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123RF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马太福音25:21)
基督教医院都是非营利医院;在我心目中,基督教医院(或包含天主教医院在内的教会医院)应该是非营利医院的标竿。英国着名的医疗史学者Roy Porter指出[1],由于福音书记载许多耶稣仁慈的医疗救治神迹与故事,救病扶伤最能表现基督徒施舍、同情、关怀的德行,促成了医疗机构的创立;而且是在基督教兴起后,专门为一般民众设立的医院(照护收容所)才开始出现。这种慈善的非营利传统影响了后来医院的发展,在每一个受到基督教影响的国家(包括台湾在内),非营利医院在其医疗体系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非营利医院的定义
「非营利医院」的英文是Nonprofit hospital或是Not-for-profit hospital,最直接的定义,就是「不是为营利」的医院,但不是「没有利润」(No-profit)的医院。任何的组织要持续经营下去,一定都要有合理的利润,不能长期亏损,即使是非营利组织也是如此,特别是医院若要持续发展、进步、更新硬体和设备、吸引素质好的医事人员、和提升医疗照护品质,都需要有足够的盈余与经费。重点在于,非营利医院的盈余,只能用于法定项目或其所设立的公益事业目的上面,不得进入其决策者(政府官员)或董事会(公益与医疗财团法人附设医院)成员的个人口袋,此即非营利机构的「利润不得分配」法则;透过限制医院最高治理与决策权的人,无法从医院盈余得到财务利益,避免产生「往钱看」的动机或诱因,而能真正履行非营利医院设立的公益目的。
因此,基督教医院并非不可以赚钱或有盈余。营利与非营利医院都须要赚钱,只是对营利医院来说,赚钱是目的,但是对于非营利医院的基督教医院来说,赚钱是手段,目的是要将所赚的钱用于符合其设立的宗旨、使命与医疗公益事工上面,而不是分给特定人士。
这个原则符合圣经的教导。在马太福音第25章14-30节记载耶稣讲过的一则「按才干接受托付」的比喻,其中两位仆人忠于主人所托,分别赚了5000与2000银子,因此被主人称赞:「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我相信在耶稣心目中,赚钱并没有错,他期望基督徒和基督教医院妥善运用上帝所赐的才能与资源,忠心经营和尽力发挥,产生加倍的果效。
基督教医院的利润归给上帝
不过,我认为这则比喻更重要的意涵,在于提醒我们,我们所拥有的才干、资源和经营所得的结果和利润,都不是我们自己的,不可据为己有,而是上帝的,必须归给上帝,继续妥善运用在上帝所托付我们的使命上面,这才是基督教医院非营利最核心的内涵。把上帝给我们的原封不动还给上帝比较容易,这不是耶稣所称许的;善用恩赐并把自己努力赚来的归还给上帝才是「良善与忠心」大考验,若能够做到,就能够得到耶稣的称赞。
现行《医疗法》第46条要求国内最大宗的非营利医院—医疗财团法人医院必须提拨年度医疗收入结余之10%以上,办理有关研究发展、人才培训、健康教育;另外再提拨结余之10%以上办理医疗救济、社区医疗服务及其他社会服务事项。也就是,基督教医院和其他医疗财团法人医院一样,只要将结余的20%用于上述法定项目,就已经达到法律的要求,但是圣经的要求是基督教医院必须将结余100%用在神的心意上,而且应许基督教医院承受更大的托付。
国内有些捐助设立基督教医院的教派团体,希望基督教医院缴纳经营结余的一定比例,作为支持教会例行运作的经费。这种做法不能说不对,但是在医疗财团法人医院财务动支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监督下,执行上将愈来愈受到限制,除非有很正当的理由,否则也可能引起社会上负面的观感。
我建议各教派团体不要将基督教医院视为自己教会的资产,而是认知到基督教医院应该是上帝国良善且忠心的仆人。教会应该鼓励及支持基督教医院,将盈余积极与全数投入促进医疗的精进、品质的提升、弱势公益服务的推动、医病关系的改善、医疗牧灵与传道的扩展,医学研究和教学的落实,使基督教医院在社会上都能做出更多与众不同的见证与贡献,让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如果在这些事工上,基督教医院经费有所不足,教会则更应该秉持当初设立基督教医院的初衷,大力奉献补足,使得财务基础较弱的基督教医院无后顾之忧,能够继续实践设立的使命,提供有爱心与品质的医疗照护。
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么叫它再咸呢? 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马太福音5:13)
在这点上,美国基督教医院的经验可以提供我们一些省思的机会,美国的基督教医院分属许多不同的教派,早期的教会医院多有自己的特色,在当地扮演重要的慈善医疗角色,并且都很重视教牧及灵性的活动及宗旨。但是从1965年之后,政府政策与法规介入医疗,医疗科技的日新月异,健保制度的兴起、医疗业的竞争、社会对医疗的消费主义、以及经济及财政资源的局限等外在因素都对医疗服务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些力量导致医院必须力求生存,即使基督教医院也不例外,必须越来越讲究收益及成本,效率及竞争力。
省思基督教医院
这使得基督教医院有越来越趋同于其他医院的情况。在美国,许多基督教医院现在只能从名称上知道这是一家教会医院,从其他地方已经看不出来与其他非教会医院有甚么不同,也早就不是教会在经营,所秉持的宗旨也跟当初成立的使命扯不上关系,甚至没有院牧室,从里到外与其他一般的医院没有两样。
台湾基督教医院所面临的「同化」挑战与日俱增,我们有来自法规面的规范,包括《医疗法》、《劳动基准法》、《全民健康保险法》等法规与政府的介入管制;也有来自医院评鉴、卫生局督导考核、和各种专业团体访查的评比措施;还有来自病人、社会大众、媒体、相关利益团体的社会期待与要求,再加上激烈的竞争压力,都使得基督教医院在管理与经营上与其他的非营利医院、甚至与营利医院愈来愈相似,失去基督教医院的「盐味」,那就非常可惜。
过去信仰和基督教医院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使得慈善非营利价值普遍存在于医界,可是近年来强势社会体制与营运竞争压力,使得基督教医院的独特性逐渐丧失影响力。尽管如此,在现今时代和社会处境中,事实上仍然有许多层面非常需要基督教医院「做光做盐」,发挥重要的公益非营利价值。
基督教医院可以更积极去关切与提供社会上需要,但少有人在做的服事,尽最大可能投入偏乡医疗、长期照护、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事实上每一间基督教医院的设立,都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去提供必要的医疗照护到欠缺的地方,给缺乏的人,减少健康的不平等。因此大多数的基督教医院所在的地方原来都是欠缺医疗的偏乡。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演变,除非健康不平等的现象不复存在,否则基督教医院绝对不能对此置身事外。
台湾还是有不少偏乡的医疗照护资源相当欠缺,有许多特定群体无法获得对等的健康机会,诊疗与照护这些地区或族群民众病痛是基督教医院非常重要的使命之一。此外,随着台湾人口快速高龄化,年长者长期照护将成为迫切的社会议题。可是在目前的环境下,长期照护是相当弱势、赔钱的产业,专业人才也很缺乏,以至于长照体系非常不健全。然而,当社会有需要、而其他机构不愿投入的领域,不正是基督教医院应该付出的地方?
还有,基督教医院应尽可能提拨一定的经费与资源,投入或支持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行动。健康的第一线在于家庭与社区,基督教医院应某种程度上走出医院,进入社区,宣导健康的生活型态,协助个人、家庭减少健康的危险因子,早期发现潜在的病症,及早介入改善。不过,健康促进与医院须靠治病才有收入的本质有根本上的冲突,这也是为什么一般医院很难真正落实去推动健康促进的原因。期盼有更多基督教医院看到这个需要,出来主导社区健康促进的努力。
期盼各教派团体成为基督教医院的坚实后盾,鼓励与支持所属的基督教医院挹注足够的资源在弱势医疗、长期照顾、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上面,实践其根本使命,真正行出具有信仰本质的非营利特质。
[1] 若伊.波特(Roy Porter)着、王道还译,2005年。《医学简史》,商周出版。第204-205页。
本专栏与路加传道会网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