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凝视无尽生死

【作者:吴易澄小医师笔记 2009.06.21




一部描述安乐死争议的电影《点燃生命之海》在台湾悄悄的上映了,而同时,美国植物人泰莉・夏沃泰莉拔管终止喂食的争议仍甚嚣尘上,台湾媒体皆以「安乐死争议」为题大作文章。泰莉的家人戴着绣有"Life"字样的口罩以示抗议犹令人印象深刻,但随着泰莉的过世,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禄的辞世,他生前拒绝插管与积极疗法,坚持「尊严死」的决定,更开展了我们面对关于生命终程的想像空间。霎时间,关于生死的讨论似乎排山倒海而来。

在医院工作,一位护士朋友曾突然问我,「你愿意成为代祷勇士吗?」原来住在肾脏科病房的一个男孩病况不佳,热心的基督徒护士希望可以向小孩传福音。

可是当我听到「成为代祷勇士」的邀请时,第一个反应竟然无法从容回应,因为不禁想问的是,我们究竟该代祷些什么?什么条件能够使我们成为「勇士」?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当我们面对一个具有生命的个体,当他接近生命的终程时,我们应该关心些什么?

《点燃生命之海》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描述西班牙一位全身瘫痪卧床三十多年的病人,争取安乐死合法化的故事。故事主人翁荷宾山潘卓已在1998年,在医师协助下接受「安乐死」。直到今天,这仍是西班牙国内热烈讨论的社会议题。然而,与其说这部电影是争取安乐死合法化的故事,不如说是记录他与他周遭的人,面对自己或面对心爱的人一心求死, 所擦撞出来的各种声响,那是生命的呐喊与低吟。

在剧中,哈维巴登(Javier Bardew)所饰演的勒蒙,因为在三十多年前跳水伤及颈椎而全身瘫痪。勒蒙每天只能躺在床上,面对着一扇窗户,以口代笔写诗作画。他决定向法院争取安乐死合法化,案子诉讼多年,也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而跟勒蒙住在一起的家人,有他的父亲,哥哥、嫂嫂和侄子。他们都能理解勒蒙求死的心意,然而面对心爱的人的心愿,总有着巨大的不甘与拉扯。

陪在勒蒙身边的还有一群志工,他们是信奉自由主义,为弱势争取人权的社运人士,不但支持勒蒙寻求安乐死的自主意愿,还为他找律师,且与社会舆论辩论。其中,一位名叫吉恩的女生,在争取为勒蒙安乐死的过程中怀孕生子。她面对的是生死无尽的矛盾,在最后,勒蒙一通道别的电话,让初获麟子的她陷入夜空里无语莫名的感伤。

电影中有两个爱上勒蒙的女人,一位是女律师茱莉亚,本身患有不治之症,却为他奔走打官司,出版诗集。她决定在勒蒙的诗集出版当天,与心爱的人一起自杀。只是后来病情加剧,诗集出炉那天,茱莉亚没有出现,只留下一封导演在剧中从来没有交代内容的信给勒蒙;而到最后,她甚至失忆,忘却了这段深沉的爱恋。

另外一位是工厂女工萝莎,是位总是遭遇感情挫折的单亲妈妈;她在电视上看到勒蒙的自述,想办法要让勒蒙改变主意,却也深深爱上勒蒙。她曾因为勒蒙选择了茱莉亚而失望恼怒,最后仍在勒蒙决意搬离那个禁闭三十多年的小房间后,给予了最后的陪伴。

电影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西班牙一位本身也不良于行的有名神父,在电视上公开邀请勒蒙与他对话。他在全国同胞面前说,勒蒙一定是「身边没有爱他的人」,才会选择了求死。后来他果真到了勒蒙的住处,尝试用一切的宗教信仰、哲学、社会学等语汇与他对话,得到的却是勒蒙的愤怒回应。在神父无奈地离开时,勒蒙的嫂嫂终于打破沉默,激动的对神父说:「我不知道你说的到底是对还是不对,但你真的很大嘴巴!」

故事很粗浅的交代到此,无论读者们怎么看待这里面每一个人,我们暂且先搁置对勒蒙选择安乐死的批判。我们都应该相信,导演绝对预料得到,坐在电影院里的每一个人,绝大多数会希望勒蒙回心转意,最后终于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勒蒙「终于」发现生命的真谛,放弃求死,跟家人与爱人共度余生......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勒蒙搬离与他生活了三十年的家人。他们含着泪水道别,侄子终于读通了勒蒙写给他的诗后,在勒蒙搭车离开那一刻,在车后依依不舍地穷追。

对一些人来说,看完这样一部片,或许会稍有不悦。可能很快地要举起「生命可贵岂可轻言放弃」的标语,可能会质疑导演如此前卫,如此批判教会。然而如果我们都认同,我们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价值,而生命的价值是充满着冲突,或许我们都必须要赞叹《点燃生命之海》这部电影,是如何诠释生命的奥意。

生命总是充满着矛盾,然而也因为矛盾成为永恒,而生命才得以继续延续。勒蒙虽然一心求死,却也保有一份别人所没有的乐天与幽默,如电影里他这么说:「当你无法逃避又得事事仰赖他人的时候,你只好学会用微笑哭泣。」勒蒙也会哭泣,也会恐惧。但他也试着笑,试着掩藏他对生存的期待。而事实在于,没有人愿意一心求死,任何决定,必当是天人交战的。

当勒蒙的嫂嫂当着神父的面,说「你真的很大嘴巴」时,那是一位全心全意付出爱的人,对假道学者最沉痛的反弹。那是一位愿意舍弃自己的幸福来陪伴他者的人,对着只会高举爱的口号的卫道主义者提出的不信任。

做为基督徒,面对传福音的大使命,我们总是戒慎恐惧战战兢兢。我们多么希望活在世上能够多为上帝做些什么,然而面对深奥的生命难题,我们应该如何积极介入他人的生命,让他的生命除了认识耶稣以外,还能得以带入整全的信仰?我们岂不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耶稣,但该用怎样的陪伴姿态,或是安慰、鼓励、祈祷来达成?

话说回面对「你愿意成为代祷勇士」的邀请,我不禁想到晚年放弃教职,到「方舟之家」服事弱智者的卢云(Henri J.M. Neuwen)神父。作为神职人员,卢云神父并没有每天传讲经文,而是全心陪伴。他曾经被马戏团里的空中飞人所震撼,感动地说:「整个成员里的人与人要互相凝视,表演才会成功」。面对着每一个生命,每一个惊奇的生命个体,我们是否有鼓起勇气来凝视每个人心底深处的生命图像?我们是否只是操持着流利熟练的教会语言,却无视于一生生命个体深层的恐惧与期待?我们的生命交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节奏,站在什么位置,让一切圆满合谐?

于是当我们看到《点燃生命之海》的那一家人,看到那位悲叹着「人生最大悲哀就是自己的孩子想死」的年迈父亲,看到那对照顾勒蒙久矣却无法改变勒蒙决定的兄嫂,我们当做的,并不是只有等待着勒蒙在某一刻突然「顿悟」,然后成为「不屈不挠的生命斗士」这类的英雄角色。

当勒蒙搭乘小箱型车,决定离开他所居住的房间「度假」去了;所有送别的人心里都知道,勒蒙将一去不复返。他们不舍却没有挽留,伤心却没有指责,只因为三十年的陪伴,那已经成就了最大的圆满。罗马书这样写:「只有彼此相爱是你们该负的债」,耶稣也这样耳提面命:「爱你的邻舍如同爱你自己」。

然而爱是神圣而谦卑的,「爱」不应该被基督徒拿来夸口,而是应该在平凡的生命实践里,体现最诚实的关照。唯有勇于面对生命的矛盾,勇于正视生命里的一切恐惧与期待,才是真正在「人性」里面,展现「神性」的光辉。

勒蒙最后在朋友的协助下,自己服毒告别了人世。泰莉在拔除喂食管后也中止了生命。教宗拒绝「积极治疗」,在全球大半人口哀容的注视下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人死已矣,我们却仍要继续听见对安乐死的挞伐、对拔除泰莉喂食管的抗议,而一生反对堕胎教宗,死后更是被夹在保守与激进势力褒贬之间。而此时此刻,尚有无以数计的生命,处在这些矛盾的伦理难题的泥沼中。

死亡,一直一直来。国人始终低落的生命教育学分,使得无论哪一个生死事件,都只能任凭粗暴的媒体评论限制了着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想像与批判空间。然而,除了期待民众必须加强对安乐死、协助致死,以及安宁疗护的认识深度之外,我们更应自诩的,何尝不是电影《点燃生命之海》里,勒蒙一家人面对死亡的诚实谦卑,陪伴亲人的耐心决心。如此,我们终将体会圣经所言,「这样,爱在我们裏面得以完全,我们就可以在审判的日子坦然无惧......」

注:
《点燃生命之海》The Sea Inside
2004年出品 35厘米
彩色 125分钟

★图与本文原发表于作者的部落格:OJ.候诊室
(原刊载在《新使者杂志 2005年6月》)

about 吴易澄

about 吴易澄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