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發戶式的自由——從華府看台灣的性教育

【作者:劉屏(中國時報駐華盛頓特派員)越過急澗山嵐 2011.02.06


台灣很多事情深受美國影響。這也難以避免,人家大,人家強嘛。可是如果拾人牙慧,畫虎不成,甚至重蹈覆轍,恐怕不只貽笑大方,連禍國殃民都有可能。

在文化上,電子媒體上播出的「西洋熱門音樂」,幾乎全都是美國熱門歌曲。在體育上,早年拿下的「世界少棒(青少棒、青棒)大賽冠軍」,多半只是美國(及海外美軍子弟)自己的隊伍。在教育上,赴「海外」留學,其實多半只是赴美國。在政治上,把中華民國憲法修成近似總統制,卻完全沒有建立起美國的制衡制度(例如總統的人事權受制於參議院,連任命一位司長都不能自主),更沒有考慮到一個最根本的現實——台灣既多且大的國營事業,給了總統極大的空間,這是美國沒有的。

有些人透過電影、網路、小說認識美國,以為美國如何如何,殊不知,那往往不能代表美國。因為戲劇與現實經常是兩碼子事,戲劇要有衝突,要有特殊之處、否則難有市場;現實卻可能是粗茶淡飯,平靜無波。

李奧納多主演的「鐵達尼號」已是影史上的第四部「鐵達尼號」。近百年來,賣座一部比一部鼎盛,災難現場一次比一次寫實,可是絕大部分觀眾不致因此就不敢搭船。同理,經常看好萊塢的警匪槍戰片,也不必因此就不敢住在紐約、洛杉磯。

然而無形的影響難以否認,尤其是編劇、導演的功力如果夠深厚,可以把通姦描繪成淒美的愛情,例如「麥迪遜之橋」。

同性戀問題也是如此。而且在美國媒體推波助瀾下,更容易誤導。關鍵之一是:美國媒體多是自由派,處理同性戀問題時十分寬容。而且有時是選擇性的報導、評析,不能呈現全貌。

例證之一,在媒體大篇幅報導下,很多人都知道美國已經有五個州准許同性結婚。然而,閱聽人忽略了另一項事實,就是幾年來,美國很多地方陸續以公民投票等方式,在州憲中確立「婚姻必須是一男一女的結合」之原則。這樣的州多達二十九個,遠遠超出准許同性結婚的州。而且准許同性婚姻的州,除了一個,其他全部集中在東北的新英格蘭區,從來就是自由派的大本營;而立(修)憲反對同性婚姻的則遍布各地(按,其他十餘州係由法律禁止同性結婚,未達州憲層次);這樣的發展,很少見諸媒體。

例證之二,2009年在亞特蘭大舉行的愛滋病預防研討會,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專家藍斯基(Amy Lansky)提出了令人震驚的統計數字:男性同性戀之間的性行為(MSM)導致的愛滋病案例,比非MSM的高了五十倍。這個數字印證了保守派人士經常說的「同性戀是愛滋病的極高危險群」,可是大多數美國媒體對這個研究結果視而不見。1

例證之三,就在本文成稿之際,自由派的《華盛頓郵報》在2010年十一月二十一的週日言論版首頁,以極醒目的方式(例如配了幾位高級將領的巨幅照片)刊登一篇文章,全力主張廢除美軍對同性戀「不問,不說」政策2

但是否也應該刊登一篇文章主張維持現狀呢?答案是沒有。

今天在美國有主張同性戀的自由,卻沒有反對同性戀的自由。去年「美國小姐」競賽,代表加州的普瑞珍(Carrie Prejean)極被看好。可是在決選中,一位裁判把她打了零分,結果她屈居亞軍。這位裁判是公開的同性戀者培瑞茲.希爾頓,在現場問答時,他問及同性婚姻,普瑞珍回答說,「我認為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對象是件好事,但在我們國家和我的家,我認為婚姻應該是一男一女的結合」。

希爾頓不但把普瑞珍打了零分,事後還說,如果普瑞珍登上后座,「我會當場發飆,衝上舞台扯下她的后冠」。試問,如果一位候選人支持同性婚姻,反對同性婚姻的裁判敢不敢給她打零分?在美國當前的氛圍下,答案是「絕對不敢」,因為那是歧視同性戀者,「政治不正確」。

普瑞珍事後說,對她而言,重要的不是「政治正確」,而是「聖經正確」。這句話鏗鏘有力,可惜儘管美國人的先祖很多是為了追求信仰自由而來到新大陸,但是基督教信仰在美國日趨世俗化,聖經中有關愛情、婚姻的嚴格教訓,很多人早已是聽者藐藐了。

在台灣,「同志」一詞被同性戀者盜用。同樣的,「gay」一詞,意思是無憂無慮、快樂、光明,在英語世界至少用了四百年,可是近幾年,硬是被同性戀者剽竊。

同性戀的高明之處,這僅是其一。在同性戀者的奔走下,今天支持同性戀彷彿就是公義、平等、寬容、多元、愛,不支持同性戀就是反動、落伍。尤其厲害的,反對「同性戀行為」被抹黑為反對「同性戀者」,變成了壓迫人權,罪無可逭。其實這完全是兩回事。任何一個正派的宗教、社會、諮商機構,對「人」的尊重、關懷、體諒、包容,絕不應因為種族、性別、性取向而有所區別,更不可輕視、歧視、敵視。所不認同的是「行為」而非「人」,就好像關懷受刑人卻不能認同受刑人的犯行。

支持同性戀的文章鋪天蓋地,其實反對的文章也很多,只是如前所述,反對的觀點不易登上主流媒體的版面。就像剛結束的美國期中選舉,民主黨大敗,各媒體紛紛說是歐巴馬的經濟作為令選民失望,所以選票流向共和黨云云。其實民調顯示,這次投票,選民自認是保守派的,比2006年、2008年(都是民主黨獲勝)都高,很多選民是對歐巴馬的自由派色彩投了反對票。可是大多數媒體絕口不提這一點。 這些反對同性戀的文章,很多都有可觀之處,例如有的一針見血地說,單看人的形狀就知道為什麼是一男一女,而不是男男或女女,否則就像兩個都是螺絲帽,或是兩個都是螺絲釘。有的說,就算不相信聖經所說的「上帝造男造女」,只要看看人類生孩子,不是男,就是女,就知道世間當然是男人加女人。

在瑞士,由醫學、精神醫學、法律、社會學、神學的專業人士組成的研究團體早已獲致結論:同性戀不是天生固有的,不是由於基因造成的;其成因有若干,例如最初嘗試性時,可能是與同性;例如在牢房裡;例如第一次的性經驗是被年齡較長的同性戀者引誘而發生。

在這些網站上,很多同性戀者的遭遇令人十分同情,例如在底特律,有位女子離婚後,被同是離了婚的鄰婦引誘而開始發展同性戀情;在其他地方,有個十三歲的少男自幼沒有得到父愛,因為渴愛父愛,不幸被一位同性戀老手所惑;有位女性,十歲時父母離異,她與母親同住,從母親那兒得到的印象是: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而且只想從女性這兒得到性,因此她對男性沒有好感,結果被一位比她大二十一歲的女性所誘。

也有的故事讓人不忍卒睹,例如有位男性長得不怎麼樣,各項體能又常常墊底,班上每次輸了球就認定責任在他。他在學校裡處處受人欺凌,在家裡又沒有適當宣洩管道,不知不覺對體魄強健的男同學由羨慕而生愛意。他知道這樣不對,可是一步步陷入深淵,難以自拔,內心極苦。

還好,經由協助,也是經由自覺,前述很多人都脫離了苦海。底特律的那個案例在持續了六個月後即告脫離,是很幸運的。可是最後那位,直到成年,娶妻生子後,仍受桎梏,極受煎熬,所幸最終掙脫苦毒,並且寫下自己的經歷,不但讓可能誤入歧途者引以為戒,也讓為人父母、師長、同學者有所警戒。

有人擔心美國的同性戀議題將成燎原之勢,但也有人認為有一定限度。就好像美國社會一直有很多人重視婚前守貞,美國政府也把婚前守貞視為施政方針,共和黨的布希總統如此,傳出醜聞的柯林頓也是如此,國會裡更是跨黨派的通過決議案,建議各級學校推動婚前守貞。

性教育課程是否應包含同性戀?大有爭議。原因之一:傳統的性教育(一男一女)怎麼教,一直都有爭議3,何況新潮。之二,對同性戀的看法,各方出入極大,很多家長主張留給家長與孩子討論,課堂請免。之三,對性別的認識,除了男性、女性之外,還有不男不女、又男又女、(性成分)男多女少、女多男少?性行為除了一男一女外,還有二男?二女?還有沒有其他?對學生而言,這也太沉重了,還是單純些吧。

民國七十三年,立法院審議通過《優生保健法》,許可墮胎的條件有六項,最後一項是「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者」。其實有了這最後一項,前面五項(例如有遺傳性疾病等)都不必了。把台灣的墮胎從「全面禁止」一下子變成了「全面開放」,「進步」幅度委實驚人。

只是如今美國又開始重視生命,墮胎不再像從前那樣可以夸夸其談。台灣看在眼裡,不知作何感想。

附註:

1. 美國最重要的愛滋病研究中心「洛杉磯男同性戀暨女同性戀中心」在2006年曾推出廣告,促請大家防範愛滋,當時就把愛滋病稱為「gay disease(男同性戀疾病)」。

2. 美軍現行規定,有關同性戀一事――Don't ask, don't tell――別人不問,當事人不說;如果說了,就必須退役。這個規定在柯林頓總統任內頒訂,現在歐巴馬總統要廢除。美國海軍陸戰隊期期以為不可,理由是「士氣」與「管理」。

3. 美國政府曾撥款美金十億元,補助各級學校「性教育課程只教授婚前守貞,不及其他」。目前有34%的學校採行此一作法。

※校園雜誌2011年1/2月

本專欄與《校園出版社《書饗》校園雜誌》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