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與神同行》票房大紅,整個劇情的核心就是「親情」,描寫親子與手足之間的糾葛,得到觀眾極大的共鳴。
不管時代如何轉變,「孝親」依然是社會大眾矚目的焦點,不孝的人很難得到社會認同,聖經也把「孝順父母」放在十誡第五條,更是人際倫理關係的第一條。
令人不解的是,耶穌居然說「愛父母與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門徒」,這句話一直引起許多爭議。路14:26更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門徒。」從字面上來說,實在很容易讓人誤會,覺得這是一個邪教的作法,要人把宗教放在第一位,同時,在教會歷史中也確實出現不少偏激的異端是叫人離家出走的。
身為基督徒若是不能正確理解這句話的背後含義,恐怕很難回答身邊的人提出來的疑問,並且自己也會覺得困惑。
其實,我們暫且不去從上下文理解,單單以「常識」判斷,應該也可以理出頭緒。 首先,既然孝敬父母已經列在十誡之中,耶穌當然不可能提出相反的論述,更何況聖經還提到「咒罵父母的,總要治死他」(利20:9),所以聖經對於親情的重視是無庸置疑的。
既是如此,何以耶穌還說出這麼刺耳的話呢?
讀者不妨想想看,「愛父母過於上帝」那是什麼情況,答案就昭然若揭了。
「愛父母過於上帝」言下之意,就是「父母比上帝還重要」,仔細想想,這種親子關係能算健康嗎?
孝敬父母指的是感恩與報恩,而不是「造神」。
真正的孝敬是接納父母也有很多不完美,我們不能對父母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否則就會失望,甚至轉為憤怒,這樣一來,就很難發自內心去孝順。
真正的孝順是認清父母的有限,感激父母所有的付出,不再苛求他們扮演他們做不到的角色,彼此才能輕鬆。
若把父母當成神,對父母而言,當然沈重,對孩子而言,更是不健康,這種親子關係令人擔憂。
當學者研究家庭議題的時候都會發現,「美化」父母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道理很簡單,你我都是不完美的人,當我們刻意美化自己的父母之際,表示我們不能接受他們真實的不完美那一面,所以我們刻意去美化他們,如此一來,我們的孝順其實等於是「演出來」的,我們只接受讓我們滿意的部分而無法接受讓我們不滿意的部分,這是威權社會的樣板文化,不是真情流露的親子互動。
我們孝順的是「想像中的父母」而非「真實活在一起」的父母。
所以耶穌提醒我們對親人的愛不能無限上綱,那是對彼此的傷害。
如果有人把這段經文解釋作「要把教會活動放在家庭活動之上」,那就真的有「宗教狂」的嫌疑了。
如果基督徒父母把孩子留在家,說「要乖,我們要去幫上帝工作」,試問,上帝真的會鼓掌叫好嗎?把為人父母或是子女的責任擺在一邊而去忙於教會的活動,這是討主喜悅嗎?
或許我們應該看看提後3:5說的「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我們用教會的名義逃避家的責任,這在聖經是不許可的。
耶穌強調的是「不能溺愛」,不能把對神的愛轉移到人的身上,不堪負荷的下場是會帶來親情的扭曲與傷害。
當然,用家庭作藉口來逃避信仰的追求,最後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的。
事實上,耶穌說得比這些都嚴重,他說的是「不要以為是一家人就不會意見不同」,君不見,為了政治立場翻臉的家庭比比皆是,為了金錢對簿公堂的家人更是不計其數,甚至為了小事意見不合都可能毀掉一個家庭的和睦,為了不同的信仰當然也可能人仰馬翻。
聖經的立場是「追求和睦」,一旦家人為了信仰衝突,我們還是需要用愛與智慧來化解才是。
愛上帝的人怎會不愛家人?
這個邏輯應該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