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唯獨和合譯本
1919 年「和合本」譯本面世,是為中國第一個白話文譯本。推出時正值白話文運動,用字淺白易懂,相對之前文言文譯本,廣受信徒歡迎。信徒不只閱讀,也背誦,對華人教會有著強大並持久的影響力。
1970年代開始,幾間聖經機構有鑑於和合本並非按原文(希伯來文、亞蘭文、希臘文)翻譯,以及語文不斷變化,《死海古卷》與其他古抄本的發現,於是各自推出新的中文聖經:呂振中譯本(1970)、當代聖經(1979)、現代中文譯本(1979)、新譯本(1993)等。或許早期因為消息不容易流通、實體書房不多,牧長不鼓勵閱讀其他譯本,因此大多數使用華文的基督徒觀念裡,中文聖經儼然是「唯獨和合譯本」,一面倒的局面!然而,這樣的情況到了近廿、卅年,網路時代的來臨帶來巨大的翻轉。
網路科技促成多譯本時代
網路帶來資訊爆炸(information explosion)。人們每天接觸的信息量,比卅年前要多五倍、十倍,相當於一天閱讀百多份報紙!網路使人隨手可增加知識、累積資訊、鍛鍊見識。使用華文的基督徒便有諸多消息管道得知在和合譯本之外,有著其他的中文聖經。加上網路世界中的聖經網站資料庫有著各樣的譯本。以信望愛聖經網站http://bible.fhl.net為例,中文聖經就有:和合本(1919)、和合本修訂版(2010)、新譯本(2010)、中文標準譯本 Chinese Standard Bible(2008)、恢復本(1997)、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1997)、CNET(2015)、深文理和合本(1919)、委辦譯本(1908)、新遺詔聖經(1864)、神天聖書(1823)。使用「經文並列」的功能時,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多譯本」的存在。這也促發喜好聖經的基督徒想要嘗鮮,放下手中的和合本,購買其他譯本,讓閱讀有新視野、新領受。
多譯本時代催熟原文讀經運動
多譯本的閱讀,對於個人而言是豐盛滿溢的恩典,但對群體卻產生一些困擾。教會查經班每個成員手上的中文聖經各有不同,在輪流或一起誦讀經文,遇到譯文差距甚大時,就會發生許多疑惑。激發熱愛聖經的成員好奇,究竟哪一種翻譯才對?以舊約的路得記二章14節為例:
到了吃飯的時候,波阿斯對路得說:「你到這裡來吃餅,將餅蘸在醋裡。」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邊坐下。究竟是和合本的「他們(收割的人)把烘了的穗子遞給路得」?還是其他譯本的「波阿斯把烘了的穗子遞給她」?前者的畫面是收割的工人們向路得示好,後者的畫面是主人波阿斯藉此暗示收割的工人們不可以欺負路得。
再舉新約的馬可福音八章32節為例:
耶穌和門徒往凱撒利亞•腓立比村莊,在路上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耶穌就告訴跟隨的門徒一件驚人的事實,基督不是他們腦袋中期待的那位率領猶太人推翻異族統治的一時政治領袖!基督是要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的萬世君王!彼得認知失調,無法接受這種彌賽亞基督。他的反應究竟是和合本、中文標準譯本、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的「彼得就拉著他,勸他。」?還是新譯本、和合本修訂版、NET聖經中譯本、聖經公會四福音書共同譯本的「彼得就把他拉到一邊,責怪他。」? 前者的畫面是彼得不想耶穌死,他苦口婆心地勸阻耶穌。後者的畫面是彼得很沒禮貌,膽敢犯上,斥喝耶穌、責罵耶穌。
接下來33節耶穌轉過來,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 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前者的畫面是耶穌不盡人情,彼得為耶穌好,不想耶穌死,耶穌還罵他撒但。後者的畫面則是學生罵老師,彼得阻擋上帝的救贖計畫,耶穌用力責備回去是應該的。
多譯本的聖經閱讀,自然而然地會帶出「原文讀經運動」!因為唯有回到原文,才能知道究竟是誰把烘了的穗子遞給路得?彼得究竟是勸耶穌、還是罵耶穌?真相是波阿斯把烘了的穗子遞給路得、彼得是罵耶穌。
路得記二章14節
וַתֵּשֶׁב מִצַּד הַקּוֹצְרִים 她就坐在收割的人旁邊;
וַיִּצְבָּט-לָהּ קָלִי 【他】把烘了的穗子遞給她。
馬可福音八章32節
καὶ προσλαβόμενος ὁ Πέτρος αὐτὸν 彼得就拉著他到一邊,
ἤρξατο ἐπιτιμᾶν αὐτῷ. 開始【罵】他。
原文讀經運動五百年前就有!
「原文讀經運動」絕非現代的產物!早在五百年前,發現上帝的恩典——「唯獨恩典」核心教義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表示自己是藉著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聖經經文的研究而得。馬丁路德將宗教改革的突破,歸功於原文穿透性的力量。他說,「如果語言沒有讓我對上帝話語的真意有正面的觀感,我可能至今仍是受綑綁的修士,在陰暗的修道院安靜地參與傳講錯誤的教導」。 「可以確定,除非語言被保存,否則福音終將灰飛煙滅。」 「雖然他們的教義很有見地,卻經常弄錯聖經經文真正的意思。他們沒有武器抵擋錯誤,而我甚擔心他們的信心將無法維持純正。」
馬丁路德認為神職人員應該要懂聖經原文。路德1524專文〈為設立與維持基督教學校致德意志各城參議員書〉 提及:
「讓我們確信這一點。若沒有語言,就無法長久地保存福音。語言好比劍鞘,裡面藏著是聖靈的寶劍。…如果我們疏忽,讓語言消滅(惟願斷不會如此!)我們將…喪失福音。….
你們反駁說,『但有許多教父,不懂語言,也還是得救了啊,也當師傅啊。』沒錯!但我要說,他們不懂語言,反而誤解了聖經,又怎麼說呢?聖奧古斯丁也得承認…一個基督徒教師要解釋聖經,除了要懂得拉丁文,還要懂得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否則就會常常出錯。…
既然基督徒應當用聖經為自己惟一的書、既然不明白聖經便有罪過和羞恥,那麼我們不研究語言,便是更大的罪過和羞恥。尤其上帝現在已經賜給我們更多的人才和書籍,以及各種鼓勵我們研究原文聖經的輔助,並願意使祂的聖經成為一本公開的書。若親愛的教父們有了我們所有學習語言和研究原文聖經的機會,他們便會何等快樂啊!我們用一半的功夫,甚至一點工夫也不要,就可以得到整個餅。教父們卻要費盡力量,還只是得到一點碎屑。他們的勤勞當叫我們的懶惰多麼羞愧啊!我們的懶惰和忘恩當怎樣受上帝嚴厲的審判啊!」
另一位瑞士的宗教改革家慈運理有篇關於青年適當信仰教育的論文,亦是強調聖經語言的必要性:「…沒有希伯來文要正確地了解舊約聖經是困難的,沒有希臘文要正確地了解新約聖經也是同樣困難的。…對於瞭解聖經,拉丁文的價值不如希伯來文和希臘文…」馬丁路德則表示:「希伯來語是世上所有語言中最好的一種…如果不認識它就不能真正明白聖經。雖然新約是以希臘文寫成,但它充滿了希伯來語法和表達方式。可以很適當地用一個比喻這樣說:希伯來人在活水的泉源喝水,希臘人卻享用這個泉源流出的溪流,而拉丁人則要喝這個溪流下游池塘裡的水。」
譯本涉及譯者的詮釋
譯本再怎麼好,遇到原文意義不詳時,就端賴譯者的想法了。以約伯記為例,那位完全正直、敬畏上帝、遠離惡事的約伯,遭受人世間極大的苦難。第一章,短短的數節(14-19)記述一波波的噩耗傳來,約伯的牲畜或被擄去或被天上降下的火燒燼,僕人們或死於刀下或天火裡。第二章則記述約伯從頭到腳長毒瘡。目前所有的中文譯本皆譯為,約伯的七個兒子和三個女兒都在狂風造成的房屋倒塌事件中身亡。約伯遭遇了中國人自古以來認為的人生最痛苦的三件事:幼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但若從希伯來文閱讀,Dr. Kyungrae Kim 金京來博士提出一個新論點,約伯的十個孩子可能並沒有死,死的可能是僕人!
約伯遭遇的第一場災厄,示巴人擄去牲畜,並用刀殺了「僕人」הַנְּעָרִים。第二場災厄,上帝從天上降下火來,將群羊和「僕人」וּבַנְּעָרִים都燒滅。第三場災厄,迦勒底人擄去駱駝,並用刀殺了「僕人」וְאֶת-הַנְּעָרִים。第四場災厄,約伯的兒女正在他們長兄的家裡吃飯喝酒,不料,有狂風從曠野颳來,擊打房屋的四角,房屋倒塌在「少年人」身上עַל-הַנְּעָרִים,他們就都死了。
一章14-19節有四個הַנְּעָרִים ,前三個都譯為「僕人(們)」,唯有第四個譯為「少年人」。少年人指的是約伯的兒女。因此,一章19節意思是房屋倒塌在約伯的兒女身上,壓死的是約伯的孩子們。但如果四處הַנְּעָרִים都譯為僕人,那麼房屋倒塌壓死的是僕人們。因為約伯記第一章聖經翻譯已經判定約伯的兒女死亡,到了19章17節那裡就會遇到翻譯上的難題:
רוּחִי זָרָה לְאִשְׁתִּי
我的氣味讓我妻子厭惡;
וְחַנֹּתִי לִבְנֵי בִטְנִי׃
我也讓我肚腹中的兒子們憎嫌。
此節譯作,「我的氣味令妻子厭惡,也令我的孩子憎嫌。」也就是約伯的孩子們沒死,還在他身邊。但因為第一章約伯的兒女已被判定死亡,所以這節和合本、和合本修訂版、新譯本、恢復本、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CNET將「我肚腹中的兒子們」譯為「同胞」、「同胞兄弟」、「同母的弟兄」,然而希伯來文是「我肚腹中」,而非「我母親的肚腹中」。這樣的翻譯有些勉強。
故事最後,耶和華賜福給約伯比先前更多。約伯的一切損失都加倍得到補償,但他的兒女仍維持七子三女。約伯和友人們的對話中,完全沒有提到喪子之痛,可這卻是一般人的最大之痛。這兩個旁證,可以用來支持房屋倒塌壓死的不是約伯的孩子們,而是僕人們。約伯究竟是否喪子,傳統的說法和現在這個新說法很難確定哪方一定對,但可以看見譯本涉及詮釋,背後帶著聖經翻譯者的想法。
人名、地名意義的失落
使用譯本閱讀聖經,另存在人名、地名意義失落的缺點。中文姓名排行前幾的「淑芬」有著美善芬芳的意思,「志明」為志向光明的期許。但聖經中的人名多取音譯,而非意譯。可是有些故事要理解人名的意思才能讀懂。好比,士師記中的基甸想不想當王?
基甸大獲全勝後,以色列人簇擁著基甸出來做王。他們說:「你既救我們脫離米甸人的手,願你和你的兒孫管理我們。」基甸說:「我不管理你們,我的兒子也不管理你們,惟有耶和華管理你們。」(士8:22-23)表面看起來,基甸尊耶和華是以色列人的領袖,但是非常矛盾的基甸的家越來越不像普通老百姓的家,而像規模宏大的王家。他多妻、有七十個兒子,外面還有一妾一子。基甸親自為那妾生的兒子取名為亞比米勒אֲבִימֶלֶךְ,字義是「我父親是王」。顯示基甸把自己當王。
地名,有時也有同樣的效果。路得記一開始,便記述「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饑荒。在猶大的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士師秉政暗示了這個時期的紊亂,而國中遭遇饑荒,究竟有多麼嚴重呢?「伯利恆」בֵּית לֶחֶם有著糧食之家、糧倉的意思。連這種地方都住不下去了,可見饑荒情況慘烈。
但上述都還是小事一樁,最可怕的是基督徒所敬拜的耶和華、耶穌名字意義都失落。耶和華יהוה是音譯。意義為אֶהְיֶה אֲשֶׁר אֶהְיֶה,「我就是(那位)我是」,上帝以前是(存在),現在是(存在),未來是(存在)。上帝超越時間的造物主宰。因此中文聖經翻譯為「我是自有永有的」或「我是創始成終的主宰」。而耶穌是音譯,意思為יהוה是拯救。也就是我們每一次禱告結尾宣告「奉主耶穌的聖名祈求,阿門」,意味著我們相信耶穌名字的意義,就是相信「耶和華是拯救」。
聖經工具讓原文學習門檻放低
馬丁路德五百年前就大聲疾呼,「福音對我們是如此寶貝,讓我們奮力對付它的語言吧!」但說實在,聖經希臘文、希伯來文並不容易學習。神學院代代相傳希伯來文是「學不來文」。神學生在學校囫圇吞棗,勉強及格。畢業後進入工場,通通還給老師。然而多譯本時代已經來臨!用原文讀聖經有其必要性,因和合本、和合修訂版本、現代中文譯本、新譯本、恢復本…,還有台語、客語、英語聖經。遇到譯文有出入、差異甚大時,究竟要選擇哪種翻譯?
現代的神學教育原文讀經應當列為必修課。因為神學生是準牧者,畢業後必須有能力解答信徒關於聖經的各樣提問。而電腦科技的進步,讓希伯來文不再是「學不來文」,而是「學得來文」!使用聖經工具網站來閱讀原文聖經,只需掌握住希伯來文字母、基本的文法。網站有聖經閱讀、查詢、語音聖經、原文編號詞典、研經資料、新約希臘文、舊約希伯來文亞蘭文的字彙分析、聖經地理各樣工具。另外,手機下載聖經工具APP,亦幫助牧者可以隨時解答信徒的困惑。
真理的傳講者—閱讀第一手的聖經並善於教導
過去大多數的人認為,「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對少數人或許有用,但對牧養教會可有可無。」「已經有了那麼多聖經譯本,何必學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平信徒有這種想法無所謂,但現職的教牧人員、神學院的神學生就應該拒絕這種觀念。因為顯示我們神職人員的專業度連外文系的學生都比不上。
所有的文學愛好者不會問「已經有了那麼多莎士比亞的翻譯作品,為何還要用英文去讀原著?」他們一定會充滿激情這樣回答,「再好的翻譯作品,仍是比不上用原文去閱讀原著所獲得的享受與滿足,以及更能貼切地掌握住原旨。」而我們這些「祂為我死,我為他活」的追隨耶穌者,竟然在閱讀聖經-上帝的話語,比文學愛好者對原著所抱持的熱情還少,實在說不過去。信徒互為肢體,各司其職。各行各業的基督徒都用專業服事上帝、服事這一代的人。而身為傳講上帝話語的傳道人,專業為何?豈不是有能力閱讀第一手的聖經並善於教導?
傳道人就好像麵包師傅,肩負著上帝話語的供應。懂聖經原文,就能帶出更接近真理的訊息給受眾,就像做出無添加人工香精的麵包,找回麵包魂的真實原始味道,使吃的人飽足並健康。參雜眾多人工香精、添加物(改良劑、膨鬆劑、穩定劑、防腐劑、漂白劑)做出昂貴高級麵包,雖然上門顧客一堆,擠爆教會。吃的人可能還是感到空虛,長期吃並有損健康,傷腦傷腎。
不可否認,傳道人努力提升聖經原文功力,就像提升做麵包的技術實力一樣,勢必得犧牲一些娛樂和休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看到吃的人臉上的笑容,麵包師傅所獲得的深刻滿足,會感到一切辛苦都很值得。傳講的內容是否以原文聖經為基礎,是可以感覺得到。
這裡絕對不是要教牧人員故意在傳講真理的時候,撂下一些希伯來文、希臘文,賣弄學問。這種麵包師傅太做作,毫不考慮吃的人會胃酸反芻、消化不良。這話另層含意是要提醒我們這些麵包師傅,「顧客的嘴巴不全是笨的」、「別把顧客當傻瓜」。讓我們這些真理的傳講者,期許自己漸次提升功力,文字內容以原文聖經為基礎,烘焙出來的麵包,是可以安心吃下肚的,不會消化不良,並且使人吃下去會有愛和幸福的感覺,扎實地吸收,令生命成長。
about 陳小小
about 華子about 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