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提供/123RF
二十余年前,三个年届不惑的男子相遇于以军人为主要成员的荣光团契。三人分别来自不同教会,最年长的侯弟兄是贵格会,年纪居中的刘弟兄常年在聚会所聚会,最年轻的业弟兄成长于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但他们也有共同之处,即虽在教会中有些年日,也参与一些服事,却在圣经方面深感不足。为此,他们相约在礼拜六聚会读圣经,谁也想不到,这简单的聚会成为许多改变的滥觞。
同行
那时,台湾还没有周休二日,所以他们的聚会选在礼拜六下午,以一次一章的方式,从马太福音读起。由于一个上午的工作已消耗不少精力,除了轮流读圣经,也轮流打盹。
起初,聚会地点并无定所,乃是随着彼此的工作地点迁移。细数他们那段时期的落脚之处,曾经去过商办大楼,曾经去过政府大楼或学校办公室,总之哪儿方便就往那儿去。
后来,年长他们三十余岁的老弟兄加入他们,同他们一起读圣经,也同他们四处迁徙。老弟兄不时挑战几位聚会的主内肢体,他总是语带关切、忧心忡忡地说:「弟兄啊,我们信的神,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是活的,还是死的?」「你们确信自己得救了吗?」老人家深怕这几位尚在青壮年的信徒虚有宗教的外表,却无真实的基督信仰、实质的属天生命,是以常提出这些问题,激励他们认真地看待自己的信仰,审视自己与救主基督耶稣的关系。
多年之后,老弟兄蒙主恩召,然而老人企盼主的门徒真实跟随基督、信靠救主、认识主道的心怀,已深深烙印在一起聚会之人的生命中。最具体的表现,便是这个聚会已经读了两次新约圣经,旧约圣经也已循序读到以赛亚书,且不因老弟兄离去而稍停。虽然一起聚会的人来来去去,却仍在一步步前行。据业弟兄回忆,二十余年来,仅有一次暂停,除此之外,即使台风、年假,也未曾延缓这个聚会的进度。
2001年,台湾开始全面实施周休二日后,聚会时间改到礼拜六早上。业弟兄家位于众人的中心点,于是他开放自己的家,成为聚会主要的场地。
这个聚会的模式简单到令人难以置信,有些人或许会望之却步。通常是轮流读完一章圣经,然后分享各自的看法、问题,没有常见的诗歌吟唱,更别提破冰、交谊了。然而,很多时候,前后两个小时的聚会时间还不太够用,因为人人各有不同的看法,彼此的观点有时相合、有时抵触,争论并不少见。从某个角度看,冲突与争执反映他们对信仰、对圣经的认真,也呈现真理的丰富。这些聚会的主内肢体都同意,彼此是有限的器皿,领受的并不全面,需要彼此的支持、印证。重点是,即便彼此意见分歧,仍然接纳彼此为弟兄,继续同心聚会。
引入《史特朗经文汇编》(Strong’s Concordance)后,这个聚会增加了查考圣经的参考依据。固然原文编号不能替代原文读经,也难以呈现原文文法,但对多数不认识原文的人来说,至少可以从原文意思揣摩圣经字句的原始意义,探索这些用字遣词在圣经中的脉络、使用意涵,甚至进一步了解历史及文化背景。
改变
这个聚会至今仍在继续,但是这些年的累积,已然对业弟兄的信仰、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改变。他不再能满足于单纯地听道,即令自小在教会中长大,曾任儿童主日学老师,并获选为执事、长老,他仍深感自己在真理方面的匮乏。他不愿意安于行礼如仪的宗教活动,而是切慕因信基督而得的真实生命、圣经中领受的属灵供应。他一度积极邀请教会弟兄姊妹一同寻求,本着圣经认识教会的元首耶稣基督,他也曾积极推广原文查经,赠送许多《史特朗经文汇编》给教会的年轻人,期望他们从主的话深知所信。他更加爱惜光阴,因为即便挹注了二十余年岁月,在基督福音真理方面,他仍深感所得有若沧海一粟。
不只是信仰,业弟兄许多工作观也源于聚会中的分享,甚至很多触发、创见,都始于聚会中的激荡。包括他在职场上鼓励同仁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建构改善现状的方案,提出的专利案、编撰的大学教科书,他都认为可以追溯至这个探究真理的聚会。
业弟兄对聚会现阶段的发展并不满意,他总遗憾于能够一起查考圣经者竟是寥寥无几。但若问是否要调整聚会方式,不坚持专注查考圣经,好使聚会更轻松?已经尝到主恩丰富、美善的业弟兄却难以割舍。他无法尽述自己所得的恩典,但深知慈牧这一路的保守与引领,于是说:「我常常『歪打』,但那掌权的主常常使之『正着』。」这是他经验的信仰路。
后浪
业弟兄有一个儿子,当儿子年纪渐长、接触外界日深,业弟兄难免挂虑他被花花世界吸引,无法抵挡诱惑。而业弟兄自己经历了礼拜六聚会带来的好处,更不愿意儿子的信仰徒有外在形式。
为此,业弟兄鼓励十五岁的少年参加团契,少年也顺从父亲的建议。不凑巧的是,当时团契因故濒临分崩离析,经过年余的混乱后,团契决议以「什么是聚会必要的?什么是有很好、没有也无妨的?」为判别标准,重整团契的运作。毕竟,团契已流失不少人,在人力极其有限状况下,过往多元活动的运作已难以为继。
最后,团契得到的结论是,查考圣经是必要的,其他皆是有很好,没有也无妨。因为唯独圣经是基督徒当信、当行的依据,有着永恒的价值,将来分别时,无论去到何方,这些真理仍可让每个人继续奔向天上家乡、度在世寄居的日子。决定了方向之后,少年团契便开始与业弟兄他们礼拜六聚会无异的聚会,只是时间在礼拜六晚上。是以,父与子虽不是一起聚会,却是一起向着圣经寻求。
传承
显然,这不会是活泼、生动、有趣的聚会模式,甚至也没有太多同伴支持,说是枯燥乏味也无什么疑义。
然而,少年就这样走过来了。度过高中的学习、大学的生活、研究所的训练、服兵役的义务、职场的磨练,乃至进入婚姻组成家庭,倏忽已是十五年的光阴过去。
少年不断成长,一路从懵懵懂懂到略见真道轮廓,从只是聆听信息分享,到主动提出问题,再到发表自己对基督福音的看法。他也因为查考圣经之故,确认基督不仅是父亲的救主,也是自己的救主,肯定自己有份于基督救恩。
从父亲的角度,业弟兄欣见儿子在这些年中不是参与很多的活动,而是更多寻求主的圣言。前者在这世界亦有机会接触,后者却唯有在基督的身体中可以获得。如今他看儿子,虽尚未成熟,却已启程。
如此,这对父子的信仰路,其起点、路径、特质虽有诸多不同,却同蒙主的恩典,踏上本着圣经启示、寻求真道的路程,殊途同归而相互辉映,见证上帝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