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放手讓上帝帶領而非抓住上帝

【作者:徐敏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2025.02.23



圖片提供/123RF


我經常在臉書分享閱讀到的好書摘要、心得,自己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陰影與如何轉化它們成為養分的過程,很謝謝網友們的閱讀與回饋,讓我知道自己的分享與故事還有一些參考價值。

但我心理很明白,如果我真的有什麼「成功」或「實現夢想」的故事,正如齊克果所說的:「我認為,勝利不代表我這個人贏了,而是理念藉由我這個人贏了,只是要想贏得這場勝利必須犧牲我」!

換言之,不是敏雄「贏了哪場比賽」或「打敗誰了」,而是敏雄信靠的真理或價值觀被實現出來了!要達到這個目標,前提是我必須先放下自己「小我」或「私欲」的固執,讓我信靠的真理、價值觀或「大我」帶領我,透過我身體、心理、社會和靈性等各方面的具體行動,在這個世界上體現出來。

然而,一個人要真心誠意放下「小我」或「私欲」的固執,朝著「真理」或「大我」前進並不容易,因為前者的好處通常當下可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最少。但唯有我們真的明白「真理」或「大我」,乃是那些沒有威脅利誘、按讚報導、光環獎勵的情況下,我們內心依舊打從心理想做的那些事,才有可能從「理解」進入「願意」,進而採取行動讓「真理」或「大我」體現在自己(也就是世界)上。

無論老莊理想中的「道法自然」、榮格的「個體化歷程」、基督教的「信靠上帝帶領」,或是德國著名詩人R. M. Rilke所說「透過徹底被更偉大的存在所打敗」,都不是「躺平」或「什麼都不做」;而是強調放下狹隘固執的「小我」,進入整個自然界依循宇宙的美好律則而採取行動。

所以,在齊克果心中:「要衡量一個人身上的能力,或可以從他的理解和他的意願之間相差多遠來看。一個有能力的人,他必須有能力強迫自己願意實踐。理解和意願之間,存在的就是藉口和逃避」。

也因為這樣,我常覺得每個人的一生很像在玩樂高遊戲,總希望享有充分自由空間去創造與眾不同的自我形象。但唯有放下自我中心或強加價值觀在他人身上的衝動,在「動機」上全心投入志業(做該做的事),善用上帝賜給我與生俱來的「能力」,尊重「他者」的獨特性(根據對方回應調整自己並釋出善意),不強求一定達到自己期待的「結果」(不期待對方短期內做出重大改變),才有機會真實參與在上帝的拼圖計畫裡。

基督信仰不是緊緊抓住上帝,而是更認識上帝、親近上帝,勇敢放手讓上帝帶領,進而隨著上帝得到更豐盛且喜樂的生命!




參考資料:

Kierkegaard, S. A. (2016)。《齊克果日記》 (吳書榆譯)。商周出版。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