方面揭示了自己:
1.基督是天國的掌權者,是天國的君王,藉著比喻啟示祂的奧祕。祂以比喻的方式講奧祕,也藉著其他的教導,帶來了眾先知曾經預言的天國恩典。
2.基督是撒種之人,藉著聖靈和祂的道,恢復已經上帝與人隔絕的關係。祂喜愛種子代表的寓意,而且經常使用,絕非僅僅是利用自然現象描繪屬靈之事,如通過受辱與死亡結出果子。而是如祂後來解釋的,祂這位撒種之人最終成為了一粒種子(約翰福音12章24節)。此外,祂這位撒種之人有著誠實善良的心,「常作祂喜悅的事。」(8章29節)我們能有誠實善良的心,只因為祂對天父有完全順服的心。因為我們以鐵石心腸對待上帝及祂的道,所以需要祂在十字架上為這一切付上代價。
3.基督是無所不知的醫生,藉著這個比喻還有其他比喻,對我們屬靈之心做出診斷。祂不僅診斷我們的疾病,還藉著祂在十字架上的工作,醫治了我們的心。在十字架上,祂賜下叫人活過來的靈,叫我們的心變得柔軟,願意接受福音。祂還在我們心田裡有效地耕作,讓我們聽見了就接受,並結出果子,讚美榮耀祂。
我們的心接受上帝話語的程度
撒種的比喻察驗我們的內心,看我們對上帝話語的接受程度如何。我們的心與哪種土壤最相像?哪怕是真正的信徒,也不能安慰自己,說自己是「好土」。因為即使信徒得著了恩典,卻仍需要和罪與不信爭戰,如我們在比喻中看到的前三種土壤。最終的問題是,基督榮耀的全知暴露我們本來的面目:對祂的道心存抵觸,或是心中傾向不接受這道。那麼,我們應當怎樣做呢?
門徒在此指明了一條道路。那時,其他聽眾可能已經離開了(這說明他們沒有接受基督剛剛播下的種子),門徒來到主面前,聽到祂呼籲:「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路加福音8章8節)他們沒有因為祂說的話感到不快,而是想聽祂講得更多,便問祂這比喻是什麼意思。
然而,我們要記住,猶大也是當時門徒中的一位,但後來的事證明他是一個心裡長滿荊棘的聽道者。錢財的迷惑有如野蠻生長的荊棘,擠住了他生命裡的道,讓他為了三十兩銀子就出賣了基督。慶幸的是,儘管其他門徒生命中仍有各種罪,他們最終卻能夠在上帝面前誠實,並有撒種的救主在他們心中不斷地動工。
反思
1.基督告訴我們,種子就是上帝的道。我們可以滿有把握地說,種子指上帝純正的、未被稀釋和汙染的話語。那麼,我們在何處可以看到基督說的這幾種土壤呢?
2.閱讀提摩太後書4章10節,保羅提到了底馬。根據保羅寫的內容,底馬是怎樣的聽道者?哪些長勢強悍的荊棘在他生命中擠住了上帝的道?
3.為什麼撒種之人不只把種子撒在好土裡?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4.思考一下患難會怎樣擠住上帝的道。敘述一下曾經發生在你現在或過去生活中的這類事情。
5.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滿足於膚淺的基督信仰?怎樣才能讓這根扎得更深?
本專欄與仰望基督教資源書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