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與真實

【作者:應仁祥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 2013.05.19


Dear 總是給人帶來安定的 Joygiver

看到你對《擁抱神學》寓言的回應,真的非常感動。尤其知道你一從「育兒假」歸隊,就有滿坑滿谷的工作在等著你,還願意百忙之中抽空回應,真是阿祥的好哥們^^

兩顆種子〉這篇小故事,當初是因為聽到身邊的一些朋友跟我反應,覺得沃弗的《擁抱神學》好難,太過抽象,和他們的「真實」生活距離遙遠。為了回應這樣的疑惑,左思右想,便寫了這樣一個帶點幻想味道的小文章,期望把朋友眼中的抽象與真實,藉著一個小寓言,可以拉得更近。

事實上,這個小故事,還反映出《擁抱神學》帶給阿祥的另外一個收穫:《擁抱神學》與工作職場的關係。在還沒閱讀《擁抱神學》之前,老實說,我真的沒想過,一本厚厚的神學書籍,有可能和我的職場與工作發生連繫。然而,在讀完《擁抱神學》之後,我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態度,深深受到影響。

就某方面來說,「驕傲」這個罪,一直都在我的靈魂裡流竄。反應在職場上,常犯的毛病,就是把別人的意見當耳邊風,甚至輕看他人的想法。從表面當然看不出我的這種反應,但是捫心自問,許多時候,別人講的話,我並沒有聽進去,更不曾花心思了解背後的深意。我只是急著捱過他人的發言,照自己意思來做事。

更進一步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思考與表達方式;與他人互動的模式上,也都有自己的偏好。假如說,我的個性是比較喜歡直來直往的,這時遇到一個會想比較多的同事,如果我只知道要求對方直來直往,很可能到最後,只會得到「道不同,不相為謀」的結論;反之,假若我可以學習用「想得比較多」的方式來與對方互動,放下過去「自我」習慣的模式,那麼,就有機會和對方開始建立關係,共同合作。正如你在回應中說的,所謂的擁抱,是試著為彼此創造出「空間」,假如我們老是緊緊抓著自己喜好的模式不放,讓自我充塞在人我互動中,他人又怎能接近我們,又怎麼會有空間彼此擁抱?最終,問題還是在於我們願不願意「捨己」──放下自己的喜好,敞開心胸去擁抱他人(的互動方式)。

或者,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的「驕傲」。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屑」去看跟工作職場有關的書,覺得企業管理書籍沒什麼用,認為那些從信仰角度出發談工作的書不值得花時間捧讀。一些人們琅琅上口的書籍,像是《執行力》、《管理是什麼?》、《創新者的解答》,被我拒於門外,以為自己「天縱英才」,沒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

可是,隨著投入工作的日子增加,我發現原來有那麼多的問題,遠比我所想的還要深,光是釐清問題的關鍵就難上加難,更遑論真正找到解決的方案。我才慢慢了解,自己根本就不是個「英才」──不當蠢材就偷笑了。我開始搜尋可以幫助我釐清問題、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以前種種被我瞧不起的書,現在都成了救生圈,終於發現其中的價值,並且讀得不亦樂乎。我擁抱了以前不能擁抱的書^^

就像《擁抱神學》在我的工作職場上帶來這樣的看見,我愈來愈發現,以前所以為「神學」與「生活」彼此互不相干的觀念,是很有問題的。神學表面上的抽象,和生活中的真實,兩者是可以互通有無,相輔相成的(例如:范浩沙的《神學詮釋學》成為我寫廣告文案的師傅;《基督教舊約倫理學》成了我教養的參考;莫特曼的《盼望神學》讓我讀懂《執行力》與《做對決斷》)。前陣子讀書會,你便提起了這樣的問題:希望可以找到為什麼教會傾向於把神學與生活切割開來的緣由,十分期待你的分析,也引頸企盼你所找出的答案。當然,也希望未來我們可以繼續一起努力,用各式各樣的方式,把「神學」與「生活」這兩者間的鴻溝稍微彌平一點,畢竟,我們從生活與神學那裡都受益良多^^

阿祥

●歡迎參觀《哈啦讀書心得》哈屁股與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針孔照相機】專欄主要寫手:應仁祥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