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怒氣和神的怒氣有何不同?

【作者:Monica Augustine Chen永恆的答問 2020.11.01



圖片提供/123RF

「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一19)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勸勉,這也是我們作為「初熟的果子」(雅一18)應有的表現[1]。

因為「初熟的果子」(出二三19、利二三10、民十五20、民十八12)理當「獻給神」,我們若要成為「可蒙神悅納」的初熟果子,就不能只「聽道」卻不「行道」(雅一22)或「聽了就忘」,要能把這樣的道理「實在行出來」(雅一25)。

與「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相近的格言也出現在典外文獻《便西拉智訓》五11:「要快快地聽,小心地回答」[2]。由此可知「快」或「慢」不是指「速度」,而是指「態度」。「快快地聽,慢慢地說」就是「時刻準備著傾聽,回答時要慎重」[3]。

「慢慢地說」既然不是指講話的「速度」要「慢條斯理」,而是指說話要「審慎」。同理,「慢慢地動怒」也是提醒我們動怒前要「冷靜下來,好好的先想想,不要衝動」[4],「不要急躁率性,未經思索地回應」[5],《新漢語譯本》就很正確的譯為:「各人都要敏銳地聽,不輕易說話,不輕易動怒」。

問題來了,為什麼要「慢慢地動怒」?理由在下一節的「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一20),也就是「不能實現神所要求的公義」[6],《呂振中譯本》便譯為「因爲人的忿怒並不能生出神所要求的正義來」,《現代中文修訂本》同樣譯為「人的怒氣並不能達成神公義的目的」。

雅各在此並沒有「禁止所有的憤怒」[7],保羅這句:「即使生氣,也不可犯罪」(弗四26,新漢語)也說明了動怒不當然等於犯罪。事實上,神基於其良善、聖潔與公義的本性,也會發怒。剛過世的福音派大師巴刻(J.I.Packer)博士就說:「祂的『憤怒』,即祂對罪主動而有的司法敵意,彰顯出來時,是全然公義的」(羅二5-16)[8]。

改革宗神學家邁克.何頓(Michael Horton)博士也說:「一位完全良善和慈愛的神必須對罪、邪惡、仇恨和不公義發出憤怒」,但「即使當神表達祂的憤怒時,也不是那種和人類情緒爆發有關的壞脾氣和失去理性的暴力。神的憤怒總表現出祂的智慧和判斷--甚至表現出祂的愛」[9]。

本有神聖潔與公義形象的人也會對罪惡與不義感到憤怒,然而,絕大多數時候人的發怒卻不像神發怒般是公義的彰顯。雅各「將人的怒氣與神為實現其公義而有的忿怒比較」後也指出「人的怒氣無益於神公義的實現」[10]。

這是因為人的忿怒常摻雜不純正的動機,就像《倚天屠龍記》裡峨嵋派掌門滅絕師太對明教的痛恨,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與她有婚約的大師兄孤鴻子敗於明教光明左使楊逍而氣死這私人恩怨。同樣的,許多時候我們的暴怒也未必是就事論事,而是因為別人誤觸了我們過去情緒創傷的地雷或不愉快的回憶。

「人之怒」與「神之怒」另一個重大的不同在於,我們對於事情的理解經常是片面的,通常也無法知道別人的動機。資訊不完全下的怒氣全發,在事過境遷、真相還原後不免會感到懊悔。

江文莒醫師(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任職台大雲林分院時曾在2006年寫下《在雲林難忘的一夜》這篇自省文[11],談到他某次急診值夜班的經驗。當晚九點多,來了一名腹痛的病人,他簡單診察後告訴對方可能是盲腸炎,需要開刀。患者的妻子卻遲疑地說:「八成?能不能肯定是或不是?」。

當下江醫師有點生氣,「當然還有可能是憩室炎、腹腔內膿瘍,我也可以很武斷地只告訴妳就是盲腸炎,只是醫學上本就沒有百分之百確定的事,我希望妳能夠了解」。但患者還是不發一語。江醫師心想,「在雲林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麼龜毛的病人」,於是替對方打了抗生素,並安排電腦斷層(CT),心裡一邊嘀咕「健保局審查若是抽到這本病歷一定會刪我CT檢查費六十萬元」。

一小時後斷層片出來,果然盲腸附近有發炎腫脹的跡象。江醫師指著片子對患者妻子說:「現在盲腸炎的可能性有九成以上了」,「少數的病人可以只用抗生素注射治癒,但大多數的情況下開刀還是最好的選擇」。詎料她還是回他一句:「醫生,能不能帶藥回家吃就好?」。

這下江醫師更生氣了:「如果早要這樣就不需要這麼多檢查了!你不信任我們,我可以把你轉到其他醫院開刀,但要回去我不會同意」。夫妻倆靜默不語。他於是撂下一句:「要不然你們就簽自動出院吧,有事我們不負責!」。

這時患者開口說:「簽就簽吧!反正我爛命一條」,妻子則低下頭說:「江醫師,我們不是不想治療或住院,只是我們一點錢也沒有。他每天作捆工領現,三個小孩才有飯吃。現在要是他開刀住院…」。

江醫師頓時對於剛才言語的魯莽感到抱歉,並勸對方「我覺得你還是開刀才能最快復原」,「錢的事明天一早我會照會社工室來協助你們」。後來江醫師偷偷塞了5千元給這對窮夫妻,這故事見報後江醫師也被稱讚是「暖醫」[12]。

許多時候我們就像故事中的江醫師,值急診夜班已經很辛苦,卻又遇到看似龜毛、不信任醫師判斷的難搞病人與家屬。若不是患者妻子後來說出「因為缺錢所以才不敢開刀住院」的真相,覺得「專業遭挑戰」的醫師很可能要為這件事憤憤不平好多天。

回到「動怒」這主題,忿怒可以是神公義性情的表現,我們也應該「愛主所愛、恨主所恨」。然而,多數時候我們的忿怒並不成就神的義。我們的忿怒有不純正的動機,我們對事實的了解多半不完整,我們的忿怒還經常缺乏節制,甚至遷怒無辜的第三者。

也因此雅各諄諄告誡基督徒:「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隨時聆聽別人的意見,不急於發言,更不要輕易動怒」(雅一19,現代中文修訂本)[13]。換言之,「發義怒固然是對的,但必須經過審慎的思想和懇切的禱告」,且不要忘了,即使「神是公義的,祂不輕易發怒,所以我們也不該隨意發怒」[14]。

張略博士參考吳經熊博士《文理聖詠與新經全集》「人人應敏於聽、而訥於言。慎毋動怒」這翻譯,替這段經文下了「敏於聽、訥於言、緩於怒」[15]的標題。布羅森特(William F.Brosend Ⅱ)博士則提醒,對於這句格言「認同的人比遵從的人多」[16]。

但願您我在動怒之前能看到自己的罪性與限制,也想想江文莒醫師《在雲林難忘的一夜》這個故事,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動怒,不要「只認同卻不遵從」、「只聽道卻不行道」,讓我們的情緒成為「可蒙神悅納」的初熟的果子!

[1] 彭國瑋&葉約翰博士,《研讀本:雅各書》,台灣聖經公會,2018,頁44-45。
[2] 黃根春編,《基督教典外文獻:舊約篇第五冊》,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4,頁162。
[3] William F.Brosend Ⅱ(威廉.F.布羅森特二世),《劍橋聖經注疏:雅各、猶大書釋義》,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頁83。
[4] 彭德修&楊東川,《中文聖經註釋第40卷:雅各書•彼得前後書•猶大書》,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88,頁39。
[5] 彭國瑋&葉約翰博士,《研讀本:雅各書》,台灣聖經公會,2018,頁46。
[6] 張略博士,《雅各書註釋》,基道出版社,2008,頁108。
[7] Douglas J.Moo(穆爾)博士,《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雅各書》,校園書房,1988,頁70。
[8] 巴刻(J.I.Packer)博士,《簡明神學》,更新傳道會,1999,頁38。
[9] 邁克.何頓(Michael Horton)博士,《基督徒的信仰:天路客的系統神學》,美國麥種傳道會,2016,頁280。
[10] 彭國瑋&葉約翰博士,《研讀本:雅各書》,台灣聖經公會,2018,頁46。
[11] 江文莒醫師,〈在雲林難忘的一夜〉(轉載):https://reurl.cc/ldLY2j
[12] 〈窮父憂沒收入拒開刀 淚簽自動出院…暖醫塞錢:小孩得吃飯〉,三立新聞,2019-04-02: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521133
[13] 梁康民牧師注意到下文提到「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雅一21),因此認為「快快地聽」不是指「聆聽別人的意見」,反對《現代中文修訂本》的翻譯(梁康民,《天道聖經註釋:雅各書》,天道書樓,1995,頁67)。但從《便西拉智訓》與《箴言》相關勸勉來看,「隨時聆聽別人的意見」這種理解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14] David L.Nystrom,《雅各書》,漢語聖經協會,2009,頁96。
[15] 張略博士,《雅各書註釋》,基道出版,2008,頁105。
[16] 布羅森特(William F.Brosend Ⅱ)博士,《三重看雅各書.猶大書》,明道社,2011,頁73。


上一則下一則