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让我们看到福音的怜悯

【作者:吉罗德・比尔克斯(Gerald M. Bilkes)「艰」守主道(仰望) 2025.11.09



《好撒玛利亚人》(The Good Samaritan),林布兰(Rembrandt),1633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翻译 | 陈曦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怎么念的呢?」他回答:「你要全心、全性、全力、全意爱主你的神,并且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答得对,你这样行,就必得生命。」那人想证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路加福音十章25-29节,新译本

在所有比喻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传统上称为「好撒玛利亚人」(路加福音十章25-37节,新译本)的比喻。甚至许多不信之人都听说过这个比喻,并且认为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对那个充满关爱之心的外邦人印象深刻,因为他对人有实实在在的爱心,超过许多自家人。一些信奉社会福音的人,则把这个比喻当作他们信仰的精髓,他们说:「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很多人认为这个故事的主要寓意,是要我们在爱别人时,不带偏见,不要设限。但我们在研读这个比喻时,会看到基督为我们描述的,是一颗真正的怜悯之心。

律法师的问题

基督正朝耶路撒冷前进,要完成他来到这世上的目的(九章51节)。一天,有个律法师从聚集在他身边的人群中冒了出来(十章25节)。那个年代,律法师是受过良好教育且熟知摩西律法的人。他们在拉比学校里接受训练,诵读和解释上帝的律法,并应用在社会生活中。这个律法师很可能非常惯于提问和回答,但是,这一天他发问的对象,却是整卷律法书指向的那一位。不仅如此,把律法书写在他心版上的那一位会给他答案。我们读到他向基督提出这个问题:「老师,我应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呢?」(25节)

这个律法师的问题有可圈可点之处。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世上的生命不是永恒的。许多现代人从来不思考此生以外的任何事,他们安于度过世上的日子,得到此生可以承受的一切。相比之下,律法师的问题假定了此生并非生命的全部,还有永远的生命。

这个律法师似乎也意识到,永生不是每个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的,但许多人这样认为。除了一些非常罕见的情况,每个人都正在奔向天堂,他们对自己死后是否还有生命却从未置疑。这个律法师却不做这样的假设,他苦心研读摩西律法,至少学到了两件事:有一种永远的生命,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永生,或是有永生的权利。

但当我们近距离地看这个律法师提出的问题时,却看到他的问题也有一些不值得称赞之处。他问:「我应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呢?」(25节,斜体字为作者强调)他想要承袭产业,想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得到它。你可以说他已经准备好采取爬梯般的行动努力往上,梯子顶端就是他想要赚取的家业。他甚至没有问:「我是否需要做什么?」而是直接问:「我应该做什么?」他是已经做好准备,并且愿意去爬梯子。

很多人都像这个律法师一样。他们有动力去追求自己心中向往的东西,也可能有值得他人效法的自律,推动着他们往前行。的确,大多数人认为成功就是向上爬。不过,我也看过这样一种说法:「许多人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一把要你去爬的梯子。确实如此,但这是一把往下爬的梯子。」但律法师的脑子里似乎从未想过这一点。他的志向是攀升,而不是下行。按着本性,这是所有人都想获得的结果。

路加福音还讲了另外两件事,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律法师和他的动机。他想要试探基督(25节),并且证明自己有理(29节)。换句话说,他希望能审查基督的话语,同时保护自己免于接受任何审查。这幅图画描绘的难道不是我们――特别是宗教人士――的本能倾向吗?我们往往不是证明上帝有理,让自己接受检验,而是做截然相反的事。我们对自己能恪守律法感到洋洋自得,甚至推崇备至。

这一点在这个律法师问耶稣第二个问题时特别明显:「谁是我的邻舍呢?」(29节)路加说,他问这个问题是想证明自己有理。律法师似乎希望画一个圈,把他必须爱的那些人圈进来,对圈外的人则不必负任何责任。于是,我们感觉到他希望归为他邻舍的人越少越好。他好像在问:「我不得不把哪些人当成我的邻舍呢?毕竟我没有办法爱每一个人啊。」他似乎期待得到这样的回答:「律法师,你这个问题很棒啊!你不可能爱每一个人的,我们都有自己的局限啊!」

人悲惨的境遇

基督鉴察所有人的心,他让我们看到这个律法师的信仰观有哪些根本性的错误。这个律法师对福音的怜悯一无所知。本来,基督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他,但他没有,而是讲了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好让他看到自己到底缺失了什么,也让我们明白这个真理。基督怎样通过这个比喻达到目的呢?

首先,基督让人看到,陷入悲惨境遇时,我们是怎样的不堪。

基本上,律法师已经视自己为无罪之人,他做好准备,只要沿着律法的梯子向上爬,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继承的产业。但基督的比喻在他面前呈现一幅既可怜又悲惨的画面:「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服,把他打得半死,撇下他一个人就走了。」(30节)虽然奥古斯丁认为这一幕代表亚当堕入罪恶的说法极其正确,我们却毋须过度延伸,就可以看到人类的悲惨境地。半死不活之人的这一幕场景指向了罪的现实存在,以及罪在这个世界上带来的所有悲惨后果。

其次,基督让我们看到道德的局限性。

与律法师想像的相反,宗教并不能让一个人承受永生。想想那个祭司和那个利未人,他们绕着那个悲惨的濒死之人走了一大圈,而他们本应是听到呼召就要采取行动的人。难道祭司不应当「温和地对待那些无知和迷误的人」(希伯来书5章2节)?但这些宗教人物表现的不是怜悯,而是吝啬。他们未能尽责,大概是因为问了和律法师同样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呢?」

第三,基督让我们看到怜悯的美好。

基督描绘出一幅图画,一个撒玛利亚人走进这悲惨的一幕,停住脚步,弯下腰来。请注意,他必须从正在骑乘的牲畜背上下来,才能提供帮助。基督说他「动了怜悯的心」(路加福音十章33节),他包扎邻舍的伤口,涂上药,搀扶他起来,送他到可休息的安全地方,并亲自照顾他(34节)。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又自掏腰包,确保有人照顾那人。他甚至承诺会回来,支付一切额外开支。怜悯之心令他停住脚步,弯下腰来,支付费用。

这幅图画虽然如此美丽,却可能令提问的律法师不快。这个律法师和他同时代的人一样,会把撒玛利亚人排除在他认为的邻舍圈之外。但正是在撒玛利亚人身上,我们看到律法成就。因此,基督将律法师关于邻舍的定义撕得粉粹,碎得无法修补。这位(按照律法师的偏见)属于「非邻舍」的人,实际上反而是故事里唯一真正的邻舍。

救主彰显出怜悯

在好撒玛利亚人这个比喻里,基督启示了自己在福音荣耀中怜悯的那一面。重要的是,我们要留意怜悯以及与之相近的其他词语常出现在路加福音的重要位置。几乎每一次,它指的都是上帝透过耶稣基督做的事情。

在路加福音一章里,马利亚和撒迦利亚都歌颂赞美了上帝的怜悯(50、54、72、78节)。圣殿中的税吏远远站着捶胸,祈求上帝的怜悯(18章13节)。另一处动人的场景,是在靠近耶利哥的地方,那个不幸的瞎子巴底买大声呼喊,求大卫的子孙可怜他(十八章35-43节)。于是基督就像比喻里的撒玛利亚人一样,站住不动,做了所有必须做的事情。

基督启示了他自己就是怜悯流动的管道,透过他,怜悯临到处境悲惨之人。这就好比基督在对那人说:「律法师,你这个关于永生的问题问对人了。在你面前的这位,不仅是一位了解你心意的先知,而且能够完美地回答你的问题。你面前的这位还是祭司,正要完完全全而且白白地将怜悯彰显出来。他从天上屈下身子,为罪人而死,在十字架上倾尽所有,把像你一样受伤的罪人搀扶起来。」

遗憾的是,许多人思考如何将好撒玛利亚人这个比喻应用到自己身上时,都想得过于狭隘了。人们常常谈到要做个「好撒玛利亚人」,我们看到报导或人们这样说:某人遇到绝境时,路人英勇出手;有人在路边束手无策或受了伤,一个陌生人停下车来提供帮助;一辆汽车冲出马路,陷在沼泽里,过路之人迅速过来看能否救出乘客。这些故事,展现了人们的勇气和同情心。

但是,假如有人在某些情况之下没能成为这一类好撒玛利亚人,而我们就认为他们违背了基督在这个比喻结尾的指示,那么,我们的想法错了。孤身一人时,是不可以或不应该停下来让人搭便车的。如果你看到一个驾驶员的汽车抛锚了,必要且智慧的做法是打电话给附近的警局。这个比喻讲的不只是联合国扶贫基金会,也不只是暴力受害者的康复问题,这个比喻的应用范围比参与公益行动更深且更广。

以怜悯鉴察我们的心

透过好撒玛利亚人这个比喻,基督要鉴察我们的心是否看重怜悯。按着本性,我们并不真正认同怜悯。当然,我们的社会确实大谈特谈同情心,但这种同情可以是外表的、形式上的和动机不纯的。人们可以出于各种理由参与富有同情心的活动,但仍然没有基督在这个比喻以及其他教导中赞赏的那种怜悯之心。我们常常会听人说起某一类人,他们一直忙着去满足陌生人的需要,却忽略了妻子和儿女的需要。这样的人不要指望这个比喻可以把他们的行为合法化,恰恰相反,这个比喻在以下三点鉴察我们的心:

1.我们有没有在基督里经历到福音的怜悯?

正如我们所见,在路加福音中,怜悯这个词最常用来形容基督,或是上帝藉着他对待罪人的方式。如果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上帝的怜悯,就永远无法真正施予别人怜悯。

我们就像圣殿里的那个税吏一样(路加福音十八章13节),也需要乞求上帝怜悯我们。我们需要撇下自己的功德,看到我们只是因为他的怜悯才能够得救。没有他的怜悯,我们永远只能是堕落、失丧、走向灭亡的生物。在圣经里,怜悯通常指的是上帝恪守圣约的信实或慈爱,是他为自己名的缘故向处境悲惨的罪人所怀的温柔怜悯。他的怜悯最主要的表现,是藉着他儿子的死赦免世人的罪,重建他们的生命。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怜悯。我们尝到怜悯的滋味时,会说:「因祢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祢。」(诗篇六十三篇3节)我们需要让上帝藉着基督施行的怜悯更新我们的心思意念,我们需要让上帝藉着基督施行的怜悯充满我们的心,我们需要让上帝藉着基督施行的怜悯牵引我们的双手。

2.我们有没有成为福音的怜悯流向其他人的管道?

大卫曾经历过上帝的怜悯,于是问道:「扫罗家还有人没有?我要以神的慈爱待他。」(撒母耳记下九章3节)一个人若真正经历过怜悯,生命就会发生改变。如果他爱肉眼看不见的上帝,就会爱他肉眼看得见的弟兄(约翰一书四章20节)。就像一股水流向干涸的河床,河床会引导这股水流向地势低的地方。同样地,上帝的怜悯也这样临到原本缺乏怜悯的人心里,人的心因而成为上帝的怜悯流向他人的管道,尤其是流向那些困苦穷乏之人。

3.我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向人展现福音的怜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当怎样活出这个比喻教导的要义?我们可能会像比喻里的祭司和利未人,刚刚参加完主日崇拜或一天的宗教活动,一切看上去都很平常,但是有人正在受苦的迹象或多或少在质问我们。不仅仅是在市中心的银行大厦旁边,街友从他用纸箱搭的容身之处探出半个身子,也不仅仅是塞在你信箱里述说非洲垂死孤儿的传单,而是比这些更常见且要求更高的。

这指的是你教会的会友,你已经多年没有和他进行有意义的谈话了;这指的是你或你的配偶,她或他刚刚度过了艰难的一天;这指的是你酗酒的叔叔,每个人都跟他保持着距离;这指的是在教会走廊上泪流满面的某个人;这指的是那个你认为不可能原谅的人;这指的是你十几岁的孩子,需要你打断例行性的时间安排,去专注倾听他的心声;这指的是走在街上令每个人都感到厌烦的一个邻居;这指的是卧病在床的某个人,在他经历人生低谷时,需要你注视他,握住你表达爱的双手;这指的是礼拜日在崇拜与聚会的间隙里,可以享用热腾腾饭食的学生;这指的是好几个礼拜没有在教会出现的一家人;这指的是那些看上去非常有需要的同工。

以怜悯为中心的生活

也许此刻你会感到压力很大,也许你脑海里冒出了很多问题:「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没有其他人能做这些事了吗?」与此同时,你良心的声音也会参与进来:「如果你不做,谁会去做呢?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又该如何?你难道不明白上帝的律法吗?你难道今天早上没有在『耶路撒冷』,也就是教会或家中,背诵过『你要爱人如己』吗?」现在,这就是一个机会,可以在平常的日子里活出以怜悯为中心的生活。

然而,听到这些不绝于耳的声音,你却闭上眼睛,希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你曾经微微咬着牙关,转身放弃了这个机会,你绕过了这个机会,迈开脚步离它而去。但那一次的绕道现在却铭刻在历史的经纬之中,错失良机的记忆像一枝离弦的箭射入你的良心,说道:「这个人的虔诚是虚的。」

要成为施予他人怜悯的泉源,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己先体验到上帝无尽的怜悯。上帝藉耶稣基督的身躯弯下腰,将他的怜悯倾倒进你的灵魂里,那时,怜悯就在你生命里成为泉源。尽管在你生命中,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东西令你面对痛苦的抉择时想要转身离去,但基督的爱最终会让你留步。你的配偶、孩子、同工、教会会友,以及你身边所有人,都可以尝到上帝怜悯的滋味,因为这怜悯是藉着你这个管道流淌而出的。

反思

1.在基督对待那个律法师的方式上,你能否看到上帝的怜悯?如果看到了,你如何看待基督表现出来的怜悯?

2.给怜悯下个定义。为什么人很容易有敬虔的行为,却没有内心的怜悯?

3.这个比喻跟这世上的社会正义、救援工作有哪些关联?有没有可能在忙于做那些事情同时,信奉的仍是祭司和利未人那种宗教?

4.从你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怜悯的呼召的情境,比如最近几个礼拜,找出四个。认真思考一下:有怜悯之心的回应应该是怎样的,没有怜悯之心的回应又是怎样的呢?
5.为什么一些真基督徒经历了上帝的怜悯,却常常无法成为怜悯流出的管道?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以新颖又充满活力的方式顺服怜悯的呼召?




* 本文取自《若隐若现的荣耀》(Glory Veiled and Unveiled),由仰望基督教资源书坊授权刊登。欲免费索书,请洽joan8452@gmail.com(邮资自付)。

本专栏与仰望基督教资源书房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