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媳妇看洋人婆婆

【作者:刘晴吟传扬小品文 2003.09.07


传统婆媳角色

在中国历史上,妇女的世界就是家庭,生活圈子极小,教育水准很低,自然心胸也无法广大。而且一辈子倚靠丈夫、儿子,自然很容易和媳妇争宠,婆媳问题就成了中国文化不良之一环。而近几十年来,二次大战后出生很多婴儿,知识水准大大普及性提高,和上一辈婆婆之文化、思想背景之间差距也是很大,婆婆欲持有传统权威,媳妇却想独立成立小家庭,就产生婆婆和媳妇争权、分离之拉锯战,小两口常常是婚前就讲好,结婚后不和父母住,心理上已多是不看好将来的婆媳关系。总之,婆媳关系是负面价值(a liability not a asset)居多,婆婆媳妇经常互相控告,造成彼此伤害一辈子,如果再要胁丈夫居中作三明治,影响家庭幸福,失去神应许的祝福:「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2),着实可惜。

但渐渐的,即使是这群婴儿潮期出生的妇女,和婆婆有很大差距的一代,也已经或将当上婆婆了。时代真不一样了,这类现代型的婆婆,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的工作,即使没有工作,也知道扩大生活领域,老伴、老本、老体、老友最重要,普遍不想和已婚子女一起住,倒很愿意周末照顾孙子,含饴弄孙。婆媳不习惯住一起,又是小家庭主义,传统婆媳关系正快速瓦解。那有什么版本是今日婆媳可以学习的?可以帮助新式婆婆和新式媳妇将相处和谐?对我而言,孝敬父母是很宝贵之传承美德(legacy),务必要继续给后代,那我姑妈实际生活上的家族信念、婆婆的婚姻、事业的成功和圣经中的路得记则是我个人的模范。

家庭蒙福之道

中国人以为美国人都是各自独立、没有家族观念,其实这不全正确。我嫁的是老外,外子有一年长姑妈,今年已经七十八岁,服务教育界一辈子,现在儿孙满堂。只要是假日或是儿孙生日等日子,全部都聚集在她家或她长子家,一共三十几位挤在一起,非常温暖,非常和乐。他们什么都谈,就是不谈让彼此失志的泄气话。好几年前,有天她打电话到大儿子家,是媳妇接的,劈头就很急很气的说:「妈!我正在和你儿子吵架,以后再说吧。」她笑笑说:「OK!No Problem!」就挂上电话了。以后她也不问儿媳吵什么。

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知道她和媳妇是如此亲近,可以这么坦然说话。真的我没有听过她在媳妇背后数落的坏话,只有鼓励称赞的话。我和外子从一九九0年,参加他们的家庭团聚,见证他们老老少少更愿意聚在一起,有一股无形的互相支持、鼓励的影响力不停的推动他们,不断往积极面成长。现在每年我请公婆圣诞节前来,我们一起到姑妈家,数十个人唱些圣诞诗歌(Christmas carol),喜气洋洋,很感人,蒙福家庭是这样的。

姑妈是定意爱每一个媳妇。她接纳墨西哥媳妇,夸奖她,常告诉我Maria真会教养孩子,Maria和孩子果然越来越可爱。她从不主动教儿媳大道理,她说媳妇有理家之权,尊重他们,他们需要她时,自然会请教她。我同意中国婆婆需要学习,欲赢得媳妇的尊敬不是靠权威而是自由。尊重儿媳,儿媳才会孝敬婆婆。姑妈有一儿子是智障的,已经五十几岁,兄姊都爱他,是幸福的智障。也因此他们都很同情智障,有一媳妇住东岸,也收容智障儿。她为儿女立下榜样要照顾父母至死,几年前我常笑姑妈不老,因为还要照顾她那九十三岁老母。姑妈到中国成都教过英文,现在早上和中国邻居比手划脚到公园打太极拳,还学电脑。我常告诉她我爱她,我们有不尽的笑声,她有好多年轻女人可学习的智慧,她的人生态度将使她长寿。

鼓励媳妇成长

我和婆婆感情也很好,我个人很感激,公婆都七十有余了,仍热爱工作。在我结婚前几年,不喜欢婆婆,我猜她是精神科医师,瞧不起我这黄黄矮矮的中国人。但日久见人心,真金不怕火链,渐渐地我明白婆婆是爱我的,她非常独立,对我没有任何索求,而且总鼓励我成长。婆婆外表极普通,但为人善良、谦和,一辈子都支持公公的事业,婚姻幸福。她不小心眼,不计较公公从不做家事的缺点,也绝不作做公公事业绊脚石,就是她的薪水需补助公公事业时,也是愿意。公婆结婚后,公公进入耶鲁大学(Yale)读戏剧(Drama),生活清苦,婆婆就在宿舍当清洁工赚点钱。后来公公教授drama,婆婆就在三个儿子都上学后想念她心爱的医学院,但当时学校不肯接受女性,公公就到医学院为婆婆请求。之后神呼召公公成立福音公司拍福音性电影,婆婆选择在住家附近当精神科医师,彼此不停的成长,去年美国广播电台协会还赠送公公两个大奖,感激他在福音事工上的忠心。在我结婚近二十年的今日,公婆婚姻深深影响着我和外子的关系,我们越来越似公婆这模式,发掘对方恩赐,帮助对方成长。婆婆在维持婚姻和事业的努力,是现代媳妇可学习的。

化苦难为祝福

也许你会说:「晴吟,你讲的太高调,和我不相干,也不适用于很多婆媳。」是的,我知道很多姊妹正在受苦,也没有我这类型的婆婆。我大姊是个例子,她是位教师,但有婆媳问题,以前她很痛苦都想自杀,妈妈总说如果是发生在我身上,我早熬不下去。但渡过了二十几年,我发现姊姊变成很有同情心,很会安慰人,而且有很多好朋友,终于她的苦有了意义,也结了果子。

我们肉眼中只看到苦难,但苦难尽头常是祝福,这是倚靠神的盼望。二次大战时,一位很杰出的猷太人心理精神医师学家,伟克特博士(Dr Victor E. Frankl),曾关在纳粹集中营受逼迫,就因不愿白白无意义受苦而死,而靠着将来的意义而活下来。战后,在维也纳创立Logotherapy,帮助多人。他一本名着《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说到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意义(meaning)。他强调人要活得有意义,有三个管道:工作成就、人与人间真诚相爱、苦难。所以深度理会生命的意义,受苦的经历是必须的。受苦的媳妇可以化苦难为祝福,将来不要重蹈复辙,扭转家族的痛苦,开始带领家族走向积极光明面。

主内的婆媳情

其实圣经在数千年前就教导了这道理。路得和拿俄米这对卑微的婆媳,在她们人生的尽头,她们选择回转,投靠耶和华,结果在 神的翅膀下,满得他的赏赐(路二12)。这不只改变她们的下半生,祝福还还临到他们宝贵的帝王后裔。神的恩典这么大,恐怕是路得和拿俄米意料之外;但如果这对婆媳不是如此相爱、如此合作,他们也领受不到 神如此地恩典的。就是我的姑妈和婆婆也是有此共通点,不仅他们都深具美国人中西部传统勤奋美德,而且他们已是数代有见证的基督徒,在时代中尽基督徒的责任。我个人又何尝不是仰慕外子的家庭,而愿意走进他的家的!

所以,愿这世纪新式婆媳都看到深远的蒙福,而愿意彼此鼓励,成为至好朋友。

本专栏与传扬网站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