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中的「虛榮」與「和解」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06.05.07


由江口洋介和唐澤壽明主演的日劇《白色巨塔》,主要描述大眾眼中看似高尚專業的醫學界,在暗地裡卻仍然跳脫不出權力名位的誘惑,如何彼此勾心鬥角,甚至為了爭奪自己的私利不惜損害病患的寶貴生命。

劇中人財前(唐澤壽明飾)是一個醫術精明,凡事精打細算的外科醫師,為了爭奪醫院正教授的職缺,關說、賄賂、撒謊、鬥爭無所不用其極,在他的生命哲學裡,為了取得社會大眾稱羨的正教授職位,使用手段並沒有什麼不對。

相較之下,財前的醫學院同期畢業的好友里見(江口洋介飾)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對他來說,比起學術界的升遷與財富,病患的權益與感受以及醫學倫理應該是醫師最應該關切的。

從本劇中財前和里見兩人不同的做事與做人風格,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社會學家M. Weber曾提出的兩種社會行動邏輯:「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前者重視的是「手段」的有效性,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換得最大的結果效益是他們最在乎的,至於目標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則不重要。至於後者則是將「目標」的道德性或合理性至於最優先考量,所以對抱持這一類行動邏輯的人來說,只要目標正確,花費再大的成本、結果是否能如預期實現都不是他們應該或能夠考慮的。

我認為《白色巨塔》很重要的成功之處,在於編劇和導演沒有一面倒地偏向「工具理性」或「價值理性」,而是細心地將這兩種行動邏輯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樣貌,以及它們可能招致的好處與威脅清楚地穿插在全劇中。透過這種深刻且全面的比對,觀眾不僅可以更清楚地認識這兩種行動邏輯的真實樣貌,更可以透過自我參照,跟隨著劇情的腳步交錯地反思自己生命中重視的「目的」與「手段」是否是自己最想要的?而這樣的「目的」與「手段」所帶來的後果,是否自己有辦法承擔?

這部戲還有許多發人深省的段子,其中有關醫學學術界裡明爭暗鬥的現象,是比較令我感同身受的。因為不只在醫學界裡,事實甚就是在其他類的職場上,也不時上演這種血淋淋的人際鬥爭。無論在哪一類職場中,歸根就底,這些存在於人際之間的爭鬥無非都是出於人類的「虛榮」。

就像在《魔鬼代言人》中阿爾帕契諾的名言:「虛榮」是人類最大的原罪!確實,只要是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虛榮心,希望透過與別人相互比較來證明自己的優越。尤有甚者,還會想要控制所有的自然界與社會世界,甚至取代上帝的位置,成為擁有支配世界萬物權力的統治者。

但是「權力使人腐化、極大的權力使人極大的腐化」!當人們擁有支使他人的權力時,心中絕不會因此感到滿足,而是會想要握有更多的「權力」,支使更多的人。也因此,在這齣戲裡,財前即便當上了正教授也不滿足,而是繼續他永無止境的「權」與「利」追逐遊戲。

相較之下,財前的老師東貞藏教授雖然早年也曾經因為見不得財前的成就高過於他,而想盡辦法阻擋他升正教授,甚至在教授爭奪戰中為了拉攏其他學術勢力來制衡財前,而弄得尊嚴盡失。但難人可貴的是,他選擇「和解」與「反省」來作為他退休後的行事準則。表面上看來,與他的學生財前握手言合似乎有損他作為一個老師的身份,向法庭中的大眾承認自己教導學生的偏失,甚至因著學生的醫療疏失而致歉也得承擔外界的責難,但真誠的反省與和解在我看來,才是真的能提升人類生活品質的根本所在。

也因此,我覺得《白色巨塔》確實是一部值得大家花些時間仔細觀賞、反思、討論的日劇,也祝福大家可以透過觀賞本劇,得到更多生命中的反省與成長。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