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末世論?——從盼望神學看AI公共化與教會的角色

【作者:王道維網路作家Ⅰ 2024.07.07



圖片提供/王道維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諮商中心主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發表於2024「上帝與世界」年會

摘要

面對人工智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西方社會近年已經浮現「AI末世」的擔憂和疑慮。筆者認為對於此種末世氛圍,基督教會可以引入莫特曼的「盼望神學」來作積極的回應:後者比傳統基督教末世論更著重於對「來臨中的上帝」的盼望,並藉此面對現實世界的AI問題。具體而言,筆者建議在當代這個價值觀分歧甚鉅的後現代社會中,教會界可以將對上帝的盼望轉化成「AI公共化」的推動,鼓勵更多「溝通協調型」的AI應用,促使不同族群、世代與階級溝通與對話,減少不必要的衝突或傷害,藉由生成式AI最強的語言文字功能來實踐和平之子的呼召。教會透過提升基督徒的AI素養與鼓勵參與相關應用,也會更有機會影響未來AI政策的制定,並藉此更深反思信仰的核心價值,在AI時代中向世人見證上帝的公義與慈愛。

大綱

一、前言

二、AI引起的末世危機感

三、莫特曼的盼望神學

四、以盼望神學推動「AI公共化」

五、教會界可以參與的作法

六、結論


一、前言

2023年3月,筆者曾撰文討論生成式AI對基督信仰的影響[1],分別從基督教神學的創造論、救贖論與啟示論三個角度來評估,並且提供若干建議給基督徒或教會界思考。後來筆者也針對一些常見的問題作後續補充回應[2]。只是當時囿於篇幅與時間的限制,並未加入從末世論的角度。

經歷過這一年再回頭看,生成式AI的發展果然只有更加快速兇猛,未看到任何停滯的跡象,影響幾乎遍及人類生活所有領域。這樣的發展讓社會大眾開始更多關注AI可能引發的末世危機。因此筆者此處嘗試從末世論的角度來補充筆者個人在此方面的粗略心得。唯此主題處於神學、社會並資工三個領域的交匯處,皆非筆者專業所在,因此以下所分享的內容也僅於拋磚引玉,斗膽就教於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基督徒或教會內外專業人士。讀者若有任何建議或評論,也請不吝指導斧正。

二、AI引起的末世危機感

自從2016年AlphaGo以懸殊的差距擊敗人類圍棋冠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發展就一躍成為所有產業中最耀眼的明星,被所有產業研究者一致認為是帶領人類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3]。

而2022年11月底由美國OpenAI公司所公布的ChatGPT橫空出世,以幾乎與人類相同(甚至更為流利)的對話能力驚艷整個世界。可以說過去一年多來幾乎每週世界上都有一些與生成式AI相關的重大新聞[4]。就在本文發表的前一個月,OpenAI又發布造成轟動的Sora,可以用簡單的文字描述直接生成擬真度極高且流暢達一分鐘的各式影片,一夕間讓所有動畫、遊戲、電影或影像製作相關的產業蒙上夕陽產業的陰影[5]。而3月13日發展通用型人形機器人的新創公司Figure發表了結合ChatGPT與人形機器人實作服務生的影片[6],又造成新一波轟動。

筆者也曾經指出,從技術面來說,這些生成式AI驚人的多模態與跨領域通用技術都是奠基於對於大量語言文字的學習結果[7]。因此只是模仿了人類可以感受到共感的表達方式,並非真的有類似人類的靈魂或知識。如果真的要歸類,類似ChatGPT這類生成式AI所產生的內容比較適合歸屬於「虛擬知識」,是個可能有參考價值但是需要不斷檢驗的文字生成結果[8]。但是這樣的虛擬知識在相當程度上已經可以進入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

在這個變動極為快速,甚至連未來三個月的發展都難以預測的AI時代,因著各種電影或小說的推波助瀾[9],社會上也開始出現許多對於AI未來可能如何掌管人類生活,進而將人類推到某種無可挽回的末日災難的想像。甚至開發ChatGPT的OpenAI也開始研究AI所引發的末日恐慌[10]。本文以下將這類的討論、擔憂、想像或預測統稱為「AI末世」的現象。

若簡單分類一下,筆者認為「AI末世」大約可以包括以下五種類型:

1.產業失衡的問題:

由於目前最好的AI技術與相關的產業競爭幾乎是大型跨國企業或至少富有國家政府的全力投入,可以說是一種「AI資本化」的現象[11]。而私人企業引入AI最大的誘因之一就是用來代替中低階層(甚至部份白領階級)的人力,可能導致大量工作被自動化取代,造成大規模的失業。這可能引發經濟不穩定,加劇社會的貧富差距[12]。

2.控制失調的問題:

隨著AI能力的增長,人類一定會越發交付更多的工作或資訊讓AI來處理。可以想見,未來如果有更強大的AI出現作為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設備或重要決定的基礎,人類可能會逐漸失去對AI或甚至自己生活的控制權。但是最困擾的問題恐怕是,這樣強大的AI技術,特別是生成式AI,從技術層面來說卻有幾乎完全無法解決的「AI幻覺」與「AI偏見」等問題[13]。因此若因此發生控制失調的問題,相關影響也會非常巨大,卻不見得能合理究責或彌補。

3.資訊混亂的問題:

由於生成式AI可以透過自然語言來處理大量不同的訊息,甚至模擬特定人物的語言、表情或製造雖不存在但幾可亂真的大量分身(見註[7])。這在網路世界中很可能造成道德與倫理的問題,並帶出價值觀的錯亂,增加社會的不可預測性[14]。有心人士更可以利用AI強大的虛擬能力在一瞬間創造出千百條假新聞或假資訊散布在網路世界,藉由難以即時查證的特質而刻意干擾或混淆現實生活的秩序[15]。

4.隱私偏見的問題:

隱私暴露問題是指在訓練生成式AI模型時,模型可能會記憶和學習到訓練資料中的敏感資訊,進而輸出具有隱私內容的生成結果或是因此而有偏差的判斷。這可能導致個人隱私或企業政府的密件資料被揭露。此外,當生成式AI用於生成與訓練資料相似但非真實的資料時,可能提供錯誤的偏見或誤導性資訊,進一步影響個人隱私和資訊安全,並延伸出法律問題[16]。

5.監控人權的問題:

由於AI需要使用大量的資料來訓練,這些資料幾乎都是掌握在政府或大型企業手上。因此各國政府(特別是極權政府)很容易利用AI技術來實施大規模監控[17],讓社會上每個人的網路與實體行為被納入訓練資料或被用做預測追蹤的對象。這種監控的結果極為可能侵犯個人隱私和自由,並有效的限制言論、政治集會或商業活動,對人權或市場造成侵害。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這些擔憂,甚至有AI領域的專家認為這些過度聳人聽聞的AI末日論背後有很強的商業動機[18]。但是不可否認的,AI末日的議題的確是繼20世紀冷戰時期的核子武器後最讓人類認真擔憂末日到來的原因。

三、莫特曼的盼望神學

著名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於1960年代的冷戰時期提出重要的「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著重關注基督教信仰中的「盼望」主題[19]。莫特曼認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應該是盼望,而不僅僅是悔改和信心。相對於基督教傳統末世論所強調的末世預言、千禧年前後派、災難類型、信徒被提、末日審判等,盼望神學更強調如何從未來必然來臨的國度盼望返回來影響現今人們對上帝的認識和對世界的理解。莫特曼認為,基督教的盼望不僅僅是對未來的期待,更是要回應當下所面對的挑戰。因此,盼望可以作為一種解放力量,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和社會,彷彿是「與基督復活的未來相遇」。他也因此呼籲人們在困難和挑戰中更要堅持信仰,因為由信仰而生的盼望能夠帶來力量和改變。

簡而言之,莫特曼的盼望神學是一種基於基督教信仰的世界觀,認為上帝的國度是藉由盼望從未來所導入的能力,可以對現今世界帶來批判和改造。因此,基督教的末世論主題不應該在於「終局」如何,而是在於對現今萬有與上帝同工的新創造。因此基督信仰不應該只是個人的信仰行為,也必然是公共的信仰實踐,涉及所處時代的公共事務;「終末的盼望並非只是個人的,而是更全面性與整全性的存在歷史與所存的世界中」[20]。所以基督徒應該參與上帝所創造的歷史,積極實現上帝對這世界的心意,而不是只有被動地等待末日來臨。也因此,莫特曼的盼望神學會關注社會的不公義、政治的極權、經濟的剝削、文化的歧視和生態的危機等等重要人類議題,並提出以盼望為基礎的基督教神學觀點,以此回應現代人的困局和挑戰。

從以上的簡要說明可以知道,雖然莫特曼的盼望神學與基督教傳統的末世論都涉及對未來的思考,但前者更注重在信徒當下的信心和希望,以及在該時代所帶來的改變與革新,但後者則更著重於對末日時刻的預測、解讀、判斷與對現今基督徒的道德倫理教導(為將來的審判做預備)。前者顯然比後者更為積極的面對當代社會中種種似乎關於末世的情境或狀況。

若應用盼望神學的觀點到本文開始所提到的「AI末日」,我們就會發現,目前社會上許多對AI末日的擔憂雖然都有非常合理的原因,但本質上比較類似傳統基督教末世論的觀點,著重於評估或擔憂AI技術將會如何,以及何時,在不久的未來主宰人類,彷彿人類世代將要的結束。也因此,在面對AI末日時的態度往往就比較汲汲營營於如何防範或避免,以一種極為消極卻詭異的態度來面對這個其實應該完全操之在人類自己卻似乎難以避免的末日災難。

但是如果我們能從盼望神學的視角來看這樣的AI末日,就可以利用對於「末日」所關注的重點與一般大眾的不同而有新的啟發:基督徒可以不必再著重於「AI末日未來是否發生或何時發生」的問題,反倒可以著重是在其「明確將會到來」的前題下,卻仍然可以從對上帝不變的盼望來回應當下的時代。也就是以更為積極的態度來參與AI的發展,儘量使之展現出正面與善良的應用,作為對「來臨中的上帝」的積極參與,借此機會改善現今人類世界的種種問題或不公不義。用這樣的態度來看,AI就不只是一種被過分擔心的惡魔工具,反而可以當成能夠帶出上帝恩典的盼望理由。雖然我們無法掌握人類的未來,但是卻沒有理由放棄從上帝而來在現今問題繼續與之同工的創造性呼召。

四、以盼望神學推動「AI公共化」

若將以上的想法落實到現今的環境,筆者認為「盼望神學」可以作為基督徒或教會回應「AI末世」的神學基礎,以推動「AI公共化」作為具體執行的方式之一(當然這並不排除非基督徒的共同參與)。以下略分幾點詳述其可能的內容或範例:

1.「AI公共化」的內涵

此處所謂的「AI公共化」已經在筆者過往的文章中有較為仔細的定義與分析[21]。簡而言之,就是藉由政府部門主動釋出公共資料,讓人文社會學者與AI技術學者以跨領域合作的方式來研發非營利導向的AI應用,使得社會大眾(而非少數私人公司)都能分享AI發展的果實。相關的政策與法令配套亦可因為人社學者從AI設計之初的介入而提早預備,間接引導相關技術的開展而減少將來應用於社會的衝擊,使科技發展與社會公益在AI時代中更能相輔相成,一同創造更大的社會共善。

因此,這個產官學界三位一體的AI公共化,就是希望在公共領域積極導入AI相關的服務,建立社會價值與基礎建設的正向循環,創造整體更大的效益並降低AI相關的風險疑慮(圖一)。若回應到本文一開始的幾個AI末日問題,雖然「AI公共化」並不能解決所有對AI的質疑,但是可以透過積極開發更多正面應用價值與創造公共利益的AI系統,更為有效積極的面對發展失控、隱私保護或資訊混亂的問題來強化目前的技術與相關法規。這個概念就相當於將本來會傷害人體的病毒減弱作成「疫苗」,注入人體來強化自體免疫的能力。畢竟未來AI的發展是否會失控,還是有很大的程度決定於一般人使用時的警覺與堤防自覺,不大可能完全用法律就能完全禁制得了。筆者認為這比盲目擔心AI末日而只想到設防管制,卻因為沒有實際參與而過度僵化的規範,更符合盼望神學面對上帝末日的精神。


圖一:AI公共化(左下的黃色區塊)可打破原來社會規範(上方紅色區塊)與產業發展(右下方綠色區塊)對立的局面,轉動產業發展與社會關懷的良性循環,創造各方多贏局面,帶來更大的社會共善(圖片來自註[21])。(圖片提供/王道維)


2.教會實踐「公共化AI」的方式

若以車子的製造來比喻,AI就相當於汽車的引擎,自然是汽車最重要且不可取代的部分。但是如果車子只有引擎也不可能移動,還需要有油箱與合適的燃料輸入,更要有變速箱、傳動軸與輪胎等等,將引擎的馬力帶出來。若這車要能載人載貨,也總是需要有椅子與坐墊才會舒服。畢竟沒有人會只買一台引擎回家就當作汽車在用。簡而言之,AI的發展不可能僅由資工技術端來帶領,還需要許多資料蒐集、政策法令與應用領域的搭配。彼此間的關係可約略用圖二來表達,而外面虛線的方框代表整個社會所需要搭配的法規環境、教育訓練與資源配置。


圖二:AI技術落地發展的三大領域與其背景環境[22]。(圖片提供/王道維)


因此,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到教會或基督徒群體所可以參與的重點,就不必是在那些令人炫目的資工技術或複雜的資料來源處理(那些部分基督徒可以與其他非基督徒以其專業領域的知識來積極參與,自不在話下),而是在於實際的應用場域,與之相關的社會規範、資源重分配或教育再訓練等部分。當然,AI的應用場域百百種,並不是每一種都需要或都值得教會界的投入參與,其中的選擇當然就是由信仰的價值觀來決定優先順序,而這也就是基督教公共神學可以介入影響的地方。

3.較符合信仰觀點的應用:「溝通協調型」的共善

在筆者過往的文章中[20],為了釐清AI技術在社會共善的實踐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僅先就外在形式來呼應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在其「行動溝通理論」中所區分出的「工具合理性」與「溝通合理性」[23]而將所討論的社會共善區分為「利益加值型」與「溝通協調型」兩種類型[24]。簡單來說,前者是可以透過科技的精密計算,達到某種價值的最大化,但是後者卻是「以理解做為機制,對於不同行為者之行動計劃進行協調的互動方式」。

筆者個人的觀點是,不論是從傳統基督信仰或從盼望神學的角度,教會在公共化AI方面更需要著重的是「溝通協調型」的共善應用,而非目前在商業界大多數做的「利益加值型」的應用。也就是說,鼓勵基督徒與世俗社會創造更多利用AI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對話品質,實踐基督信仰對於當代社會的改變力量。畢竟,我們的社會在邁向「去中心化」的後現代過程中,已經經歷到越來越多因為族群、階級或世代之間的價值觀而有的衝突,甚至法律糾紛,正逐漸侵蝕瓦解許多當代社會有效運作所倚賴的共同價值[25]。以台灣教會最關心的家庭價值為例,過去十多年來(2012-)因為社會上對同性婚姻與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觀念分歧,也曾經讓教會內外相當動盪與對立,讓不同世代與族群之間的對話變成特別困難,卻又極為重要[26]。

也因此,我們可以發現AI對於大量非結構性資料的處理能力,特別是如今以ChatGPT為首的生成式AI,可能會更有助於讓過往不同觀點的資料可以充分的再利用,或者藉由「虛擬知識」(見註[8])來補充各族群所看不到的相異觀點,應該有機會促進不同族群或利益當事人之間有更高品質的對話溝通。這是過往以硬體設備為基礎的科學技術所無法達到的功能,也完全符合基督信仰愛神愛人的誡命,以及作世界和平之子的呼召。

4.「溝通協調型」AI的例子

這類「溝通協調型」的AI模型其實並不是新的,有些甚至已經在開發或是將要被實際應用。其中可能最為大眾所熟知甚至也已經在使用的就是AI語音翻譯的功能,已經可以作到直接用手機將使用者的A語言表達立刻翻譯成B語言輸出,讓兩個不同語言背景的使用者可以有更好的溝通與對話。只不過要作到這樣的AI技術,顯然仍然必須要靠如Google或OpenAI這類大型公司才可能將此技術商業化,降低成本負擔的費用,成為眾人可以使用的技術。

筆者此處補充另一個自己所主導開發的AI系統作為例子:AI輔助親權裁判預測系統[27]。此模型的資料來源為台灣各地方法院家事法庭的離婚後親權酌定裁判書,經過法律團隊的專業標註資料來訓練AI模型,可以用於在父母雙方都有意願爭取親權的情況下,預測法官裁判未成年子女的親權歸屬。目前最新的版本[28]已經有功能上的更新而更符合「可信賴的AI」[29]。預期在實際使用時,可以藉由第三方(如家事調解員)的協助,讓有親權爭議的父母雙方可以根據AI所展現出來,藉由過往法官裁判的結果來預測他們對孩子的監護權歸屬,應該能促進雙方提早作好準備,積極作庭外和解,減少對簿公堂、避免大量訴訟費用、減少在法庭中互告時對家庭更大的傷害,更可能減少法官案件積累的壓力[30]。這種多元共贏的模式若要大規模實現,幾乎只能靠AI來協助。但是當然還需要其他相關配套來作更好的發揮,減少對AI不必要的誤解或錯誤的使用。

五、教會界可以參與的作法

在這種「AI公共化」的脈絡下,筆者建議以下幾個面向可以有更具體的作法或推動。

1.提升素養:

AI所領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前三次不同,不再是依附於物理定律的工業產值,而是藉由大數據與高度模擬能力而創造的品質提升,當然也有許多相應的困難與隱憂是不可以輕忽的。但是總的而言,我們的下一代是AI世代的原住民,從一出生或很小就已經熟悉這樣的虛擬環境,因此更需要積極培養辨識的能力,具備知道該如何善於利用卻不被綑綁的AI素養。這部分教會界可以與社會或教育體系同步進行,並引入信仰的元素與思辨來提升相關的內涵。目前台灣教會已經至少有兩本以「AI與信仰」為主題的書籍讓基督徒更多了解[31,32],雖不算多也是個開始。

2.鼓勵使用:

任何AI技術都必須被充分使用才能優化其效能。教會可以鼓勵更多有此志向的基督徒投入相關領域的發展,特別可以與社福團體合作,積極將那些有助於族群溝通、世代連結、政策對話或弱勢關懷的服務導入AI相關的應用。由於AI的應用是受到資料所主導,而其訓練資料又主要來自於應用場域。所以越多的應用就越增加其效能,逐漸透過使用場域的開發,才轉化教會界目前被動的角色,成為對AI未來發展有主導權的地位。

3.創新發想:

除了鼓勵使用現成或已經商業化的AI軟體來簡化教會服事以外,教會牧者可以鼓勵基督徒更多發想可能應用的領域,藉由新的創意來主導未來AI開發的方向。舉例來說,生成式AI最適合應用在各種創意發想的情境,不太需要過度追求正確細緻的表達,就可以應用於教會美編海報的設計、文案的創作、音樂的創作、影片的生成、活動的設計或各種聖經文化與教會歷史之間的對話[31],幫助基督徒更多了解不同文化的表達方式或其他族群的需求。

4.政策參與:

目前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建立AI相關的法制環境,希望能在不阻礙健康發展或公平競爭的前提下,能夠有效限制相關的開發與應用,以確保民眾的隱私不會受到侵犯、自由不會受到架空、行動不會受到監視、資訊不會受到變造、輿論不會被惡意誤導等等。這部分教會界應該積極鼓勵專業基督徒代為發聲,例如在信仰自由、道德倫理、家庭教育、弱勢關懷、宗教平等許多相關範疇可以有更多著墨,讓社會看見教會對AI的應用並不缺席,並且能夠提出發人省思的質疑或積極可行的建議。

5.挑戰傳統:

最後,筆者認為任何一種末世論都不可避免的會讓信徒再次反省個人與上帝的關係或信仰核心的價值。因此在這個AI洪流將要沖刷洗捲的當代社會,教會牧者與基督徒也當然需要藉此重新反思信仰生活中哪些部份可能徒具形式,無法抵擋AI所可能產生的虛擬效果,但又有哪些部份是真正不可少的(通常都不是外顯的活動或表達),該如何強調或提升。這些都是與AI發展有關的公共神學所需要積極面對的議題,也必然會對於教會內部的傳統提出重要的挑戰。畢竟所謂的「屬靈」,若褪去了表達的激情或僵化的術語(假設AI都可以模擬),那到底還剩下些甚麼?

六、結論

以上簡要從盼望神學的觀點來審視當前AI末世的現象,希望能從盼望神學相較於傳統末世論的差異處,來對照出當今教會界可以如何用比較不同於世俗社會但是又符合上帝心意的方式來回應AI末世的到來。而筆者相信,如果更多基督徒與教會牧者開始思考此處所提出盼望神學支持的「公共化AI」的方向,的確有可能讓教會在這個AI末世中扮演一個特殊且重要的角色:協助政府、社會與各族群間更多溝通與對話。畢竟基督教會是被主耶穌呼召要在這事上做祂的見證者,是和平之子。因此,在面對常有多元族群或不同價值觀衝突的當代社會,基督徒的大使命不會只藉由帶人信主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更積極影響文化、參與公共議題來回應時代與人心的需求。這樣基督徒也就不會落入盲目擔憂「AI末日」或把自己關入不諳世事的屬靈同溫層,反而可以更積極的回應上帝,實踐那個真正從永恆而來對當代基督徒的確切呼召,積極盼望那真正的末日來到。




[1]王道維,「道可道,非神道?──從基督信仰看能言善道的ChatGPT與其對教會的挑戰」,發表於《舉目》雜誌(3/12/2023)與刊登於《文化宣教:跨學科現象與理論研究》一書,由曾劭愷博士主編。《舉目》的原文網址: https://behold.oc.org/?p=59126。但本文後來有若干編修與小量增補,最新版可見於筆者的部落格,引用網址: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78590221

[2]王道維,「關於『ChatGPT與基督信仰』常見的問題與回應」,發表於王道維的部落格(5/28/2023)。引用網址: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79259856

[3]克勞斯.施瓦布,「從工業4.0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天下雜誌(8/11/2017)。引用網址: https://bookzone.cwgv.com.tw/article/8615

[4]生成式AI是AI眾多演算法之一。以ChatGPT為例,是負責將輸入的文字資料轉換成另一些文字資料輸出,但後者的輸出可以是前者的對話、翻譯、查詢、延伸、歸納、摘要、解答等等各種不同的關係。而其他種的生成式AI可能以圖像轉圖像,或以文字與圖像之間互換,或其他更多如文字、影像、語音、影片、行動等等各種資料模態間的轉換生成。即使同樣功能的生成式AI也會因為訓練資料與模型設計的不同而有相當大的差異。

[5]可參考,「Sora恐讓影片創作者失業?專家:強化「這點」免被AI取代」,經濟日報(3/10/2024)。引用網址: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7821204

[6]可參考,「OpenAI加持!AI新創Figure人形機器人能與人任意交談與互動」,科技新報(3/14/2024)。引用網址: https://shorturl.at/diqsw

[7]王道維,「當Google遇上ChatGPT──從語言理解的心理面向看AI對話機器人的影響」,風傳媒(2/11/2023)。引用網址: https://www.storm.mg/article/4725780?mode=whole 。後來增補的版本亦可直接見於作者王道維的部落格原文: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78350327

[8]王道維,「迎接「後知識時代」的來臨---從生成式AI的虛擬知識談起」,風傳媒(3/31/2023)。引用網址: https://www.storm.mg/article/4766772?mode=whole 。後來增補的版本亦可直接見於作者王道維的部落格原文: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78728006

[9]可參考,「AI末日將至?詹姆斯卡麥隆:我警告過了,你們講不聽」,Inside(7/20/2023)。引用網址: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32223-james-cameron-on-ai-apocalypse

[10]可參考,「OpenAI成立專案團隊,防範「AI世界末日」」,Inside(10/27/2023)。引用網址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33174-openai-catastrophic-risks-including-nuclear-threats

[11]關於「AI資本化」與相關的討論,可以參考作者王道維為國科會人文處所拍攝的「人文社會AI導論課程」第十集,「AI公共化的願景」(2021)。影片網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WLNO_31DBo&list=PL_qamH512zu6NbUEDShUFyHiE7qHUGJiN&index=10 。投影片網址: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67998156

[12]可參考,「末日博士:AI將釋出前所未見的生產力」,鉅亨網(6/15/2023)。引用網址: https://news.cnyes.com/news/id/5216417

[13]關於AI幻覺的問題,可參考維基百科的詞條,「幻覺(人工智慧)」。引用網址: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9%BB%E8%A7%89_(%E4%BA%BA%E5%B7%A5%E6%99%BA%E8%83%BD)

[14]可參考,「生成式AI來襲,人類會被取代嗎?我的6個思考點」,姆斯的閱讀空間(5/7/2023)。參考網址: https://maxjamesread.com/the-rise-of-generative-ai-will-humans-be-replaced-my-6-points-of-consideration/

[15]可參考,「救星還是殺手?生成式AI假訊息恐掩蓋真相」,聯合報(6/29/2023)。引用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123139/7265508

[16]可參考,「AI人工智慧會威脅人類生存?中研院李建良告訴你!」,人文.島嶼(3/31/2020)。引用網址: https://humanityisland.nccu.edu.tw/lee_jianliang01/

[17]陳曉莉,「聯合國警告:AI將對人權造成威脅,呼籲暫停銷售及使用AI系統」,iThome(9/17/2021)。引用網址: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6786

[18]可參考,「為何科技公司都持「AI末日論」?吳恩達:他們希望引起恐慌,藉此主導市場」,Inside(11/03/2023)。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33235-fears-about-the-risks-of-ai

[19]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盼望神學:基督教終末論的基礎與義涵》,曾念粵譯,道風書社(02/2007初版)。

[20]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來臨中的上帝-基督教的終末論》,曾念粵譯,道風書社(11/2002初版)。

[21]王道維與林昀嫺,「如何用AI創造社會共善?──AI公共化的契機」,台灣人工智慧行動網(8/14/2020)。引用網址: https://ai.iias.sinica.edu.tw/how-to-create-common-good-in-society-with-ai/。後續有些微修改或補充,可見於筆者的部落格: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48733003

[22]王道維,「打造跨領域AI的研究經驗」。出自林文源、王道維、杜文苓與李建良編著,《公共化AI:技術、協作與展望的基礎設施》第三章,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初稿最先發表於王道維的部落格,〈如何進入AI公共化相關應用研究:一些個人經驗與心得分享〉,4/17/2019。引用網址: http://blog.udn.com/dawweiwang/125378006

[23]可參考林遠澤(2018),〈溝通行動理論〉,《華文哲學百科》 https://reurl.cc/yZ5jZ6

[24]亦可考維基百科對Common Good有關於「實體(substantive)」與「過程(procedural)」的兩種共善定義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mon_good#Definition

[25]造成這些情形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當代社會中過多紛雜的資訊與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效應,讓一般人很難在短時間內蒐集有價值的資料、整理相關文獻或數據,以至於難以安靜的聆聽或平和務實的討論。

[26]可參考,王道維,「不同立場的族群樣貌與其核心關懷」,《當耶穌遇見同志》第五章(2020)。全文可見其部落格: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56650111。但該文初稿首 次發表於筆震論壇(7/9/2018)。

[27]相關報導可參考,「AI能斷家務事?清華開發監護權判決預測系統(獲聯合、中時、自由、華視、Taipei Times等多家媒體報導)」,王道維的部落格(9/27/2019)。引用網址: https://blog.udn.com/dawweiwang/129719840

[28]「AI輔助親權裁判預測系統」的測試網址: https://hssai-custodiai.phys.nthu.edu.tw/

[29]例如,相較於過去將父母性別作為輸入資料的做法,該系統在訓練過程中依據裁判書中的「申請方/相對方」進行標註,而非僅根據「父親/母親」的一般習慣。在實際部署階段,系統特別通過加倍資料量並交換申請方與相對方輸入欄位來平衡訓練資料,確保網頁使用者填寫父親或母親欄位時不會影響預測結果,以減少性別偏見的產生。而使用者除了可以任意選擇三種不同類型的輸入模式以外,每種模式也至少有兩種AI模型來協助預測,並以機率分布(而非單一結果)來呈現,提供使用者一個可以更客觀比較對照的方式,減少對AI預測盲目的依賴,提升對案件狀況的整體性了解,符合所謂「可信賴的AI」的設計。

[30]台北地方法院家事庭目前就有安排法官介入家事調解,使得調解成功的比例大大提高。只是調解法官的數量還是太少,不足應付實務需求。因此台北地院近期也將與筆者的團隊合作嘗試引入AI親權裁判預測系統。

[31]王道維,王艾光,ChatGPT,《當教會遇見AI:從基督信仰探討ChatGPT對教會的挑戰與契機》,真哪噠(07/2023)。

[32]蒲正寧,《等待就是落後!啟動AI時代的神學教育》,真哪噠(03/2024)。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